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上探险
10813600000033

第33章 大洋区的高等无脊椎动物

在动物界,环节动物门动物身体分节,运动敏捷,体内有真体腔,器官系统更趋于完善,所以被称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由它演化出的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动物则是无脊椎动物最繁盛的类群。此外,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那么,它们都有着怎样的形态呢?

顶盔戴甲的节肢动物

海洋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门。本门动物的身体共有头、胸、腹三部分,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共有的一大特点是,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并有蜕皮现象。节肢动物门共有110~120万现存种,占动物总种数的4/5,共分9个纲: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蜘蛛纲、蛛形纲、海蜘蛛纲、原气管纲、多足纲、昆虫纲。三叶虫纲全部为化石种;甲壳纲是很重要的海洋生物类群;肢口纲是节肢动物门螯肢动物亚门的一纲;蜘蛛纲都是陆生种;蛛形纲是螯肢动物亚门最大的一个纲,海陆均有;海蜘蛛纲仅有少数种类,如希氏吻海蜘蛛等;原气管纲和多足纲都是陆生种;昆虫纲约75万多种,是动物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纲,陆地、淡水和海洋都有,但海洋种类有限。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此之多,必然会对人类的生活及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1.节肢动物中的活化石——鲎

在沙滩上爬行的鲎

鲎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其长相十分奇特,身体分为胸部、腹部和尾部三部分,外披坚硬的甲壳。头胸甲呈马蹄形,因此又名“马蹄蟹”。头胸部腹面有6对附肢,腹部有5对片状游泳足和5对用于呼吸的鳃。腹部呈三角形,侧缘具棘刺。尾部细长就像一把剑,又叫剑尾,是用来防止的武器。

鲎起源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出现。它曾和三叶虫繁盛一时,称霸于海洋。可经过3亿年的沧桑剧变,曾和它盛极一时的三叶虫都已灭绝,同时代的其他动物也都在进化,而唯独只有鲎从3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人们将鲎称为“活化石”。

鲎在繁殖时期,雌雄一旦结合,便终生不再分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若捉到一只鲎,提起来肯定是一对,因此鲎又有“海底鸳鸯”的美誉。

鲎的眼睛十分特别,它有4只眼睛。其中,头部两侧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经过研究,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看到的图像更加清晰。后来,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可以说,鲎为近代仿生物学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此外,在它头部的正中间还有一对单眼,而这对眼睛紧紧相连,正中以一条细细的黑线相隔,它是导向装置,仿佛是一架灵敏的电磁波接收器,在黑暗的海底生活,能敏锐地感知亮度,以确保不会迷失方向。

鲎的血液中有一种含铜的呈蓝色的蛋白质分子,从表面上看,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它对毒素污染有着重要的监测作用。

2.体色变换的招潮蟹

招潮蟹

在海边行走时,很可能会遇到一种奇怪的小蟹。蟹体的两只螯大小悬殊,极不对称,摆在前胸的大螯仿佛是武士的盾牌。每当退潮时,它便爬出洞穴,在海滩上来回奔跑觅食。每当潮水来袭,快要淹没它的老巢时,它又躲进洞中,在洞口舞动那只粗壮有力的大螯,好像是在欢迎潮水的到来,因此被称之为“招潮蟹”。此外,招潮蟹还有一对火柴棒模样的眼睛,十分特别。

这种蟹的体色在24小时之内会随着昼夜的交替发生变化。白天它是黑色的,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清楚地看到细胞里的色素向四周扩散,犹如撑开的一把大黑伞。到了夜间,色素颗粒会收缩到一块,于是体色变浅,呈青灰色。

3.附着力强的藤壶

藤壶

藤壶在世界上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

在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长有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节肢动物大家族中又一分支,叫藤壶。藤壶的形状与马的牙齿很像,所以海边的居民常叫它“马牙”。藤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还能固着在船体上,任凭惊涛骇浪的拍打也无法将其冲掉。

它为何能如此牢固地附着在岩礁和船体上呢?这是因为藤壶每蜕皮一次,就要分泌一圈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分和极强的粘着力。目前,藤壶这种独特的功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旦开发成功,它将在水下抢险补漏工作中发挥巨大的功能。

藤壶在世界上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藤壶数量繁多,常密集住在一起。在节肢动物中,长大后的藤壶是唯一行固着的动物。

