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07

第7章 祖国医学对按摩机理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按摩治病,无论是循经按摩,或是局部按摩,尽管方法有别,但总的目的不外乎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祛除外邪,化瘀消肿,滑利关节和理筋整骨。

一、疏通经络经络,在正常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走脏腑,外络四肢、九窍,遍布全身,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邪正相搏,阴阳失调,经络之气也随之逆乱。《正体类要》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组织损伤后,经络失常,壅塞不通,因而,发生疼痛、肿胀,肢体活动受限以及脏腑不和等。《素问》调经论篇说:“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改之,……以通其经,神气乃平。”指出可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使经络疏通,引血归经,气血复其流行,其患可愈。

二、行气活血人体气血的周流与运行,是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的。当损伤之后,或病久失调,全身气血失去平衡,有所偏虚或偏盛。局部可出现疼痛、肿胀,动作不利。全身有时可出现各种症状,如气偏虚,面色白,气短懒言,心悸,自汗等;血偏虚,筋骨失养,多出现肢体痿软无力,或某一部分突然出现疼痛难忍,面色无华,精神疲倦,头晕目眩等症。用推、揉、拿、压、搓等手法作用于体表,通达于肌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催气促血,血活气通,则瘀血化散,壅塞、凝滞消除。对局部有消肿止痛之功,对整体有调和脏腑气血之效。《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旨说:“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三、调整脏腑人体为气、血、筋、脉、骨、髓、腑、脏所组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止则气亡。筋为脉之使,筋动则脉急,筋静则脉缓。骨为髓之舍,骨坚则髓实,骨软则髓虚。腑为脏之表,腑壮则脏盛,腑弱则脏衰。其间有着相互依赖,互相为用,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阴阳关系。经脉连贯于相互之间,气血运行于相互之中,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为脏腑,脏腑之间又有着相互制化、相互生克和相互维持其平衡的作用。而且,能影响气、血、筋、脉、骨、髓等各个方面的生理活动。人体不论哪一部分发生病变,都与脏腑的生克制化有关。脏腑的盛衰,即生理上失去了正常平衡,并出现了有余或不足的病理现象。可用按摩补泻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相互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四、平衡阴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所组成。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各组织器官之间的活动,都保持着协调统一,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外邪或饮食劳倦等因素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的相互关系失常;表里、上下、出入、升降等气机运动失调,产生了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说明阴阳对立统一,是大自然的规律,是认识万物的总纲和出发点,是发生一切变化的根本,是病理生理的基本原理。所谓“天地”,即大自然;“道”,即规律;“纲纪”,即总纲或出发点;“父母”,即根本;“生”,即生理;“杀”,即病理;“神明”,即奥秘;“府”,即所在。因此,人体内部的一切矛盾斗争,均可用阴阳来概括。《内经》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需多,其本则一。”指出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内在根据,贯穿于一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始终。因此,治疗时从整体上来调节人体的功能,就是抓住了根本。调节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目的都是为了恢复阴阳得以相对平衡。《内经》说:“仅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从按摩手法来说,除全身性按摩外,更多的是针对病痛的局部。看起来,刺激的部位在体表,但其作用可通过经络,使气血传递至远端,或与其相连属的脏腑。并根据经络的相互表里、交叉,最终可通达全身。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施以相应的手法,可使亢进受到抑制。反之,肠蠕动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说明按摩能调节和改善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相对的平衡。按摩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气血来实现的。

五、祛除外邪《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经络失常,气血不和,正气虚弱时,风、寒、湿等邪趁机侵入肌表,留注经络或凝结骨节,致经络、气血不得宣通,产生酸楚、疼痛、麻木、肢体沉重、关节不利或变形等症状。用推、揉、压、搓、敲和运动等手法,可温经通络,调和气血,从而,祛风、散寒、除湿。《内经》说: “按之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 故症状得以缓解。

六、化淤消肿当人体组织急性损伤后,往往血离经脉而停滞,形成血肿,以致疼痛、功能受限。在临床中,常见的有膝关节损伤后,引起的髌上滑囊血肿;肘关节损伤后,产生的肘后血肿;腕、踝关节损伤后,都常有血肿形成。如急性踝关节损伤,常因韧带、关节囊撕裂,产生关节腔内积血,软组织嵌入关节间隙,不但影响关节功能,而且产生严重疼痛。若未能及时排除积血,挤出侵入关节间隙的软组织,久之,积血与软组织积化,必转为慢性关节肿胀、疼痛,病情顽固,不易治愈。治疗时,当以踝关节强度背伸和旋转运动以及推、揉、压、牵引等手法,以便排出关节内积血,将嵌入关节间隙内的软组织扶正,并使断裂的韧带对位。从而,消肿止痛,恢复关节正常的生理功能。

七、滑利关节损伤后,肌肉附着点和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组织所发出的疼痛信号,通过神经反射,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即肌肉的紧张收缩、痉挛。此时,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久之,受伤组织即可形成程度不同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发出有害冲动而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深了“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按摩,是解除肌痉挛的有效措施,既可解除肌痉挛的原因,调整机体内部的平衡失常,又能借不同手法,在肌肉压痛点处牵拉肌纤维而解除痉挛。既可冶表,又可治本,做到表本兼治。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劳损、肌腱滑脱、腱鞘滑膜炎等,所致的肱二头肌痉挛、疼痛,肩关节运动受限,采用痛点揉拨和关节被动运动等手法,能解除痉挛,减轻疼痛,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又如急性腰扭伤,多有一侧或两侧骶棘肌紧张、痉挛,腰部严重疼痛,活动受限,用痛点揉拨、骶棘肌横行挤压和腰部旋转运动等手法,可拉长其肌纤维,解除痉挛,缓解疼痛和恢复腰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旨说:“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胜便利,或有筋纵而运用不甚自如,或有骨节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按、整、端、提等法,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因此,按摩有解除肌肉痉挛,剥离软组织粘连和滑利关节之功能。

八、理筋整骨当人体损伤后,气血郁滞,经络阻隔,筋肉、肌肤失于濡养,以致筋离肉伤,不通则痛,壅塞则肿。《内经》说:“气伤痛,形伤肿。”《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旨说:“此法盖与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又说:“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指出按摩对各种外伤所造成的软组织撕裂、滑脱,以致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即小关节的移位。也就是说,对局部解剖位置明显,或微细的变化,可用手法理筋整骨,以解除因解剖位置的异常,出现的牵涉痛和神经、血管受压所造成的各种临床症状。对软组织完全断裂者,需手术缝合,方能重建;对不完全断裂者,可用手法理筋,使断裂的组织抚顺理直。如膝、踝关节损伤后,韧带撕裂,可用手法使撕裂的韧带和关节囊的断端定位;滑脱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和腓骨长、短肌肌腱理正;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的突出物还纳。对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如下颌、肩、肘关节脱位,肋椎、骶髂关节半脱位等整复。因此,用手法来理筋整骨,拨乱反正,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这不仅能预防关节内骨错筋走,也正是治疗伤筋和骨缝开错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