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10

第10章 经络的功能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经络的理论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理方面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着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脉之间;经筋、皮部,连接了肢体、筋骨、皮肉。从而,把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使机体的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是赖于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

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需气血的温养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和调于五脏,洒出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灵枢》本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和濡养全身的作用。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显然,经气通畅,气血调和,则人体各部可维持正常的协调和相对的平衡。从而,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故《灵枢》本藏篇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说明经络的功能正常,人体则健康无病。反之,经气不利,则易遭受邪气侵袭,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为此意。

二、病理方面经络,在病理方面,主要表现在疾病的发生与传变上。《素问》皮部论篇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说明经气不利,则易遭受外邪侵袭而发病。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经内舍于肺。继而,可见咳嗽、喘促、胸闷、胸痛等肺的病症。《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说明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注途径。同时,经络也是脏腑与脏腑之间,或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通道。如心移热于小肠,肝病影响到胃,胃病影响到脾等。这是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注相互影响的结果。《素问》调经论篇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因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反之,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部位。如肝病胁痛、肾病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疮。

大肠、胃腑有热,可致牙龈肿痛等。都说明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此外,经络本身也可因寒、热、虚、实,而在循行分布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如寒、热、肿、痛、酸、麻、拘挛以及痿软不能运动等。

三、诊断方面《灵枢》官能篇说:“审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又说:“审皮肤寒温滑,知其所苦。”因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与脏腑的络属关系,并可反映脏腑的病证。故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便可知道病在何经。因此,在诊断上,首先必须辨证分经。如胸痛,而伴有咳嗽等症状,多属于手太阴经病变。心前区痛,伴有心悸等症状,多属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病变。又如头痛一症,可根据经脉在头部循行分布而辨别。其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颈项,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多与厥阴经和督脉有关。又如胁肋和少腹为肝经所过,故两胁痛,或少腹痛,多与肝经有关。《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动应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千金要方》也有“以手按之病者快然”的记载。说明在辨证分经的基础上,还可用“经络诊察”。如用手指按压,或目测“背俞”“募”“郄”“合”等穴位,检查其有无阳性反应——压痛,皮下结节,皮肤形态变化,皮肤温度,电阻改变等,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四、治疗方面经络学说,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尤其在针灸、按摩方面,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临床各科的运用中,又各有不同。

针灸、按摩的配穴处方,是在明确辨证分经的基础上,除先用局部俞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以“经络所通,主治所及”为依据的。具体地说,病在何经,就选用何经和与之有关的表里经、同名经的远部俞穴进行治疗。《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佐证。如胃痛循经选取足三里、梁丘穴;胁痛循经选取阳陵泉、太冲穴等。又如前头痛与阳明经有关,可循经选取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内庭穴治疗,等等。

根据“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按经络循行所及部位为取穴原则,如肝病取肝经的期门穴。

十二经脉、十二脏腑,都有阴阳表里关系。因此,可作为异经取穴的理论根据。如手太阴肺经有病,可取与之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穴位等。

十二经脉,纵贯上下。在治疗上,就作为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理论根据。如足厥阴肝经发生头痛,病虽在上,治疗时可取肝经的太冲穴;脱肛,病虽在下,治疗时可取督脉的百会穴。

此外,通过皮部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临床上,用皮肤针叩刺皮肤。皮内针,埋藏于皮下,或用轻重不同的手法刺激皮肤,以治疗脏腑经脉的病症。经筋的病候,多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搐,治疗多以局部取穴,所谓“以痛为俞”。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针灸、按摩治疗等方面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