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05

第5章 按摩的人体体表标志

1.枕外隆凸:位于枕部向后最突出的隆起,此突起在幼儿不明显。

2.上项线: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骨嵴。

3.顶枕点:又称人字点。为矢状缝和人字缝的相交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cm处。

4.乳突:位于外耳下方,其根部前缘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

5.颧弓:位于眶下缘和枕外隆凸之间连线的同一水平面上。

6.下颌骨关节突:位于颧弓之下,外耳门之前。张口时,可清楚地触到其向前滑动。

7.下颌角:位于下颌体下缘和下颌支后缘相交处。

8.顶结节:位于顶骨外面中央最突出部。

9.冠矢点:又称额顶点,为冠状缝和矢状缝相交点。位于鼻根和枕外隆凸连线的前、中1/3交界处。

10.额结节:位于额骨外面最突出部。

11.眶上孔:位于眶上缘的中、内1/3相交处,眶上血管、神经由此出眶。

12.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0.5~0.8cm,为眶下血管、神经出骨部位。

13.甲状软骨:男性在青春期后,逐渐向前凸出,形成“喉结”,是第二性征之一。其上缘正对第4颈椎,此平面为颈总动脉分叉处。

14.环状软骨:为一整环,正对第6颈椎横突平面。椎动脉在此平面穿入第6颈椎横突孔。

15.胸锁乳突肌:是颈部分区和划分三角的重要标志。该肌后缘的中点是颈丛皮神经的汇聚处。

16.胸骨上窝:是位于胸骨上切迹上方的凹陷。

17.锁骨上窝:为紧邻锁骨上方的凹陷。

18.第7颈椎横突:是颈部与胸部的分界点及计数椎骨的标志。

在胸部前面正中,从上而下,可触到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胸骨体和剑突。胸骨上缘,相当于第2胸椎体下缘的水平,女性略低。胸骨角是胸骨柄和体的连接处,向前突出,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的水平,胸骨角的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因而,可作为计数肋骨的标志。胸骨体与剑突的连接处,相当于第9胸椎平面,其余两侧与第7肋软骨相连。

从颈静脉切迹向外,可摸到锁骨全长。在锁骨外l/3的下方有1凹窝,称为锁骨下窝。该窝深处,相当于锁骨下方l横指处,可摸到肩胛骨的喙突。通往上肢的大血管和臂丛神经干位于喙突的内下方。第1肋,在锁骨内端的后方。第2肋,在锁骨下方,可以扪到。再依次向下,可触知第2肋间隙、第3肋和第3肋间隙等。在胸壁下界,可摸到肋弓,其最低点平第3腰椎。两侧肋弓与剑突,共同围成肋弓角。

男性****,对第4肋间隙。女性****的位置,随乳房的形态不同而有所改变。

在胸侧壁可扪到胸大肌下缘。在肌肉发达者,可看到前锯肌和腹外斜肌的齿状隆起。于背部正中线上,可触到全部胸椎棘突。肩胛冈的内端,与第3胸椎棘突相对。肩胛下角,对第7肋。第12肋与骶棘肌外缘的交点,相当于第1腰椎棘突的水平。该肋可能很短,不易触及,必须与X线拍片对照检查。

为了确定胸腔脏器的位置和诊断治疗疾病,常在胸部作下列标志线。

1.前正中线:相当于胸骨的正中垂直线。

2.胸骨线:是沿胸骨两侧缘所画的垂线。

3.胸骨旁线:为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中间的垂线。

4.锁骨中线:即通过锁骨中点向下引的垂线。

5.腋前线:沿腋窝前缘所画的垂线。

6.腋中线:从腋窝最高点向下引的垂线。

7.腋后线:为沿腋窝后缘所画的垂线。

8.肩胛线:两臂下垂时,通过肩胛骨下角所画的垂线。

9.脊柱旁线:为沿各胸椎横突外端所画的连线。

10.后正中线:相当于各椎骨棘突尖所作的连线。

在腹前壁可触到剑突、肋弓、髂前上棘、髂嵴及耻骨联合等骨性标志。脐,位于腹中线上,相当于第3、第4腰椎之间。

沿脊柱后正中线向下,可以辨认各椎骨的棘突,从而,确定不同部位椎骨的序数。当头部前屈时,可以触到明显的第7颈椎棘突;其他颈椎的棘突,由于有较强大的项韧带附着不易触及。将上肢垂于体侧,下述横线可作为确定椎骨序数的标志:连接两侧肩胛冈内侧端的横线,通过第3胸椎棘突;两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横过第7胸椎的棘突;通过脐部的水平面,约与第3腰椎横突相对;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经过第4腰椎棘突;第5腰椎棘突,约在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中点下1.5cm处。如第5腰椎棘突不易摸出,可应用体表的腰骶部菱形作为标志。此菱形的上角,相当于第5腰椎棘突所在处,两侧角,相当于髂后上棘,下角为两侧臀肌的夹角。骨盆有畸形时,此腰骶部菱形或左、右髂后上棘,可能显示不对称。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通过第2骶椎中部。沿骶骨中线向下,可触及骶中嵴和骶管裂孔;在裂孔的两侧,可摸到骶角。骶骨下端与尾骨相连。第12肋,在皮下可以触及,作为腰背部的分界线。有的第12肋过短,可能将第11肋误认为第12肋。第12肋与骶棘肌外缘的交点,相当于第1腰椎棘突的水平。在棘突纵嵴的两侧,有强大的骶棘肌分布,可以清楚地触及。

在锁骨外端可摸到肩峰—肩胛冈。臂部前面,有肱2头肌隆起,在肱2头肌两侧呈现两沟,称为肱2头肌内、外侧沟。在臂部上端前外侧,可触到肱骨小结节和肱骨大结节。在臂部下端两侧和后方,可摸到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有一深沟,称为肘后内侧沟。从肩峰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为臂部的相对长度。当前臂旋转时,在肘的后外方,肱骨外上髁下方2横指处,可摸到桡骨小头的转动。当上肢处于旋后位伸直时,臂与前臂并非呈一直线,在肘关节处前臂偏向外侧10°~15°,此角度称为提携角(肘外偏角)。握拳并屈腕时,在腕部可见数条肌腱的隆起:掌长肌腱在正中较明显。其桡侧为桡侧腕屈肌腱,其尺侧依次为指浅肌腱及尺侧腕屈肌腱。在腕部两侧,可摸到桡骨及尺骨的茎突。从肩峰到桡骨茎突的距离,为上肢的相对长度。在手掌两侧,可见大鱼际和小鱼际的隆起。

髂嵴全长在体表均能摸到,其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

股骨大转子,于大腿外上部能触及。股骨大转子是否向上移位,是临床诊断髋关节脱位、 股骨颈骨折的体征。

耻骨结节位于腹股沟内侧端,瘦人较易摸到。耻骨连合在左、右耻骨结节连线中点微下方。坐骨结节在屈大腿时才能于臀部摸到。

在膝部可摸到髌骨、髌韧带、股骨及胫骨的内外髁。胫骨粗隆,位于髌骨下缘4横指处。相当胫骨粗隆水平,在小腿外侧,可摸到腓骨小头。股骨内上髁上方,还可摸到内收肌结节,为大收肌附着处。

在小腿及踝部,胫骨前缘和内侧面、腓骨下1/3段、内踝、外踝和跟腱,均可于皮下清楚地摸到。

足部于足跟处可摸到跟骨结节,足背可摸到舟骨结节,足外侧缘的中上可摸到第5跖骨粗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