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10823400000034

第34章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的自我检讨:首先想想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不竭心尽力了呢?然后看自己和朋友交往是不是信守承诺呢?还有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有没有去温习,是不是掌握了呢?”

“故事”

反省自己

仲夏的一天晚上,孔子与几名弟子在南门里练兵场上步行赏月。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已69岁了,今后与你们一起走动的时间不多了。今晚,风凉月朗,咱们随便走走谈谈。”

子柳问:“老师,我是您的新弟子,个人修养远不及师兄们,我想在修养方面多努力。请老师谈一下‘格言’、‘座右铭’的确切含义。”

“‘格言’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精练语言,‘座右铭’则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一个君子应当有自己的座右铭,以之警戒、激励自己。”孔子说完,问曾参:“你时常考虑什么?”

曾参说:“学兄颜回德高学深,然而,他有时常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的美德,他真正做到了‘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我时常考虑的是从多方面学习颜回的美德。”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句话自然是颜回的座右铭了。”孔子问曾参:“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曾参恭恭敬敬地说:“‘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以三件事反省自己。第一,检点自己帮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第二,检点自己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第三,检点自己是否认真复习了老师传授的学业。”

孔子满意地说:“你这三点做得很好,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你今天学到些什么

费利斯的父亲出生在贫苦农家,只读到5年级,家里就要他退学到工厂做工去了。

从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学校。他对什么都有兴趣,他阅读一切能够得到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他爱听镇上乡亲们的谈话,以了解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个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父亲非常好学,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随同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后来还传给了他的家人。他决心要让他的每一个孩子受到良好教育。

费利斯的父亲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我们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醒来时一样无知。

为了防止孩子们堕入自满的陷阱,父亲要他们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而晚餐时间似乎是他们交换新知识的最佳场合。

他们每人有一项“新知”之后,便可以去吃饭了。

适时,父亲的目光会停在他们当中一人身上。“费利斯,告诉我你今天学到些什么。”

“我今天学到的是尼泊尔的人口……”

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

费利斯一向都觉得奇怪,不论他所说的是什么东西,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

“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接着,他父亲看看坐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母亲。

“孩子的妈,这个答案你知道吗?”

母亲的回答总是会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尼泊尔?”她说,“我不但不知道尼泊尔的人口有多少,我连它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费利斯,”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你妈妈尼泊尔在哪里。”

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费利斯当时只是个孩子,一点也觉察不出这种教育的妙处。他只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如今回想起来,他才明白父亲给他的是一种多么生动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全家人共同学习一同长进。

费利斯进大学后不久,便决定以教学为终身事业。在求学时期,他曾追随几位全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学习。最后,他完成大学教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与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发现那些教授教导他的,正是父亲早就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