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是用火箭发射到太空,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目前,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为人类开发利用太空高远的位置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天国的大门——人造卫星的发明
1957年10月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立着一枚大型火箭。火箭头部装的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颗卫星的直径只有58厘米,重83.6千克,在密封的铝壳内,装着一节化学电池、一支温度计、一台双频率的小型发报机。尽管这颗人造卫星在今天看来是那么“简陋”,在天空也只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继苏联后,美国于1958年2月1日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二颗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的系统组成
人造卫星由包含各种仪器设备的若干系统组成,它们可分为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大致可分为探测仪器、遥感仪器和转发器三类。保障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热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有些卫星还装有计算机系统,用以处理、协调和管理各分系统的工作。返回型卫星还有返回着陆系统,它由制动火箭、降落伞和信标机组成。
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
环绕一个物体飞行的另一个物体,其自身的离心力必须与所环绕物体的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相对恒定的状态。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与它相仿,只不过向心力是地球对它的引力。人造地球卫星能在地球轨道上运行,是因为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还有就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向心力)一直拉着它。如果卫星飞行速度过快,离心力超过地球引力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飞向远方的太空。
人造卫星的轨道
所谓人造卫星轨道就是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这是一条封闭的曲线。这条封闭曲线形成的平面叫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地心的。人造卫星轨道按离地面的高度,可分为低轨道、中轨道和高轨道;按形状可分为圆轨道和椭圆轨道;按飞行方向可分为顺行轨道(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逆行轨道(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赤道轨道(在赤道上空绕地球飞行)和极地轨道(经过地球南北极上空)。
人造卫星的轨道安排
人造卫星的轨道应根据其任务和应用要求来选择。例如,对地面摄影的地球资源卫星、照相侦察卫星常采用圆轨道;若为了尽量扩大空间环境探测的范围,卫星可采用扁长的椭圆轨道;为了节省发射卫星时消耗的能量,常采用赤道轨道和顺行轨道;对固定地区进行长期连续的气象观测和通信的卫星,常采用地球静止卫星轨道;需对全球进行反复观测的卫星可采用极地轨道。
人造卫星的功用
人造卫星观测天体不受大气层的阻挡,可以接收来自天体的全部电磁波辐射,实现全波段天文观测。人造卫星的飞行速度高,一天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能够迅速获取地球的大量信息。人造卫星在静止轨道上可以观测到40%的地球表面,这对通信非常有利,可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人造卫星能飞越地球任何地区,特别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沙漠、深山、海洋和南北两极,并对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层断裂带等进行观测。因此人造卫星还可用于天文观测、空间物理探测、全星球通信、电视广播、军事侦察、气象观测、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大地测量、搜索营救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