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统经纶:秦始皇
10790100000038

第38章 始皇病逝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奇异天象。(荧火就是今天的火星,心星就是今天的天蝎座的α星。)荧惑出现在心星的位置上,预示着什么呢?据《史记·天官书》说:天下秩序失常,上天就会让荧惑出现在天空的某个区域。它的出现预示着人间发生战乱;它的消失,就预示着战乱的结束。它的位置对应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要遭殃。因为荧惑象征动乱、残杀、疾病、死亡、饥饿、战争。我们今天自然会把这种思想认识当成是迷信,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异常的天象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秦帝国暴政压迫下的广大民众,他们希望透过眼前那无边的黑暗,能够看到一线光明。所以,“荧惑守心”的天象出现后,不可能不引起巨大的轰动,他们在心中暗暗祈祷:上苍快降下灾难吧,让这个人间地狱在灾难中毁灭,我们宁愿与它同归于尽。

“荧惑守心”的异常天象,也给秦始皇和他的臣子们带来深深的恐惧。本来就心事重重的秦始皇,如今觉得心理压力更大了,他默然自问:“这不祥之兆究竟意味着什么?据说‘荧惑主内乱’,难道天下真的要大乱吗?何以至此呢?他给天下带来了和平、统一、幸福,人们应该感谢他才是啊!又联想到他亲政时‘彗星竞天’的天象,那不是上天有意让他除旧布新吗?他不是圆满实现了上天的意志吗?那么今天荧惑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总之,小乱小治,大乱大治,最后乱的只能是敌人!”这么一想,秦始皇反倒轻松了。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独裁者没什么两样,当人们陷入困境时,第一是变得极端唯心,第二是总爱一厢情愿地去解释与他们有关的事情。其实,这正是所有独裁者虚弱的表现。谁指望他们能够自我反思、弃恶向善,谁就是个幼稚得可笑的人。

事有凑巧,这年的异常天象特多。在东郡,有一流星坠于地上,又是个“大凶之兆”!人们拍手称快。百姓中有人干脆在陨石上刻上这么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盼望长生,民众却盼望他早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从来就想不到一处去。“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句话,首先表达了民众对秦始皇的痛恨,而且也表达了民众对秦统一中国的失望。民众原以为统一后的国家会给他们带来和平与幸福。但事与愿违,统一后的秦帝国不仅没给他们带来和平与幸福,相反,它带来的却是皮鞭和重压!那么这样的统一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痛恨这种非人性的统一,人们宁可回到大分裂的苦难中去,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这件事很快传到秦始皇那里,他立刻派执法的御史到该地追究肇事者,但无人出来承担此事。他在盛怒之下,下令把在陨石旁居住的民众通通杀死,然后烧掉这块不祥的石头。疯狂的屠杀并没有消除这些天意、人事对他的打击。他感到他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为了从恐惧和愤怒中挣扎出来,他让博士们编了首《仙真人诗》,命令乐工们走到哪儿就必须跟着唱到哪儿,他要向上天和民众宣告,他是个“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的仙真人,谁也别想让他死!堂堂帝国的皇帝搞到这个地步,就显得既滑稽又可悲了。

这年秋天,朝廷的使者郑容出使关东,在回咸阳的路上,夜过华阴平舒道(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北六里),突然看见有个陌生人手拿一块璧玉,站在路中央。他把使者郑容拦住,并对他说:“替我把这块璧玉送给滈池君。”停了片刻,这个人又说:“今年祖龙死。”郑容不明白他说些什么,正想问他,这人却神秘地消失在黑暗中,只把那块璧玉放在路中央。郑容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这件事太奇怪,回到咸阳,他把那块璧玉献给秦始皇,然后又将事情的原委当众讲了一遍。秦始皇听后,沉默了很久,他自言自语地说:“滈池君究竟指谁呢?”

他突然想到,咸阳西北不是有一条发源于滈池的滈水吗?滈池君一定是指滈池水的水神了。

但转而一想,为什么要他把这块璧玉交给滈池君呢?他忙让御府的官吏看看这块璧玉是从哪里来的。御府的官吏说,这是他二十八年巡游祭祀长江之神时,沉入江水中的那块璧玉。听到这里,他终于若有所悟:“秦不是以水德兴起的吗?水神一定是想预示我什么事情。”

他又联想到“今年祖龙死”这句话,突然脸色大变,他想:“祖,不就是‘始’吗?龙,不就是皇帝的象征吗?‘今年祖龙死’不就是说‘今年始皇帝死’吗?难道水神要告诉我,今年就是我的人生终点吗?”

