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绝妙的发明
10820200000009

第9章 机器人

1966年1月7日,美国空军进行空中补给燃料的训练。只见一架大型轰炸机和一架加油机,如箭离弦,直入云霄。

不料,两架飞机在空中开始相互靠拢时,因没有控制好速度,相互擦了一下,引起两机起火。飞行员只好弃机跳伞,随后飞机坠落。轰炸机上装载的4颗氢弹,除3颗掉在陆地上,被安全收回外,还有一颗落到地中海里。

一颗随时可能“发脾气”的氢弹在海底,自然引起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抗议。美国总统为此伤透了脑筋,只好命令海军和空军联合打捞氢弹。

经过严密搜寻,那颗氢弹找到了,它躺在765米深的海底。显然,任何人都无法下去打捞,因为如此深处的水压力是谁也无法承受的。

此时,有人提议请一个名叫“科沃”的机器出马。“科沃”是刚问世不久的机器人。它其貌不扬,身体像一个长方形的箱子,胸前有一只大钢爪。不过,它干起活来,毫不含糊。它的爪子可以一下子抓起几吨重的东西。它聚集着当时人类最先进的成果:它的脑袋是电子计算机,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声波探测器,脚是身体的螺旋桨。

果然,“科沃”不负众望,稳稳当当地将氢弹抓上来。

机器人的“能干”由此可见一斑。

1954年,美国工程师乔治设想研制一种可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代替人从事简单、单调的“重复性作业”。乔治将他的设想写成书面报告,向政府提出申请。

不久,乔治的申请被批准了。于是,乔治立即组建了机器人研制小组,并购买了必要的工具和材料。为了加工一个零部件、解决一个技术难点,乔治和他的同事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春去秋来,7年过去了。乔治和他的同事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在1961年成功地研制出了两个机器人——“万能生产者”和“灵活搬运工”。它们的外形虽有所差别,但都只有一只机械手。这只“手”格外灵活,手腕可以摆动、转动,手臂可以伸长、缩短,而且手劲还特别大。它们工作效率高,得到人们的称赞。

此后,随着科技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研制水平和机械工业水平的提高,机器人越来越聪明能干。

60年代,科学家已经研制出像“科沃”一样的机器人。它们各有视觉、听觉、触觉,并有一定的记忆和识别能力。在人的控制下,能从事较复杂的工作。

进入70年代后,科学家又推出了“会动脑筋”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它们装有精密的电子计算机,不仅具有各种感觉,而且还具有分析、判断、推理、计算和学习等功能,在一些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产领域以及水下、空中、高压、高温等危险环境的作业中能大显身手。它们还能下棋、绘画、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