4.海蜘蛛

海蜘蛛,又名皆足虫,因为外形很像蜘蛛,故名“海蜘蛛”。它多生活在海滨上,常匍匐于海藻上或岩石下。它们分布广泛,几乎各大洋中都有它们的存在。单从外表看,海蜘蛛很像一只普通的“盲蛛”,长有细细的长腿以及短小的躯干。尽管它们可能与陆地上的蜘蛛存有一定关联,但海蜘蛛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剖学特征。英国有些古生物学家在对迄今为止最为古老和完整的海蜘蛛化石进行研究后,表明海蜘蛛在4.5亿年前便出现在地球上。

5.磷虾

磷虾外形酷似小虾,长1~2厘米,最大可以长到6厘米。身体透明,头胸甲与整个头胸部愈合,但不伸向腹面,因此不形成鳃腔;鳃裸露,直接与海水接触。腹部共有6节,末端有1个尾节。有胸肢8对,且为双枝型,基部各有鳃,适于游泳。胸肢中无特化的颚足,眼柄腹面、胸部及腹部的附肢底部都具有球状发光器,可散发磷光。我国黄海和东海沿岸常见的为太平洋磷虾,南极磷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磷虾。

磷虾在南极地区可谓是享有盛名。磷虾主要生活在距南极大陆附近的南大洋中,尤其在威德尔海的磷虾更为密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有时磷虾集体洄游竟形成长、宽达数百米的队伍,每立方米水中有3万多只磷虾,远远看上去海水仿佛变了颜色:在白天海面呈现一片浅褐色,夜里看到的则是一片荧光。

五光十色的软体动物

在海底世界,有一种动物会从体内分泌出石灰质,作为建筑材料来建“房子”,以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这种动物就是贝类。它们的身体较柔软,所以归属于软体动物。它们所建造的“房子”,其实就是五光十色的贝壳。这些贝壳形态各异,有的如帽状,有的是螺旋状,有的呈瓣状。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量和种类都很多的一个门类,仅次于节肢动物位居第二。它共分为7个纲,即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腹足纲、掘足纲和头足纲。除无板纲和单板纲之外,其他5个纲的种类都有分布于中国海各个区域。目前,在我国海域共记录到各类软体动物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种的1/8.下面来看详细介绍。

无板纲:它是软体动物中的原始种类。形似蠕虫,身体呈圆柱形,体长一般不超过5厘米,左右对称,细长或短粗,没有贝壳,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石灰质的骨针神经系统简单,无感觉器官。这类动物大多生活在水深数米到4000多米不等的海域。该纲种类很少,全世界仅有百余种,龙女簪、毛皮贝、新月贝都属于这一纲。目前尚未发现这类动物的经济价值所在。

多板纲:一类原始的软体动物。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有覆瓦状排列的8块板状贝壳。神经系统与无板纲相似。多板纲全部在海洋生活。大部分都生活在潮间带,一般用肥厚的足部爬行在岩石上。全世界约有600种,常见的有石鳖。目前尚未发现它的用途所在。

单板纲:软体动物最古老的一个纲。身体为椭圆形,外壳呈笠状,足部很发达,用于海底爬行。它们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结构,类似于多板纲。但与多板纲不同的是,它们只有一个壳,而且某些器官会出现明显的分节现象。

双壳纲:体侧偏平,左右各有一片外套膜和贝壳。由于头部退化,因此又称无头类。鳃呈瓣状,因此也称瓣鳃类。足部发达,适于在海底挖掘泥沙。神经系统有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双壳纲动物全部营水生生活,它们多数栖息于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湖沼和江河中,有的种类竟在1万米深的海底发现。双壳纲的种类虽不及腹足纲多,但有些种的数量极大,是海洋养殖和捕捞对象,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腹足纲: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纲,种数占软体动物的80%。一般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因此又称单壳类。头部较发达,上面有口、眼和触角等器官。足部亦十分发达,有宽广的面,适于爬行。神经系统由脑、侧、足、脏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索组成,高等一些的种类神经节集中于头部。它们有的生活在深海、浅海或潮间带,有的生活在江河湖泊,也有的生活在草原、森林或高山上。海生种类有田螺、笠贝、红螺等。