想到这儿,他感到一阵晕眩,简直有些支持不住了。但他毕竟是帝国的皇帝,怎能在群臣面前显示出他的虚弱呢?他勉强振作起来,返回后宫。他内心承受着从未有过的痛苦煎熬,死亡的压力使他再也支撑不住了,他的生命真的要在今年结束吗?天地间太不公平了,他仅仅50岁,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盼他死!如今连神灵竟然也不想保佑他了。他恨一切人,他也恨神,恨滈池君,他忿然地咒骂道:“你这个小小的山鬼,只不过能预见一年内的事情,看我熬过这一年,你又该怎么说!”这时,他借助着对人与神的强烈憎恨,终于又恢复了常态。死亡的威胁使他横下一条心,坚决要和注定的命运斗一斗!

这件事诡诡秘秘的,很多人不信其有,但史书上确实是这么写的,因此也不能说其无。究竟怎么看这回事?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样:当秦始皇的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时,人们必然会采取各种方式与他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这件事很可能是反秦志士们策划的一起打击秦始皇的行动,而这一做法对秦始皇这类迷信到了难以自拔程度的君主来说,也许会特别有效。它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到了秦始皇的灵魂深处,置他于死地。

秦始皇为了摆脱厄运,特意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占卜,卦象告诉他“出游和迁徙可逢凶化吉”。为了应合卦象,他立刻命令把三万罪犯及其家属迁徙到边远的北河和榆中地区。专制皇帝们经常用这种扬汤止沸的罪恶办法,来挽救自己行将灭亡的命运!

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他急不可待地决定再次巡游天下。此时已是秋末冬初时节,万物凋零,寒风瑟瑟,但为了应合卦象,为了与死神赛跑,他什么也顾不上了。他命令左丞相李斯、蒙毅等人跟随他一起出行;命令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处理庶务。他的小儿子胡亥也想跟父亲出去玩玩,秦始皇也答应了。

秦始皇此次出行的目的地是东南地区。他之所以要急匆匆地跑到东南去,倒不是因为北方天气太冷,而是当时一些方士跟他说:“东南有天子气。”对处于东南的原楚国地区,他本来就很不放心,他十分清楚,在统一战争时,楚国人的抵抗最为顽强,为此他投入过六十万大军。楚国灭亡后,楚人的敌忾情绪仍然很大,在楚地到处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如今又有人说“东南有天子气”,这就促使他非到东南地区压一压这股邪气不可!

秦始皇君臣从咸阳出发,在路上走了一月有余,到云梦泽(洞庭湖一带),秦始皇先是遥望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奠祭埋葬在那里的古帝舜,然后顺长江东下,直奔东南沿海。路上,随行的方士说:“金陵(今南京市)有王者之势。”秦始皇立刻下令改金陵为秣陵来贬低它,又强迫苦役犯凿断北山,以绝王者之气。

从秣陵沿江来到朱方(今江苏省丹徒镇),方士们说这里也有“天子气”。事不宜迟,秦始皇立刻命令三千苦役犯凿断这里的京岘南坑,以破其气,并将朱方更名为丹徒,意思是囚徒之乡。他哪里能认识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真理!他以为卑贱者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但后来正是这些囚徒埋葬了他的罪恶统治。

他们一行人又从丹徒弃舟陆行而南,来到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方士们说这里也有天子气,秦始皇当然也不会放过这里,他立刻命令苦役犯将这里的北岗凿断,把所有笔直的道路改成弯曲状,然后给这里起了个恶名——曲阿。

他们又从曲阿南行到欈李(今浙江省嘉兴市),秦始皇听说这里也有“王势”,更是怒不可遏,他马上命令十余万苦役犯,把这里的土地翻个底朝上,然后也给这里起了个恶名——囚拳。

他怒气冲冲地来到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准备在这里渡过钱塘江,但天不作美,狂风暴雨使江面波浪滔天,这里好像有意不欢迎秦始皇的到来。没办法,他们一行人沿江西行一百二十里,来到一个叫狭中的渡口,风暴才逐渐平息,他们总算在这里渡过了钱塘江。为了纪念此事,秦始皇命令在这里设立余杭县(今浙江省余杭县),并迁移它处居民以实此县。

秦始皇又听说剡山(今浙江省嵊县北)也有王气升起,于是从余杭南行数百里赶到剡山,气急败坏地命人凿断剡山。到此,他觉得东南的天子气已被他断得差不多了,这才使他那近乎疯狂的情绪稍微缓和下来。

