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跟着中医学养生
10825800000004

第4章 自然之气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天食人以五气”,意思是天以风、寒、暑、湿、燥这五种自然气养人。

风急天高防伤身

风,无处不在。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中说:“鼻息,呼吸不能顷刻去风,风即是气。”意思是说,天、地、人是一体的,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体气息升降出入也可以看作气的流动。因此,气息的升降出入便是人体的风。可见,风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体的一种气。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喜欢“风和日丽”、“惠风和畅”的日子,而厌恶“狂风肆虐”、“风沙弥漫”的日子。所以说,风的强弱大小会影响到人的情绪以及身心健康。

风是中医病因学名词。风是病因六淫之一,也叫做风气。《素问·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属于阳邪,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燥等。

有一位霍先生,某日半夜冲澡后,眼睑嘴唇突然水肿样隆起,腰部出现红色、白色样风团,并且瘙痒不堪。第二天来到诊所,我一看就知道是风疹的症状。

还有位姜女士,两周前洗桑拿后,右胁肋部出现一片淡色红斑,上覆有细皮脱屑。几天后,前胸后背陆续出现很多红色斑块脱屑,微痒,心烦,大便干燥。查看患者胸胁躯干及四肢近端,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红斑,皮损横列椭圆,长轴与皮纹走行一致,中心略有细微皱纹,境界清楚,边缘不整,表面附有少量糠状细小鳞屑,互不融合。经医生诊断,也是风疹。

风疹是风邪病的一种。风邪致病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风本指自然界中因空气流动而形成的一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为春季的主气,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能使正气虚弱或体质易感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风便成为致病因素,属六淫之一。内风则指由多种原因引致的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所形成的病理状态,与肝的病变密切相关。外风与内风虽有区别,但在临床上都有发病迅速、变化多端的特点。

风虽然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春季的主气,但四季都有,所以说外风致病不分季节性。

外风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外风还具有善行数变的特性,所以致病后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风痹(行痹)呈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风疹来势急剧,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消退后常不留痕迹。外风所致病症较多,应依据其症状和体征来确定所侵犯的人体部位,以及兼挟的其他邪气(或性质)。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外风兼挟寒或热邪,侵犯人体肺卫,产生发热、头项疼痛、恶风、畏寒、咳嗽等症状,俗称伤风、感冒。

对外风所致病症的治疗总以祛风为主,同时兼治其他邪气,如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的方法,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的方法。

内风大多由肝脏功能失调所致,所以又称为肝风内动。内风致病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可出现眩晕、抽搐、痉挛、颤抖、蠕动、口眼歪斜,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肢体异常运动的症状。内风症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导致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致肝气不能疏泄,郁而化火,或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亢盛而化风,上升巅顶或横窜脉络,从而导致卒倒昏不知人,又称为“中风”。

热极生风多在急性热病的极期,由于热邪炽盛,燔灼肝经,阳热亢盛而化为内风,出现神昏、抽搐等症。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或严重的汗、吐、泻之后,此时阴液枯竭,肝所主的筋脉无以濡养,临床可见筋挛肉颤、手足蠕动等症。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肝藏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至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诊断内风症候,应依据其各自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治疗应针对各自的病因,如肝阳化风者宜平肝熄风,热极生风者宜清热息风,阴虚风动者宜育阴熄风,血虚生风者宜养血熄风。

天寒地冻重健身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

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热量会在所有相邻的物体之间传递,从高温的物体往低温流动。因此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身体的热量会不断流失,直到人体和外界温度相同为止。

人体的体温下降,在医学上称之为失温,是一种会致命的危险。

因此,当人体面临低温环境时,第一个防卫措施是迅速适当地降低体表的温度,缩小人体和外界的温差,降低热量流失的速度,但是人体能够下降的温度是很有限的。

当热量仍然迅速地流失时,人体会启动第二种防卫措施,就是利用化学的方法,燃烧某种物质,使之产生热量。

这种措施必定在皮下靠近体表的部位进行,防止体内重要的器官失温。这种被燃烧的物质,通常是在体表流动的体液中的某种物质。这里所说的燃烧和我们日常所说的燃烧不完全一样,并没有真正的火焰,只是把两种不同的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使之产生热量。

