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17

第17章 称帝立国

李元昊经过6年的经营和准备,夏州割据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此时他便积极谋求脱离宋朝。西夏大庆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与野利仁荣、杨守素等大臣共同谋划,在都城兴庆府南郊的戒坛寺筑坛受封,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定国号为“大夏”,也称“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西夏语音为“邦泥定国”。李元昊自号“大夏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简称“大夏皇帝”,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称帝后的李元昊在国内大肆封官,追其祖父李继迁谥号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名“裕陵”;追其父李德明谥号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陵名“嘉陵”;立妃子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儿子宁明为皇太子。李元昊还参照宋朝的宫室礼仪制定了自己的宫廷管理制度,他规定:群臣入朝“常参”为六日,入见起居为九日;官员上朝时,要由党项人任职的宰相担任领班,文武百官依序排列朝谒,“舞蹈,行三拜礼”。官员在朝拜过程中,若有站立不正、行礼不端的,都要给予处罚。

西夏天授礼法二年(1039年)正月,李元昊遣使到宋朝,并上表于宋朝,希望取得宋的承认。他在给宋朝的呈表中说:“臣的祖宗本出自帝王的后裔,当东晋的末年,始创后魏的基业。远祖思恭,在唐末曾率兵拯救国家危难,接受封号,赐姓为李。祖父李继迁,心知兵法,手握干符,大举义旗,悉降各部,临近黄河的五郡,迅速归顺;沿边七州,全部攻克。父亲李德明,继承先世的基业,以听从朝廷的命令而自勉……臣偶以狂斐,制成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裁礼之九拜。衣冠既以成,文字既已推行,礼乐既已张设,器物既已完备,吐蕃、鞑靼、张掖、交河,莫不从服。称王则众人不喜,朝见皇帝则唯命是从。他们多次期望辐辏帝王,山呼齐举。伏愿以极远的一块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于是来不及再三谦让,群臣又逼迫,事不得已,显而行称皇帝之礼。遂以十月十一日,在郊坛举行建国典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封为君主。敢竭愚庸,永远亲厚友好。鱼雁往来,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防之患。至诚竭忠,仰望皇帝应允,派使奉表上报。”

李元昊的称帝对宋朝而言,犹如晴天霹雳,引起朝野哗然。宋虽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来阻止李元昊称帝建国,但这一切都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