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10823400000038

第38章 君子喻于义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只是私利。”

“故事”

孔子选婿

孔子40岁这年春季的一天,与妻子亓官氏商议女儿、侄女的婚事。亓官氏关切地说:“你再忙,也应把女儿、侄女的婚事挂在心上,她们都长成了大姑娘,也该给他们找婆家了。”

“这几个月以来,我也常考虑这件事。”孔子微笑着说。

亓官氏说:“学生的情况你摸得清,是否从他们之中考虑。”

孔子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并且已有了具体的打算,想听听你的意思。”

“那你就快说说吧。”亓官氏催促说。

孔子说:“有两个青年,一个叫南宫适,字子容;另一个叫公冶长,字子长。”

“人品、长相、家境如何?”亓官氏问。

孔子对这两位弟子逐一作了介绍。

南宫适,23岁,家庭比较富裕,高高的身材,英俊帅气。孔子说:“这些条件不是主要的。”孔子突出强调了他的三大优点:

第一,崇尚道德。南宫曾问我:“传说中的人物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但都不得好死;而禹、稷善于种田(不会打仗)都得了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此,我并没有回答,但从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我断定他是一个尚德不尚刑的君子。

第二,言语谨慎。南宫对《诗经·大雅》中的白圭四句诗很感兴趣,反复地念:“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说白圭上的斑点还能磨掉,我们言语中有了污点便没有办法去掉了。我由此认为,南宫有“白圭”的志向,有白璧无瑕的美德,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品质。

第三,能正确对待入仕。他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南宫能做个好官;在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能不被污染,不做坏事,免于灾难。

亓官氏问:“公冶长的情况怎样?”

孔子说:“公冶长19岁,家境贫寒,但很有志气。他学习刻苦,治学严谨,注重礼仪,为人厚道,还是个美男子。虽然曾被抓进监牢,但并不是他犯了什么罪过……他遇到困逆能不怨不尤、忍耻受辱……”

亓官氏说:“公冶长也是个好人!这两个人都不错;女儿、侄女也都是品端貌美的姑娘,他(她)们的结合,算得上郎才女貌,都挺合适。不过,细想一下,按年龄给她俩定婿比较合适。女儿比侄女大一岁,是否让女儿嫁给南宫,让侄女嫁给公冶长?”

“这样做,不是不行。”但孔子接着摇了摇头说,“只是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了,会有不少人在背后议论我们存心不良,把女儿嫁给富家公子,把侄女嫁给一个坐过牢的贫寒书生。我看,还是把侄女嫁给南宫,把女儿嫁给公冶长为好。”

亓官氏说:“既然你这样说,就按你的主意办吧。”

孔子按夫妻俩商议的意见,分别与南宫、公冶长商议,两位弟子均十分满意。

不久,孔子夫妇依礼仪,相继给女儿、侄女完婚成亲。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来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在那里,他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正是这位镇长,对哈默后来的成功影响巨大。

那天,天下着小雨,镇长门前花圃旁边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不禁替镇长痛惜,于是不顾寒雨淋身,独自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淖中穿行。

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满面微笑地从外面挑回一担煤渣,从容地把它铺在泥淖里。结果,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过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我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后来,哈默在艰苦的奋斗下成为了美国石油大王。一天深夜,他在一家大酒店门口被黑人记者杰西克拦住,杰西克问了他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前一阵子阁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你最大对手的石油输出量都略有增加,这似乎与阁下现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

哈默听了记者这个尖锐的问题,没有立即反驳他,而是平静地回答道:“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而那些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给人方便,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