人体里到处充满了各种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适当地改变其中碳、氢、氧的比例,或加入某种物质都可能产生热量。

这种方法,会使原本正常的体液改变成为低热含量的体液,同时释放出热量,弥补因外界低温所流失的热量,减低人体失温的速度。

这些被改变过的体液不再能像原来的体液一样供人体使用,而成为必须排出体外的废物。这种变质的体液就是中医说了几千年的“寒气”,也就是说寒气不像气功一样是一种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可能是液态的,也可能是固态的。

由于热量会从人体的各个部位流出,寒气的物质也就可能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部位。人体针对各个不同部位寒气的处理方法都不相同,于是形成了各种不同症状的病症。

头顶的寒气会直接堆在头顶上,通常头顶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用手按压时应该是硬硬的感觉。但是寒气堆积得多了,会形成一层软软的物质,摸起来像有一层海绵垫似的。头顶的寒气更严重的会在前额左侧或右侧形成一个硬硬的肿包,到医院诊断时医生会认定为骨质增生,这是把寒气用固态的形式积存的物质。

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经别(经络的分支)中,这两组经别在人体胸前中线的两侧。正面的寒气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

严重的胃经寒气堆积,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发生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这种疾病很少医生能够诊断出和胃有关联,经常都成为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跛了数十年无论如何均难以想像是由于胃经的寒气所造成的。

寒气的危害如此之大,每个人又很难完全避免寒气的侵入,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正确的观念,尽量减少寒气的侵入。以下,是防止寒气侵入的几个主要方法。

避免淋雨:身体对淋雨所侵入的寒气不容易立即将之驱出,因此也就不会有任何症状,多数人也就天真地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强壮,足以经受这么一点小雨,久而久之会在头顶和身上其他部位留下寒气。比如过敏性鼻炎就是这种寒气带来的病症。

洗头必需吹干:许多人洗头都有懒得吹干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用布将洗过的头包住,这些行为都会促使头顶吸入过量的寒气,其结果和淋雨有相同的后果。

家中常备姜茶:受了寒,喝姜茶,可以驱除寒气,比等到身体出现了症状再行处理好得多。

酷暑炎热需调身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是炎热的意思。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暑反映的是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每年七月七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中医对“暑”的解释是两种:

第一,“暑”是“六淫”之一,叫做暑邪。《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暑系夏日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人受暑气,多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饮冷、面色潮红等症状。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易升易散。其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易伤津液,津伤则口渴喜饮;大汗出往往气随津脱而气虚。

3.暑多挟湿:夏日炎暑,多雨而潮湿,其致病常见四肢倦怠、胸闷、纳呆、便溏等症状。

第二,暑是一种病,称为暑病。《素问·热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冰注》:“阳热大盛,寒不能制,故为病曰暑。”

由于夏天气候炎热,如果进行大量的体力活动,人体内的水分就会流失得非常快,很容易引起中暑。所以在进行体力活动之前,一定要备好盐水、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仁丹、清凉油等降暑药物,以防不测。此外,在体力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中医表明,夏季是中暑高峰期期,千万不能小视了中暑,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就是亡于中暑的。

史书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銮驾来到琅琊。那时正值盛夏,当地有“五黄六月热死狗”之说。恰在这里,秦始皇病倒了,出现发热、恶寒、口渴、头痛等中暑先兆。可是,秦始皇并未及时休息并施予清热祛暑剂调理,他执意前行,来到沙丘(今河北广宗)时,已出现神志不清、皮肤蒸热、烦渴气促、憔悴枯槁、不能进食等中暑高热的症状。

中暑高热是中暑症状中最严重的一种。在当时条件下,即使及时采取了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支持疗法,存活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的。最终,秦始皇死于中暑!