从会稽山下来,他准备北上齐鲁。渡钱塘江的时候,周围的百姓听说皇帝经过这里,出于好奇,蜂拥而至,想看看这个皇帝长得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在人海中,有两个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就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项梁和项羽叔侄俩。项梁是项燕的儿子,项燕被秦将王翦杀死后,项梁一心想报杀父之仇。他的侄子项羽更是个有抱负的青年人。项羽小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认字只能记记姓名而已,学剑只能抵抗一个人,没劲。我要学能抵抗千军万马的真本领!”项梁听后大喜过望,知道他非同凡人,于是就教他兵法。后来项梁杀人,跑到吴中避难,因为他很有能力,所以这一带的上层人物都很尊重他。这次秦始皇渡钱塘江,叔侄俩也来凑热闹。项羽透过人群见到了秦始皇,他真没想到这位真龙天子原来是个其貌不扬的人物,与他这个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硬汉相比,实在差远了。于是不禁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之也。”项梁在一旁听到,大惊失色,急忙捂住项羽的嘴,低声说:“别胡说,让人听到要诛灭九族的!”说完,拉着项羽消失在人群中。

秦始皇哪里知道就在这片人群中,竟藏着两个秦帝国的掘墓人!渡过钱塘江,秦始皇取道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从江乘(今江苏省句容县北)渡过长江,然后沿东海岸北上。秦始皇路过徐州附近的沛县丰邑时,有人说这里也有天子气,于是他命令在这里筑一座“厌气台”以除王气。他哪里知道,他搞的这套荒诞不经的把戏,后来竟被一些反秦人物所利用,人们认为既然这里有天子气,当然就会出真龙天子了。在沛县丰邑有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泗水亭长刘邦,此人原是个酒色之徒,但却狡猾多智,很有些组织能力。他曾到咸阳服过徭役,有机会在远处见过秦始皇。他出身贫寒,自然没有项羽那股高傲的贵族气,当他望见秦始皇出行时那仪态万方的王者风度时,禁不住感叹地说:“唉,大丈夫真当如此啊!”不过,帝王与小民间巨大的反差确也使他从此滋生了政治野心。既然秦始皇说东南有天子气,他就在家乡胡编了些“赤帝子”将来要取代“白帝子”的鬼话来抬高自己。他老婆吕氏也常用刘邦头上“常有云气”之类的鬼话来迷惑人。但这次听说秦始皇要亲自到沛县丰邑来厌王气,刘邦想到平时编的鬼话,吓坏了,急忙逃出家门,跑到附近的芒砀山中藏起来。不过,秦始皇这么一闹,倒意外地赠给了刘邦一份贵重的政治礼品,使他在日后的反秦斗争中,利用这些政治神话捞取到了不少好处。

秦始皇没能找到不死药,非常绝望。再加上奔波数千里,他突然感到心力交瘁,一蹶不振。车队走到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南),他一病不起,从此身体是每况愈下。病中他脑际总回响着一个声音:“今年祖龙死。”难道这是命中注定的吗?他不信。他决心要活过今年,到那时他就能战胜死神。可是这一年余下的时间却又显得那么漫长,好像没有尽头似的。他恨时间过得太慢,为什么时间不像幸福的时刻那样过得快些,让他快点活到明年?

随行的群臣见他已经病入膏肓,都非常焦急。大家知道皇帝的病恐怕是好不了啦,所以希望皇帝临死之前能够料理好后事,好让他们在新主子登位之前,心中有个底。特别是帝国继承人的人选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各自前途的大事。但是他们知道秦始皇最忌讳谈到有关死的事情,谁又敢冒这个大风险去和皇帝谈死后的事情呢?他们心急如焚,他们既为皇帝的病而悲伤,但更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心。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经验告诉他们,在新旧皇帝的交接过程中,往往预示着一些旧臣的垮台和一些新贵的崛起,这就要看新主子的兴趣何在了。

车队昼夜兼程,急奔咸阳。秦始皇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秦始皇也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这才写了封玺书,上面仅写了让公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这短短的一句话。他在此时何以又想到他那远在天边不听话的大儿子扶苏?为什么只留下这句不明不白短得可以的一句话,其中的情由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玺书写完后,密封好,保存在他的亲信大宦官中车府令赵高手中。还没等赵高把这封玺书交给使者发走,七月二十日这天,秦始皇便病死于沙丘平台宫(今河北省平乡县)。

李斯虽然非常悲伤,但却很镇定,他怕秦始皇的儿子们和天下人听到秦始皇的死讯后会发生突变。于是决定严密封锁消息,密不发丧。把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辒辌车中,让秦始皇生前贴身的宦官们仍像平常那样赶车、进食。随行百官也像平常那样到皇帝车前请安、奏事,宦官从辒辌车中从容地代皇帝一一答奏。当时,除李斯外,只有公子胡亥、赵高和五六个宦官知道皇帝已经死了。为了掩人耳目,车队不再直奔咸阳,反而取道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北上九原。当时正是盛夏,天气异常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开始发臭。李斯等人怕人们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命令宦官弄一车海鲍鱼随行,以此来遮掩秦始皇尸体的腐臭。

这样的结果恐怕是这位千古一帝做梦也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