掘足纲:软体动物门中种类较少的一个纲。贝壳管状,较小而稍弯曲,形似象牙或牛角。贝壳两端开口,前端开口大,是头足孔;末端开口小,为肛门口。足部较发达,形如柱状,适于挖掘泥沙。神经系统有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掘足纲全部为海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以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种类最多,全世界约有200种,如角贝。古时候人们常用这类动物的贝壳做货币和装饰,目前尚未发现其他价值。

头足纲:身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其中,头部十分发达,感觉灵敏。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故称头足类。漏斗位于头部腹面,在头和躯干之间。外套膜的肌肉肥厚,呈袋状,包被整个内脏。现生种类除鹦鹉螺外,均已无外壳,有的具有内壳。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头足类广泛分布于浅海、深海或大洋上层,一般营游泳生活。有的种数量很大,是海洋养殖和捕捞的重要对象,如乌贼、章鱼等。

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其中几种:

1.石鳖

石鳖

石鳖属于多板纲中的一种动物,是原始类型的贝类,它的颜色接近于岩石,形状似陆地上的潮虫。

一般情况下,其他贝类身体外面有一个或两个贝壳,而在石鳖的身体背面,却是由8块板状壳呈覆瓦状排列的贝壳。围绕着这些贝壳的外套膜,表面还长有许多小鳞片、小针骨、角质毛等。因此,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身披盔甲的武士,其他动物不敢轻易去侵犯它。

石鳖种类繁多,分布在世界各大海洋中,通常生活在海水盐度正常的岩礁海岸或盐度较高的大洋底部。它们看上去有一副坚硬的外壳,其实它们的身体非常柔软,而且伸屈的幅度非常大,因此,它们经常吸附在石缝中。

2.牡蛎

牡蛎,俗称蚝,别名蛎黄、海蛎子等,是沿海最为常见的双壳贝类,种类繁多。牡蛎用左壳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因此两个贝壳的大小、形状有所差别:左壳稍大、稍凹,而右壳略小、略平。它大多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各大洋沿岸水域。

牡蛎的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人们除了采捕自然生长的种类,而且还想办法对某些种类进行人工养殖。目前全世界牡蛎的年产量已超过100万吨,可见对它的重视程度。

生长于我国沿海的牡蛎,大约有20种。其中密鳞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5种最为常见。

3.鲍鱼

鲍鱼名为鱼,其实并不是鱼。它属于单壳软体动物,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它的贝壳形状有些像人的耳朵,所以也可以叫作“海耳”。

鲍鱼通常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丛生的岩礁地带,以海藻和浮游生物为食。鲍鱼的种类很多,我国沿海都有鲍鱼分布。在北方,以大连及长山岛出产较多,这些地方沿海岛屿众多,礁石林立,气候温和,非常适合鲍鱼栖息和繁衍。这里所产的鲍鱼占全国产量的70%。同时,鲍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

4.宝贝

在所有海洋贝类中,有许多具有美丽光泽的贝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大受人们的喜爱。在这些种类中,最有名的要属宝贝了。在古代还没有黄金、货币流通时,人们就把宝贝的贝壳当作货币使用。因此相传下来,一切价值连城、珍奇罕见的东西都称为宝贝。

宝贝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宝贝科贝类动物的总称,种类有很多。它们的贝壳大多呈卵圆形,壳质通常比较结实,腹面有一道狭窄的纵向裂口。贝壳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珐琅质,不同的种类,有着不同的花纹图案,看上去很像一件精美的瓷器。

宝贝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洋区域。它一般白天潜伏于珊瑚洞穴或岩石下,夜幕降临才爬出来觅食,主要以海绵、有孔虫、小型虾蟹为食,属于肉食性动物。雌雄异体,繁殖时期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卵一般产在珊瑚洞穴、空贝壳以及其他相对隐蔽的地方,卵外面包着革质的卵囊。有些雌宝贝有护卵的习性,产卵后便伏卧在卵群上,直到孵化出幼体,才安心地到别处觅食。卵孵化后,幼虫经过一段浮游生活后,会陆续回归到海洋中。

我国宝贝的种类约有70多种,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等海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虎斑宝贝。虎斑宝贝的个体比较大,壳长10厘米左右,其颜色灰白或淡黄,还点缀着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犹似虎皮,漂亮至极。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应更自觉地加以保护,好好珍惜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