还有一种暑病是“伤暑”,也叫“疰夏”,民间多俗称为“湿热”。伤暑不仅是为暑气所伤,同时还有湿邪侵入。所以伤暑通常是在闷热、潮湿的天气或环境中发生,例如夏天淋了雨,或是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或是居住环境太过潮湿等。伤暑的有些症状与中暑的初期颇为相似,如身热、汗多、心烦、口渴、疲倦等,所以有人把中暑的初期叫做伤暑。但是伤暑还常伴有食欲减退,肢软懒怠,头重如裹,胸闷溏便,中后期无汗、身微热,舌苔黄而厚腻等。伤暑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不像中暑那样来势凶猛,但若不及时医治,将渐见消瘦。

暑气侵身,往往是人们难以避免的,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安然无恙。防暑主要有以下方法:

1.出门时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2.穿透气性好的、浅色的棉质或真丝面料衣服,外出不要赤膊。烈日炎炎下长时间骑自行车最好穿长袖衬衫,或者使用披肩,戴遮阳帽。

3.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定过低,如果与室外温差过大,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出现不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肌梗死,更不要长时间待在过冷的房间中,因为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使旧病发作或病情加重。开空调的房间要注意通风换气。

4.如果外出要慢慢地适应气温的转变,从事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放慢速度。长时间在户外者,要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十滴水、人丹等。

5.高温环境下,肌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因此要及时补充蛋白质。可以选择新鲜的鱼、虾、鸡肉、鸭肉等脂肪含量少的优质蛋白质食品,还可以吃些豆制品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

6.出汗过多不仅使体内的水分丢失,而且还会丢失大量钠、钾,因此应该适当补充一些钠和钾。钠可以通过在食物中加食盐、酱油等补充,含钾高的食物有香蕉、豆制品、海带等。

7.随时喝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可以饮用自制的防暑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菊花茶等。

8.不要过多吃冷饮,以免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功能。

9.多吃各种瓜类: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苦瓜祛暑清心;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多吃凉性蔬菜:如番茄、茄子、生菜、芦笋等。多吃苦味菜,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笋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10.不要饮用烈性酒。

11.多洗澡或用湿毛巾擦拭皮肤,以清除汗液,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

1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中午在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温燥干涩要养身

到了秋天,人们时常有这种感觉,皮肤莫名其妙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无形中变得干枯,失去光泽,头皮屑也增多了;口唇干燥出现裂口,鼻子咽喉燥热得似乎要冒出火来;大便也异常地干结起来。

其实,这种种症状不足为怪,这都是由于秋燥引发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燥是秋季的主气,有内燥和外燥两种。人体感受自然界燥气而发病,为外燥,多见于秋天,所以又叫“秋燥”;内燥是疾病病理过程中因津液或精血亏损而形成的。秋燥还分温、凉两类:初秋气候仍然闷热,容易患温燥;深秋气候寒凉,容易患凉燥。

燥邪主要有以下性质和致病特点:

1.秋燥干燥晦涩,容易伤害津液:临床常见鼻燥咽干、唇裂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燥或皮肤干涩皲裂、毛发失荣等症状。

2.秋燥容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主管呼吸和皮毛。所以燥邪伤人,从口鼻进入,最易犯肺。燥伤肺津,多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无汗或少汗,鼻干口燥、咽干便秘等症状。

比如,入秋后一些人经常喉咙干燥疼痛、鼻子莫名其妙地流血。还有一些人,不知什么原因经常烦躁不安,并有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了发热、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和心慌等症状。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和别人吵架,甚至发生口脚……他们到诊所找我,我告诉他们,这是“秋燥病”,秋季来临,夏季的余热还没有消失,加上干燥的天气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流失,鼻黏膜就变得干燥脆弱,容易出血。另外,“秋燥”还会使人口鼻干燥、皮肤发干、大便秘结,以及心烦意乱等。

秋燥可以说是一个正常的节气现象,只要按照以下方法进行防治,自然能够安然无恙。

1.应该及时地增减衣服。

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变大,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赤膊露体。另外,遵循春捂秋冻的观点,也不要穿得太多、太暖。

2.多饮液体。

要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流质,从而保证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需注意,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应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秋燥最容易损伤人的津液。很多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4.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

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5.重视精神调养。

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湿郁化热应保身

中医所谓“湿”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由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统称为“湿症”。

根据湿邪的来源不同,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在正常条件下对人体无害。湿气生发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成为致病因素,因而称为湿邪。内湿多由于素嗜茶酒,暴饮冷食或肥甘厚味,饮食失节,日久损伤脾胃,脾运受阻,或湿郁生热,或湿积生痰,聚痰发病。

