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末元初那些事儿
10789800000004

第4章 岳飞含冤之死

岳飞(1103—1142),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十九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3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联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何铸审理岳飞案,无丝毫证据,断定是一桩冤案,就向秦桧禀报。秦桧道:“判定岳飞谋反的案子是皇上的意思,难道你要给岳飞开脱,违背皇上吗?”何铸非常气愤,慷慨陈词说:“我一生审了无数的案子,怎么会在乎岳飞一个人呢?我是为大宋江山着想。如今强敌压境,没有任何理由就杀害一员名将,将士们会寒心呀,如果这样,谁又肯为大宋出力呢?”秦桧无话可说,改任万俟卨为中丞,再审此案。万俟卨仍无证据,谎称岳飞给张宪的书信已被张宪焚毁。但是,却始终拿不出证据来。有人教万俟卨从救庐州事入手,也可把岳飞定罪。又知高宗曾以手札表彰岳飞不专进退,处置得体,就派人赶往岳飞家中,把岳家收藏的御札搜出来,销毁证据。又逼部将孙革作证,给岳飞安上一个“违诏逗留”的罪名。但无物证,况且,自古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成规,“逗留”二字,难定死罪。所以案子拖延了两个月,却迟迟不能结。

韩世忠冒着被牵连的危险,直入丞相府质问秦桧:“你诬岳飞给张宪书信造反,有什么证据?如今已把他关押两个多月,还能永远关押下去不成?”秦桧道:“书信虽至今没有找到,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听了,气愤道:“莫须有三个字,如何让天下人心服!”皇叔宗正卿赵士怀上书高宗,情愿以家中百口人性命作担保,保证岳飞无罪。秦桧获知后,示意万俟卨弹劾他交通大臣,贬为提举山崇福官使,离开京城去上任。秦桧仍不解恨,让他的手下人接连不断地弹劾,直到赵士怀贬死在建州为止。大理寺定案,寺丞李若朴、何彦猷认为,岳飞应受徒刑两年,汇报给大理寺卿周三畏,周转报御史中丞万俟卨,万俟卨道:“岳飞这么大的罪过,只受徒刑,你这大理卿还想做吗?”周三畏毫不畏惧道:“我只知依法行事,寺卿官职有什么可惜!”万俟卨奏明朝廷,将周三畏、李若朴、何彦猷三人都罢了官。上至皇叔,下到百姓,都有上书为岳飞讼冤者,但结果有的被罢官,有的被处死。

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主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临死前,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死后,诏命将岳云、张宪在闹市中斩首示众,家产全部入官,岳飞全家发配岭南。所有审案有功人员全都升了官。这时,徽猷阁待制洪浩出使金国,被拘留在燕山,以腊丸书向朝廷报告说:金人称岳飞为“岳爷爷”,最怕、最佩服的人就是他。听说岳飞死了,金人相互举杯祝贺。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宋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戴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橘子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光绪二年(1876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人俗呼为“老岳庙”。

岳飞死后二十年,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赵昚继位,七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岳飞之死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收大将兵权一直是宋朝政策,张浚、赵鼎为相时也干过,但没成功,秦桧干成了。但我们并非说岳飞的这场悲剧与秦桧无关。若说是秦桧利用了这种矛盾,倒不如说是张俊利用秦桧报了个人仇怨。而张岳的矛盾激化,到最后竟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是与朝政腐败紧密相关的。当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与宋高宗有关,他才是最终的决策人。

很多人认为,宋高宗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二圣”,而“徽钦既返”,宋高宗就当不成皇帝了。其实宋高宗是颇为聪明的,他提出迎还二圣,却又不肯真正实施。他说:“朕以梓宫及皇太后、渊圣皇帝未还,晓夜忧惧,未尝去心。若敌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经过谈判,金朝同意“许还梓宫、母、兄、亲族”。宋高宗决定让宋钦宗回来优养赋闲,“诏渊圣皇帝宫殿令临安府计度修建”。一时都以为宋钦宗南归在即,故岳飞的辞职奏说:“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臣之所请,无避事之谤。”后因完颜兀术发动政变,事情才发生变化。绍兴十一年再次和谈,完颜兀术决计不放宋钦宗,以备万一日后军事失利,让宋钦宗“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宋高宗当然也并不力争。

“迎二圣”并不是岳飞和宋高宗发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人的矛盾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自绍兴元年(公元1131)到七年,金朝主战派掌政,宋高宗乞和不成,为了自己的性命和皇冠,不得不破格提拔将帅。岳飞升迁最快,由一个地位不高的统治,后来居上,成为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并列的大帅,而其才能和声誉又在他人之上。岳飞一时成了皇帝最器重的武将,他在《乞出师札子》中说:“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臣一介贱微,宠荣超躐,有逾涯分。”他感激宋高宗,更渴望抗金功成,以为报答。应当说,在此期间,彼此尚无太大矛盾。

两人关系的转折是在绍兴七年春。宋高宗本已慷慨允诺岳飞指挥除韩世忠和张俊以外的各军,大举北伐,却因张俊和秦桧的说服,取消成命。岳飞愤慨辞职,不经宋高宗批准,擅自去庐山,为亡母守孝。这种脱离古代臣规的举动,引起皇帝很深的疑忌。后来,岳飞听说金朝打算扶立宋钦宗儿子当傀儡,就上奏建议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设皇储。宋高宗立即驳回,说武将不应干预朝政。绍兴八年,岳飞要求增添兵力,宋高宗的回答是“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此后围绕着战与降,南北统一还是分裂,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向来是赵宋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使武将受制于文官。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南宋初,不得不提高武将的权力和地位,这在宋高宗和文臣们(既有投降派,也有抗战派)看来,是权宜之计,一直抱着且用且疑的态度。宋高宗听从张俊和秦桧劝告,收回岳飞统率大部兵力的成命,其奥秘即在不容许他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

岳飞抗金心切,要求增兵、提议建储等,恰好都触犯宋高宗的深忌。甚至他留意翰墨,礼贤下士,也会使皇帝疑神疑鬼。他一再真诚表示要功成身退,准备在庐山东林寺看经念佛,以度余年,宋高宗是根本不信的。岳飞是武将,李纲和宗泽是文官,同样提议建皇储,文臣算是忠心,武将便成别有用心。最终,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联手害死。一代大将就这样冤屈地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