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了“杠杆解”的概念,用以指“小而专注的行动,如果用对了地方,能够产生重大、持久的改善”。人类新技术、新发明能够通过推广普及像杠杆一样撬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半导体发现并运用于电子技术可以视为电子工业的一种杠杆解,集成电路的发明亦可以视为一种新的杠杆解,这两项技术使得人类从此步入微电子时代。因为这两项技术都是建立在硅的基础上的,而硅又是沙粒的主要成分,所以,它们又可以被称为“点沙成金”的技术革命。
19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由于电子元器件众多、体积庞大、造价昂贵,计算机的小型化被提上了日程。1952年,美国电子工程师杰弗里·达默在一次电子元件会议上指出:“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半导体研究的进展,可以期待着将电子设备制作在一个没有引线的固体半导体板块中,这种固体板块由若干个绝缘的、导电的、整流的以及放大的材料层构成,各层彼此分割的区域直接连接,可以实现某种功能。”杰弗里·达默提出的这种设想就是后来的集成电路的核心思想。时隔6年,他的这一设想被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36岁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变成了现实。
杰克·基尔比意识到了:既然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电子元器件都可以用同一种材料制造,为何不能先用一块材料把它们造出来,然后再使得这些元器件相互连接呢?于是他开始进行实验。等到初步实验取得成功后,他又将这种特殊的电子线路通过触点联结,形成了“集成电路”的雏形。1958年9月12日,请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人类历史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在工程师杰克·基尔比手下诞生。不过,直到2000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才决定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杰克·基尔比,奖励他发明集成电路,并盛赞他“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其实,不用这句评论,从2000年全球集成电路产品出货量为865亿件这个数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杰克·基尔比所发明的集成电路对全球经济和信息产业造成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杰克·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后不久,美国仙童公司的电子工程师罗伯特·诺伊斯在氧化膜上通过铝条连线使得各个元器件连为一体,为集成电路进入商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1968年,罗伯特·诺伊斯离开了仙童公司,与戈登·摩尔、安迪·葛洛夫同创建了英特尔公司。1971年,英特尔公司的研发人员成功地在一块仅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款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在内的可编程序运算芯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CPU”(即“中央处理单元”),简称“微处理器”。这一发明目前每年为英特尔公司创造数百亿美元的销售额,当然它也在造福着数以亿计的人们的生产生活。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摩尔作出了一个著名论断,这也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激励着美国硅谷乃至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努力进行着技术创新。
集成电路作为微电子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还可以和传统机械电子产业结合,促使传统技术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支巨大的“杠杆”,能够撬动全球超过万亿美元产值的市场,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赚钱机器”。200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值约占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1%左右,近几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很多集成电路产品还依赖于进口,这就要求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能够努力奋斗,争取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多创立自主创新品牌。2002年8月10日,中国“龙芯”正式诞生,其结构采用MIPS授权,内核完全由中国人独立制造,其问世标志着我国在集成电路研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相信未来我国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民族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完全由中国人全面设计的CPU也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