由湿引起的病症有皮肤麻木,筋骨关节疼痛,腰痛酸楚,下肢沉重,浮肿,消化不良,口苦、便溏、舌苔厚腻等。

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情长久、反复,缠绵难愈,易寒湿伤脾,或湿郁化热。中医对“湿症”的治疗根据病位的不同大致可“祛湿、化湿、利湿”三种。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相当重要,禁口相对较多,如辛辣、油腻、过咸、过甜等厚味的食物不能多吃,以免病从口入。

我这里举一个例子:

一位女士今年60岁,她到医院就诊,病况是肠鸣辘辘、头痛眩晕、腰背酸疼、四肢无力达半月之久。

我发现,她久居在水库边的湿地,身体长时间受到了湿邪的侵袭,又由于夏季暑热蒸湿,地气上升,湿气密布在她的屋内。由此一来,她体内湿邪慢慢积累,最终导致病症。

湿邪属于阴邪,容易损伤阳气,人体在盛夏吸收了自然界的阳气后,阳气就会与体内的湿邪互相抵抗,所以湿邪患者最初病状是身体发热。当人体阳气不足以抵抗湿邪时,湿邪就从寒化饮,催发恶寒,郁积在体内。湿邪积聚在中脘,则脘痞腹胀;积聚肠间,则肠鸣辘辘;积聚少腹,则两侧少腹痛;积聚四肢,浸淫肌肤,则四肢酸胀乏力,肌肤肿胀。而湿邪积聚脑部,则头痛眩晕,积聚经络,则腰背酸疼,感受两股寒冷。

中医认为,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可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还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居室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数千年前中医就提到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也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谢失调。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

以中医治疗湿邪而言,可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作为祛湿法宝。运用植物香气来对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随身佩带艾草蒲杀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气候回暖、细菌病毒易发的五月端午,家家户户门口挂把佩蓝、石菖及艾叶,取下后用来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气和饮用水之意。

现代药学也发现,这些芳香植物确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苦温的中药甘姜如同慢墩火,缓缓将体内水气逼散出来。

但要真正去体内湿气,还得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下手。中医提供以下方法,让你轻松除祛身体浊重湿气,重新恢复神清气爽。

1.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2.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主管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3.避开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第一、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第二、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第三、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第四、水分摄取要适量。

净化空气保安身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病例:新家具导致眼睛充血、头痛、心烦;新装修的房子甲醛含量超标,导致入住后得了白血病;甚至汽车内饰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令人得病。

空气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俗意义上的空气指的是氧气,纯净的氧气可使人们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工作效率提高,对治疗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均有辅助疗效。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有害物质,如粉尘类(炭粒等),金属尘类(铁、铝等),湿雾类(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一氧化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等)掺杂到了纯净的空气中。而人的一生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室内活动。因此,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居室空气被污染,就会影响人的健康。

据统计,80%肿瘤疾病与室内污染有关,73%以上白血病患者也接触了室内污染。此外,在被污染的居室中,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哮喘甚至肺气肿、慢性呼吸道疾病、嗜睡、头痛、胸部紧束感、黏膜刺激、视物模糊、呼吸困难、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染色体异常、新生儿体质降低、儿童智力下降等。

家庭居室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两大类:

1.气体污染物。如厨房煮饭炒菜产生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强致癌物;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新家具等散发出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甲醛、苯、醚酯类、三氯乙烯、丙烯腈等挥发性有机物等。人本身也是空气污染源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每人每天呼出约500升二氧化碳气体,人的皮肤散发的乳酸等有机物则多达271种。据测定,居室内一支香烟的污染比马路上一辆汽车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还要大。

2.微生物污染物。如细菌、病毒、花粉和尘螨等。室内潮湿的地方,容易滋生真菌,造成微生物污染室内空气。真菌在大量繁殖的过程中,还会散发出令人讨厌的特殊臭气。这些生物污染可以引起房屋使用者的过敏性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等健康损害。因此,可以说“家庭环保”的重点就是要消灭这些污染来源,这样不仅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会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

那么怎样辨别室内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呢?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试:

1.每天起床时,感到憋闷、恶心、咽喉发干、甚至头晕目眩;

