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10823400000002

第2章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论语·颜渊》

“译文”

樊迟与孔子漫步于舞雩台之下,问:“请问怎样(才能)崇尚品德,除去邪念,辨别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先要去追求然后才能得到,这不就是崇尚品德吗?攻击自身之恶,而不要攻击别人之恶,不就除去邪恶了吗?为一时忿恨,甚至不顾自己的性命,以至连累父母,这不就是昏惑吗?”

“故事”

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他的求知欲很强。对于他提出的仁、智、德问题,孔子根据樊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回答。

樊迟深知老师的核心思想是“仁”,曾三次向老师请教“仁”。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正视并克服困难,而后有收获,就可以叫做仁了。”

孔子又说:“所谓‘仁’,日常生活中要恭敬,办事要认真,对人要忠诚,即使去毫无文化的野蛮地区,也不能丢掉这些品德。”

孔子还说:“‘爱人’便是仁。”

樊迟问:“什么叫明智?什么叫智?”

孔子答:“对鬼神敬而远之便是明智。”“了解人,提拔正人(即品格、才能、道德好的人)便是智。”

一次,樊迟跟着老师游观雩坛,问:“怎样增进德行,改正过失?”

孔子答:“做事争先、受禄在后,这不就是增进德行的方法吗?严厉责己而不责别人,这不就是改正过失的态度吗!”

“故事”

两户邻居

有两户人家紧邻而居,东家的人和乐相融,生活幸福美满;西家的人经常争吵,天天鸡犬不宁。这种情形引起了一位社会学专家的兴趣。

社会学专家问东家的人说:“你们一家人为什么从不像西家人那样经常争吵,而能够和睦相处呢?”

“因为我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错事的坏人,所以能够互相忍让相安无事;而他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因此争论不休大打出手。”东家的人如此回答。

社会学家又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东家人回答说:“譬如有一个茶杯被打破了。在他们家自以为自己是好人的情况下打破杯子的人不肯认错,还理直气壮地大骂:‘是谁把茶杯乱摆在这里的?’摆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驳:‘是我摆的,你为何不小心,把它打破了?’彼此间不肯认错,不肯退让,僵持不下当然会吵架了。可是我们家,如果谁不小心打破茶杯,就会抱歉地说:‘对不起,是我疏忽打破了杯子。’而放茶杯的人听到也会回答:‘这不全怪你,是我不应该将茶杯放在那儿。’像这样坦白承认自己的过失,互相礼让,怎么会吵架呢?”

社会学专家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