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末元初那些事儿
10789800000030

第30章 突破襄樊

在宋理宗时期,南宋与蒙古结成同盟,一致来攻打曾经灭亡北宋、给宋王朝带来不世羞辱的金国。到公元1234年,金哀宗在蔡州被宋蒙联军击败自杀,金国彻底覆灭。历史总是会不断循环,早在北宋徽宗的时候,宋王朝也是与金国联合共同灭了大辽,不久就被兵强马壮的金国铁骑攻灭了都城,掳了二帝,后世称作“靖康之耻”。到现在宋与蒙古联合灭金之后,宋蒙联盟马上就破裂。宋蒙战争拉开了序幕。公元1235年,蒙古大汉窝阔台,集合了蒙古、女真、西夏、渤海等各部人马共计五十万以上,兵分三路攻宋,终于开始了历时四十五年的灭宋战争。其中由窝阔台三子阔出带领的中路军,兵锋是直指南宋的军事要地,就是京湖地区襄樊重镇——襄阳。

襄阳是军事重地,经过南宋长期经营,城池筑得又高又厚,还储备了大量的作战物资和粮食,城池四面环水,水中布满了大量暗礁、木桩、铁丝网。别说攻城,就连靠近都非常困难。硬攻是不可能的。

于是,忽必烈决定襄樊战役宜采取合围困敌,然后围点打援的战略。先通过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吕文德,在襄樊城外置榷场,通商贸易,然后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在襄樊外围筑造土墙,合围襄阳。吕文德不识诡计,竟然同意。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这样,蒙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将战线推进到襄樊城脚下。

元军采取围困办法,强化围困措施,主要是分三点,即筑新城以困襄阳,筑堡万山以断汉水西向的交通,立栅灌子滩以绝东流的通道。具体办法是,水路方面在万山到百丈山的江中用木桩铁索筑起一道长栅,在江心咽喉处筑一座高台,上置火炮、强弩,高台两侧多置石墩,防止敌船驰援襄阳,切断襄阳通过水上与外界联系。陆路方面要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在襄阳城东的白河口、鹿门山筑堡,切断与汉东地区的联系;在万山和百丈山筑长围,切断襄阳粮道,令南北不相通;在岘山、虎头山筑一字城,联络诸堡,断襄、樊樵苏之路;在汉江之西加筑新城,完成对两城的合围。这样,整个襄阳被围得就像铁桶一般。

自从1251年高达收复襄阳后,南宋朝廷对襄阳的战略性开始重视。宋理宗调拨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襄阳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宋长江中上游的门户和屏壁。在这十几年中,另外一个军事集团开始成为襄阳防守的主要力量,那就是吕文德集团。

元军筑堡、锁江,吕文焕十分着急,多次遣人外出求援。可是,吕文德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和军事判断力,把此次蒙古人志在灭宋的侵略战争误作边境地区经常有的军事骚扰,不但不以为意,还对吕文焕的信使破口大骂:“汝等妄言邀功!倘若真有此事,也不过是假城而已。襄阳、襄樊的军需储备可支持十年!回去告诉吕六(吕文焕),只须固守。若元军胆敢轻举妄动,待春汛一到,我亲自出征,恐怕到时候他们就要闻风而逃了。”于是蒙军很快地就建筑起了堡垒,一下子就断绝了襄樊的粮道。等到吕文德明白过来,知道自己误事了,又气又急,一病不起。

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清除襄阳外围设施,小有胜利。但宋军趁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退路,然后派骑兵直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连都元帅阿术都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

1267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为打破蒙古军对鹿门、白河的包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古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亡惨重。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最后一次襄樊战役拉开序幕。在得知襄樊被围后,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两淮的援军增援襄樊。

同时,京湖安抚制置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也几次主动出击,力图打破蒙军的包围,但是都没有成功。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古军作战,又被阿术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乘秋雨不断,汉水暴涨,救援襄阳。夏贵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分遣舟师在东岸的林谷间出没,试图吸引蒙古军的注意力,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蒙古军筑于西岸的城堡。可此计被阿术识破,他下令元军舟师集结于虎尾洲,为准备偷袭的宋军张开了一个口袋。次日,夏贵的主力果然进入了元军的埋伏圈,结果被打得大败,有五十多艘战舰沉毁,溺毙者不计其数。

咸淳六年(1270年)春,吕文焕兵出襄阳,攻打万山堡,企图撕开包围圈。蒙古军诱敌深入,大败宋军。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十几万人增援襄阳,但主将畏敌,不敢力战,还没有交战,就先行撤退,结果被蒙古军水陆两军夹击,十几万兵马全军覆没。

这期间唯一一次成功的救援是,1271年4月著名的“二张援襄”的传奇式行动。1271年4月,宋将李庭芝自行招募襄阳、郢州等地民兵三千余人,以张顺、张贵为首领,自发组织了救援襄阳的行动。

此时的襄阳已被困五年之久,城内弹尽粮绝。吕文焕数次向朝廷求救,但都如泥牛入海。有识之士也都纷纷上书奏请朝廷出兵,但都是无果而终。

张顺与张贵都是南宋地方武装组织将领,长期抵抗蒙古入侵,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和麾下三千将士都很清楚,这次救援凶多吉少,他们要面对的是由几十万凶悍元军组成的几乎不可逾越的封锁线。面对如此强敌,以区区三千人去突破封锁无异于去送死。但是,他们更清楚,此刻深陷重围五年之久的襄阳军民对援兵那种望穿秋水般的渴望。于是,出征前,作为主将的张顺以必死的决心勉励全军将士。他明确告知将士:“这次救援襄阳的行动,任务十分艰巨,每个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当中的有些人并非出于自愿,那就赶快离开,不要影响这次救援大事。”

主将不惧生死,战士自然群情振奋,三千将士同仇敌忾,士气大振,纷纷表达愿与敌军决死一战的心愿。

一切准备就绪后,五月,张顺、张贵在高头港集结了百余艘轻型舰船组成的舰队,船上满载粮食、药品、食盐、饷银和布匹等物资。张顺、张贵把船只连成方阵,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率舰队冒死冲入元军重围。他们用三弓床弩炮向敌舰发射火箭,密集的火箭呼啸着飞向元军舰队,击中目标后发生密集的爆炸并引起大火。元军大量大型战舰迅速被点燃,成为一座座漂浮在水上的“火山”。江面上烈焰冲天,浓烟滚滚,成为一片火海!宋军一面用火枪、火炮猛轰元军舰船,一面趁乱用事先准备好的板斧斩断元军布设在江中的无数拦截铁索,转战一百二十余里,终于在五月二十五日抵达襄阳!这是襄阳被困五年来第一次得到外来增援,极大地鼓舞了襄、樊军民的士气。他们送去的物资缓解了城内军民的危局。宋军支援舰队的全体将士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次在交战双方看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史诗般的航行。激战中,作为舰队主将的张顺不幸在战斗中身中四枪六箭,壮烈殉国。几天以后,襄阳军民找到他的遗体。战死的张顺依然身披铠甲,手执长弓,保持着作战时的姿势。襄阳军民为纪念张顺,将他厚葬并立庙祭祀。而另一名主将张贵,则在后来打通襄阳与郢州的水上交通线战斗中,由于叛徒出卖陷入元军重围,在力战身中十余枪后被俘,英勇不屈,被残忍杀害。从此,襄阳、襄樊前线永远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直至1273年二月襄阳陷落。

襄、樊失陷后,南宋门户洞开,形势急转直下。元军顺汉水长驱东下,强渡长江,次年鄂州投降。至此,忽必烈的既定目标——上阻四川、下达江左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