2.家人经常感冒;

3.不吸烟也觉得嗓子不舒服,有异物感,呼吸不畅;

4.家中小孩常咳嗽,打喷嚏,免疫力下降;

5.家里人有群发性过敏反应;

6.家人有一种疾病,离开这个环境,症状明显变化和好转;

7.新婚夫妇长期不孕,又查不出原因;

8.孕妇正常怀孕,但胎儿畸形;

9.室内植物不易成活,叶子容易发黄、枯萎、死亡;

10.家养的动物莫名其妙死掉;

11.有明显刺鼻刺眼等刺激性气体,而且超过一年气味仍不散。

如果你和家人出现这些症状,则很有可能是您居室的空气已经受到了污染。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许多中药草对居室空气污染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在居室中,每10平方米摆上一两盆中药草,基本上可以达到清除污染的效果。能够净化室内环境的中药草有:

1.菊花。

菊花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药具有清头目、利血脉、除湿痹、养肝明目、祛风解毒之功,对久患中风头疼、眩晕,以及高血压、眼底出血者,均有明显疗效。菊花不但能美化环境,使人赏心悦目,更具有净化空气的奇特功能,它不畏烟尘污染,对于一些有害气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净化能力。因此,在居住区多栽种菊花,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

2.沉香。

沉香又名白木香、牙香树、土沉香、女儿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入药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沉香具有浓郁优雅的独特香味,因此可以净化空气,有益健康,美化环境。

3.常春藤。

味苦,性微寒,无毒,药用可祛风利湿,活血消肿,平肝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肝炎,头晕,口眼歪斜,衄血,目翳,急性结膜炎,肾炎水肿,闭经、痈疽肿毒,荨麻疹,湿疹等病的治疗。

常春藤能有效抵制尼古丁中的致癌物质。通过叶片上的微小气孔,常春藤能吸收有害物质,并将之转化为无害的糖分与氨基酸。常春藤最美丽之处在于它长长的枝叶,只要将枝叶进行巧妙放置,就能带给人一场“视觉盛宴”。

4.月季花。

又叫月月红、月月花,味甘、性温。中医认为,月季入肝经,有活血调经、消肿解毒之功效。由于月季花的祛瘀、行气、止痛作用明显,故常被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月季可有效清除室内的三氯乙烯、硫化氢、苯、苯酚、氟化氢和****等。

5.无花果。

性平,味甘,可用于咳喘,咽喉肿痛,便秘,痔疮,肠炎,腹泻,痈肿等。

无花果不仅能对付从室外带回来的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甚至可以吸纳连吸尘器都难以吸到的灰尘。

不过,尽管这些植物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但是它们在夜间都会吸收氧气,所以我们要经常开窗通风。此外,家庭居室中也有一些植物不宜栽养。

1.产生异味的植物。

玉丁香、接骨草、松柏类植物分泌一种脂类物质,放出较浓的松香油味,会引起食欲不振、恶心等。

2.耗氧性花草。

丁香、夜来香等进行呼吸作用时,大量耗氧,使室内氧含量下降。夜来香在夜间停止光合作用时,大量排放废气,会使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感到郁闷。

3.引起过敏的花草。

有些人触碰、抚摸五色梅、洋绣球、天竺葵等花草会引起皮肤过敏,重者出现奇痒、红疹。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干燥的空气有助于细菌、病毒和呼吸道刺激性物质的生长,这些物质对敏感人群造成的损伤远比皮肤干燥厉害得多。适当的室内湿度可增强机体对室内呼吸系统污染物和刺激性物质的抵抗力。

中医研究表明,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使老人、幼儿等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感染疾病;容易使流行病(流感等)蔓延;容易使皮肤肌纤维变形、断裂、形成不可恢复的皱纹;容易产生静电,导致人身体不适;容易降低人呼吸系统的抵抗力,引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

除此之外,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如果我们每天吸入适量的负氧离子,持之以恒,对健康大有裨益,可以使人精力旺盛,消除疲劳和倦怠,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消除神经衰弱,降低疾病发病率,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医学研究证明负氧离子对大脑的健康极有好处,我们这里也就给它们取个时髦的名字:空气中的脑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