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10823400000090

第90章 有耻且格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用政策、法令来管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故事”

先慈后严

季孙氏治理鲁国,杀人,这人一定该当死罪;惩罚人,这人一定该受同样的惩罚。子贡说:“季孙氏真是残暴了!”

季孙氏听说后,便找到孔子处,问子贡:“该杀的能不杀,该罚的能不罚吗?你怎么说我残暴呢?”

子贡说:“你怎么不学学郑国的子产呢?他治理郑国一年,被惩罚的人便大为减少;才两年,国内便没有犯死罪的人了;三年下来,牢狱里空空如也,没有一个人。所以子产要死的时候,国内的人都要代替他去死;等到他死时,士大夫在朝中哭,商人在集市上哭,农民在田野里哭,大家都像死了爸妈一样。而你,我听说刚一得病鲁国的老百姓都很高兴,病刚好转,老百姓便都害怕了起来。你不残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

说话时,又来了两个打官司的人,一问是儿子跟老子。

季孙氏说:“你看看,儿子跟老子打官司,这还不该杀吗?”

孔子讲:“你不能杀!老百姓不知道儿子跟老子打官司不合道义已不是一天了!关键是当官的都这样,不听娘老子话,顶撞娘老子,已经习以为常。假如当官的不这样,儿子跟老子打官司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剩氏说:“你们一直讲孝,要拿孝道来治理国家,现在我先把这个不孝之子杀了,让大家都有所警戒,怎么不可以呢?”

孔子说:“不对,一仞高的墙,人爬不过去,百仞高的山,小孩都能上,因为山是慢慢坡下来的。现在我们鲁国的社会风气,就像这山一样,仁义一天天衰微,怎能叫老百姓不逾越呢?当官的自己要以身作则,引导教化老百姓使他们知道哪样应该,哪样不应该,这之后才能讲到刑罚,这就像乘马,马没有笼头,不知往哪儿走,你用鞭子去打它,有什么用呢?自己累得要死,马更受到了损伤。现在鲁国就是这样,当官的越是成天忙,老百姓越是多受苦!”

季孙氏听孔子这样说了以后,便放走了告状的父子。孔子学生子路这时是季孙氏家臣,看季孙氏让步十分不高兴,便冲着老师问道:

“儿子告老子,这是合乎道义的吗?”

孔子心平气和地说:“不是这样。”

子路说:“那么先生作为君子,怎么能免除对他的惩罚呢?”

孔子说:“事先没有对人劝诫,就责罚人,按你的规矩做,这叫‘虐’;起先懈怠,忽然来限定期限,这叫‘暴’;不加教育就加以杀戮,这叫‘贼’。作为君子治理老百姓,一定要避开这三样!《诗经》上说:‘教化百姓要和颜悦色,面常笑意,不要怒气冲冲。’”

面对成熟的橘子

几年前,赵先生来到世界闻名的高科技区“硅谷”——美国加州的圣何塞市。

自从赵先生抵达加州之后,他发现加州的气候得天独厚,这里空气清新。一天,赵先生正在随意漫步,突然,觉得眼前忽然一亮,出现了一条金色大道,人行道上种的是一株株橘树,沉甸甸、黄澄澄的橘子挤满了枝头。花旗蜜橘是世界闻名的鲜果,今天,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上见到它,赵先生感到非常亲切。突然,他想到一个问题:这些橘子已经长熟了,怎么还长在树上?是因为它酸,所以没有人采吗?

他决定问个清楚。

赵先生沿着橘子树来回足足兜了半小时,无奈无一过往行人,他只好调转方向准备回到住处。这时,他突然见到前方一个背着书包、脚踩旱冰鞋的学生模样的孩子正奋力而有规律地甩动着双臂朝自己滑来。

赵先生有礼貌地对孩子说:“劳驾,孩子,你能回答我一个问题吗?”

美国孩子大多数是活泼大方不见外的。孩子见到有人要他回答问题,马上把旱冰鞋尖向地上一点,来了一个急刹车,说:“当然可以。”孩子拿出手帕擦着汗水说:“只要我知道的。”

“圣何塞的橘子是酸的吗?”赵先生指着橘子树直率地问。

“不。”孩子摇摇头自豪地说,“这里的橘子可甜呐!”

“那你们为什么不采来吃?”赵先生指着一个熟透的橘子说,“让它掉在地上烂掉多可惜。”

“对不起,先生,我该怎么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呢?”孩子摊摊手,耸耸肩笑着对他说,“我为什么要吃路边的橘子呢?它不是属于我的。”

孩子说着和赵先生挥手道别,又开始他有规律地甩动双臂向远处滑去。

“这不是属于我的。”望着早已远去的孩子的背影,赵先生寻思着这个简单朴素。但又饱含社会公德准则的语言,这是闪闪发光掷地有声的语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