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10823400000095

第95章 孔子四教

“原文”

孔子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导学生:学术,德行,忠诚,信义。

“故事”

君子与做官

一天,孔子与两个品行最好的弟子颜回、闵损讨论“做官”与“君子”问题。

颜回问:“在做官问题上,有史以来都是世袭,老师为何强调‘学而优则仕’呢?”

孔子答:“‘学而忧则仕’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个进步,是为了打破历史以来的世袭贵族在做官问题上的垄断地位。世袭垄断做官的制度将一些贵族庸人推上官位,他们是难以办好政事的。‘学而优’做官,则利于办好政事。如果说,一是先学习礼乐后做官,一是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二者选其一,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所以,我所主张的‘学而优则仕’,不唯出身,选贤任能,是想促进国家政治向好的方面发展。”

闵损问:“请老师再谈谈‘君子’的问题吧。”

孔子说:“‘君子’原来的本义是国君之子、国王的儿子,即世袭贵族。‘君子’是他们的专用语。我所说的‘君子’的含义与原义是不同的。我认为,品行高尚的人即是君子。我这个提法,是为了打破世袭的‘高贵人’对‘君子’的垄断。开办平民教育,不正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吗?所以,通往‘君子’的道路走的不只是原来的出身世袭,更宽的路是学习。学习与修养是通往‘君子’的宽阔大道!”

孔子与弟子讨论问题,总是设身处地,能把自己摆进去。他说:“‘做官’与‘君子’这两个问题,都是涉及个人修养的重大问题,我和你们都应在这两个方面加强修养呢!”

的确,孔子的许多学生——包括出身低贱的贫困学生,品学兼优,做了官成了著名的君子。

其实,中国后来的文官考试录用制度,即是以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为基础的。

富翁的为人

李嘉诚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但他的员工很少跳槽。这是为什么呢?“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才会信任你。”从他常说的这句话中,我们似乎能找到李嘉诚用诚实把员工牢牢地凝聚在一起的原因。

1957年,李嘉诚看准塑胶花市场潜力巨大,立即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到塑胶花的生产中。很快,他的公司接到了许多外商大批量的长期订单。

其中有位外商觉得李嘉诚经营有方,产品物美价廉,希望大批量订货。为了供货有保障,这位外商提出,李嘉诚的公司必须寻找有实力的商家作担保。

这可难住了李嘉诚,他白手起家,一点背景都没有,去找谁作担保呢?跑了好几天都没有结果,他只好实话实说,毫不隐瞒:

“先生,我的确非常想和您长期合作,也非常想获得您的订单。但很遗憾,我实在找不到大的商家作担保。如果您介意这件事的话,您只好重新做出决定,我将尊重并充分理解您。”

这位外商沉默了片刻,说道:“李先生,从您刚才的谈话中,不难看出,您是一个诚实的人。诚实赢得信任!我想,信任是互相合作的基础。您不必找人担保了,我们现在就签合同。”

李嘉诚非常高兴,但他也有难处,这就是资金有限,一下子完成不了那么多订单。李嘉诚不得不把这一实情再次如实地告诉了这位外商。

这位外商听了李嘉诚的话,不但没有取消所签订合同的意思,反而更加痛快地拍板道:“李先生,现在我更加肯定,您是一位值得尊敬和信任的人。我愿意提前付款,为您解决资金的难题!”

李嘉诚就这样依靠自己的诚实,赢得了外商的信任,从而赚到了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钱。从中他领悟到,“信誉第一,以诚待人”是经营当中应当遵守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