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昆虫的生存之道
10813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在动物学研究早期,很多博物学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对鸟类、昆虫以及田野、树林里的其它动物进行观察。博物学家们并不热衷于技术知识学习,大自然是他们灵感和快乐的源泉。他们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浅尝辄止,并不过于深究。只要能理解事实的表面现象,能用平凡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很久以前,当人们发明语言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事实问题。早期的作家,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会写下了动人的文字。大家都很喜欢读这些人的作品,因为文字生动,妙趣横生,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还有一类博物学研究人员并不在乎动物的习性,只想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此类学者用显微镜观察动物,并将各种动物肢解开来,研究它们的构造和结构关系。他们发现,在动物体内还有很多没有被命名的组成结构,于是他们给这些组成结构一一命名。当他们的论著出版后,因为稀奇古怪词汇太多,公众根本无法读懂。此外,因为大自然没有赋予解剖学家以更多词汇来修饰动物体内的组成结构,因此他们不能像在户外活动的博物学家那样用大量的描述性修辞手段为他们的著作增色。所以,动物结构学者写出来的东西枯燥乏味,从未得到过公众青睐。

但总有一些人求知若渴,比如说解剖学家,他们就不能满足于仅仅了解动物干什么或怎么生出来的,所以积极致力于动物生理机能的研究。为了弄清蕴藏于神经中的自然之力,他们发明了各种机器设备,用于测量动物的肌肉力量;分析动物食物和组织;通过实验展示动物的行为成因。从事此类研究的生理学家必须有良好的物理学基础和化学基础。因此,他们喜欢用科学术语进行论述,用化学和数学公式表达思想。大众自然无法读懂他们的作品。人们之所以思想保守,那是因为对这门学科一无所知,只相信以往传承下来的思想观点。可惜的是,生理学家的语言和大众的保守思想格格不入。

因此,旧时的博物学家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而那些所谓的“自然爱好者们”谴责实验室解剖人员剥夺了自然之美、毁灭了人类灵魂。当代的博物学者也许会卖掉他的家什,但如果他得了胃痛或神经痛,或疾病侵害了他的植物或动物,他只能求助于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了。

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真相,因为田野里的很多自然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验室里的博物学家们努力解开户外环境的各种谜团,分析影响动物生命和行为的各种因素。他们首先必须弄清楚要干什么,每一项任务都有什么样的价值。每一套人工环境只能有一项自然因素发挥作用。他们必须反复试验,认真观察不同的原因会有什么样不同的结果。

从表面上看,研究自然是很有趣的。不过,现代人必须学会深入观察其他动物的生命。比如说昆虫并不是稀奇古怪的生物,它们和我们一样必须遵循自然法则,那就是一切生物必须遵循同样的基本原则才能延续生命。只不过人类遵循自然法则的方式和方法与动物相比不同而已。

很多诚实的人觉得很难相信进化论。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在观察到不同类型动物的不同结构之后,并没有发现一切生命形式的功能同一性,因此无法理解进化就是一种生命形态向另外一种生命形态的渐进性结构偏离。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动物采纳和完善了不同的方法。人类和昆虫代表了动物进化中分歧最大的两个极端。二者的结构截然不同,因此功能同一性则更为明显。研究昆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掌握生命的基本原理。

一些作家认为写书就是要有人读,就像食物得有人吃才行。本书是为读者提供的一顿昆虫大餐,特别注重高营养和食物均衡。为了美味起见,尽可能地删掉讨厌的技术术语,尽可能不把它做成纯科学食品。除了用了一点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本书尽可能不用那些令人倒胃的佐料,这样做的目的还是希望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吸收。

本书各章的很多内容来自于已经出版的《史密森学会年度报告》。大多数整版彩色插图和示图则由美国昆虫局提供,其中一些是首次面世。

R。E。斯诺德格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