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76

第76章 弹响髋

第一节 髋关节 扭伤

髋关节扭伤,又称“暂时性髋关节炎”“外伤性髋关节炎”“外伤性髋关节滑囊炎”“小儿髋关节半脱位”。因髋部肌肉众多,韧带坚强,解剖结构又相对稳定,故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较低。由于儿童的股骨头、肌肉发育尚未成熟,韧带、关节囊较为松弛,髋关节的活动度较成人大。因而,儿童的髋关节扭伤的机会亦较多。临床上,以4~12岁的儿童多见。

病因与病理本病,多为急性外伤所致。

当儿童在互相打闹玩耍时跌仆,或急跑摔倒,猛烈扭转髋关节。或自高处跳下,单足落地,扭转髋部而致伤。如患肢过度后伸,易伤及前侧;过度前屈或弯腰搬重物斜扭,易伤及后侧;过度内收或局部撞击,易伤及外侧;过度外展、外旋,易伤及内侧。临床中,以患肢外展、外旋致伤者,最为常见。

因髋关节受牵拉外展性损伤,将股骨头自髋臼内拉 出。由于关节腔内的负压,把关节内侧松弛的滑膜吸入关节隙。当股骨头恢复原位时,部分滑膜嵌顿于关节腔内,使股骨头不能恢复到原位,而引起髋关节半脱位。

此外,髋关节内的脂肪和圆韧带,也可能被挤压于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影响股骨头恢复到原来位置,而造成髋关节半脱位。

症状

1.伤后,即感觉患侧髋关节部疼痛、肿胀,运动受限。有的疼痛可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走路或强屈髋关节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则不显任何症状。

2.患肢呈外展、外旋半屈曲位,不能负重站立,以足尖着地。轻者,走路跛行、拖拉;重者,不能行走。

体征

1.在大转子内下方,可触及紧张的软组织,且有明显压痛。个别患者在患侧腹股沟部亦有压痛和轻度肿胀。

2.骨盆向患侧倾斜,患肢假性变长。

3.托马氏征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者,将健侧髋膝关节极度屈曲,置骨盆于前屈位,患侧髋关节即表现出屈曲畸形(大腿与床面的夹角,即为畸形角度),则为阳性。

4.X线平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髋关节结核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化脓性髋关节炎等病变相鉴别。

一、髋关节结核症本病,起病缓慢,好发于青少年,轻微的外伤史,可成为诱因。患者,表现为髋部疼痛、肿 胀,患肢呈半屈曲位,骨盆向患侧倾斜。并伴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贫血等结核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速。抗“O”增高。托马氏征阳性。X线平片,显示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囊软组织阴影膨隆,髋关节有骨质破坏,或密度减低区。

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本病,起病缓慢。好发于6~8岁的儿童,多数有明显外伤史。患儿走路跛行,且伴有疼痛,髋关节屈伸功能可不受限。但内、外旋功能受限,患肢变短,肌肉、骨骼萎缩。X线平片,显示股骨头变平、塌陷,密度增高和囊样变等。

三、化脓性髋关节炎患者,髋部有红肿、热、痛,腹股沟淋巴结增大,体温和白血球计数增高,并有全身急性炎症反应。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吸收,解除嵌顿,整复关节错位。

二、取穴环跳、髀关、阿是穴。

三、手法

1.髋部推揉法。

2.髋关节痛点揉压、弹拨法。

3.髋关节旋转运动法。

四、加减

1.局部痛甚者,加髋关节牵动法。

2.慢性病例,加髋周揉压、弹拨法,髋关节牵动法。

3.成年患者,加髋周踩压、蹂拨法,髋关节牵动法,髋膝关节过屈运动法。

术后检查,局部疼痛缓解,行走自如,下肢假性变长 恢复,骨盆倾斜纠正。

注意事项

1.患儿,应平卧休息1~5日。并应少走路,尤其是急跑和患肢作外展、外旋活动。

2.若下肢假性变长未消失,或遗有残余症状者,可让患儿坐于低凳上,两侧髋膝关节保持屈曲90°位,足底蹬于圆柱物或酒瓶上,来回滚动,活动患肢,以利于症状的减轻和功能的恢复。

3.局部应保暖,配合毛巾湿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