5.乌贼

乌贼属于头足类软体动物,别名目鱼,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它体长2.5~90公分不等,稍扁,两侧有狭窄的肉质鳍。在乌贼头的前方、口的周围长着10条腕足,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并能缩回到两个囊内。它的腕及触腕顶部有吸盘。

乌贼通常栖息于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则迁至较深的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乌贼主要以甲壳类、小鱼为食。

乌贼的身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装满了墨汁,在遇到敌害时,它就会喷出烟幕来保护自己。此外,乌贼还可以变换体色,被称为“海洋中的变色龙”。

6.章鱼

章鱼同乌贼一样,也属于头足类软体动物。不过它只有8只脚,而没有像乌贼那样专门用来捕捉猎物的捉脚。它的8只脚很长,像八条带子一样,所以人们又把它叫作“八带鱼”。

章鱼性情十分凶猛。它的脚上长有吸着力很强的大吸盘。倘若手里拿着一个小章鱼,它会用吸盘紧紧吸住你的手,要想把它取下来恐怕得费一番功夫。

章鱼的身体也像乌贼一样有个墨囊,而且所喷的墨汁含有毒素,可以用来防御和进攻敌人。一件很有趣的事实是,章鱼睡觉时,并不是全身都在休息,而是会留有一至两条长脚“值班”,反复地转动。尽管在睡觉时它的身体和其他的脚都会感觉比较迟钝,但是,一旦有东西触碰到它值班的那只脚,章鱼就会立刻警醒,射出浓厚的墨汁,使海水变得一片漆黑,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五花八门的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的外表长有许多长短不一的棘状突起,它的身体构造非常有意思,都呈辐射对称,主要是五辐射对称,它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非常高。棘皮动物全都生活在海洋中,在陆地和淡水中绝对找不到它们的踪影。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海所记录的棘皮动物共有600种。下面我们来看海星、海胆和海参的介绍。

1.分身有术的海星

海星

海星的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常见的颜色有橘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

海星通常有5个腕,但个别的也有4个或6个,最多的多达40个腕,在这些腕下侧并排长有4列密密的管足。海星可以用管足来捕食或攀爬,大个的海星有上几千个管足。海星的嘴在它的身体下侧中部,可与它爬过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海星有大有小,小的只有2.5厘米,大的则有90厘米。科学家还发现,海星浑身到处都是“监视器”,它凹凸不平的棘皮上长有许多微小发亮的晶体,这些像眼镜一样的微小晶体具有聚光功能,能使海星在同一时间观察到各个方向的情况,及时掌握周边的信息。

海星还有一种特殊的绝招——分身之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海星会硬生生扭断自己的双腕,从而脱离敌人的掌握。但我们不必担心,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都能够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能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这种惊人的再生能力,使得断臂缺肢对它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2.全身都是刺的海胆

海胆与海星同类,是棘皮动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员,它有一层精致的硬壳,壳上布满了一种叫棘的硬刺。这些棘是能动的,它的功能是保持壳的清洁、运动及挖掘沙泥等。除了棘,海胆还有一些管足从壳上的孔内伸出来。这些管足的功能各不相同,有的用来摄取食物,有的用来感觉外界情况。

海胆的形状有球形、半球形、心形或盘形,颜色有绿色、橄榄色、啡色、紫色及黑色。海胆为暖海呈温带海底层种类,生活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较坚硬的泥沙质浅海地带。白天潜伏于泥沙中,晚上出来活动,依靠足和棘在海底爬行觅食,用咀嚼器磨碎食物。主要以海藻、海绵、水螅等为主食。

3.海中珍品——-海参

在海洋深处海藻繁茂的地方,生活着一种貌似黄瓜的动物,它们披着褐色或苍绿色的外衣,身上长着许多突出的肉刺,这就是海中的“人参”——海参。海参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1100多种,我国约有100余种,可食用的约20余种,是棘皮动物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纲。

海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中,多栖息在水深13~15米的海藻繁茂、风浪冲击小、水流缓慢、透明度较大、无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海参不会游泳,只是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缩在海底蛹动爬行。爬行速度相当缓慢,每小时仅移动3米,比蜗牛还要慢。海参主要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