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孙子原来这样说
10789200000031

第31章 智者之虑,杂于利害

“原典”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古句新解”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

本篇的核心思想是变,战场上千变万化,“九变”不可能涵括作战中所有应变的可行之法。因此,孙子对于正确处理战争中的利害得失,提出了非常重要且带普遍意义的指导原则。孙子主张有利的时候考虑到害,不利的时候看到有利的一面,以此指导战争,趋利避害。作为一个将帅,要实施正确的指挥,在战斗中就必须权衡利弊,随时从利与害两个方面考虑问题。

西汉初期虽有所谓的“文景之治”,然而就在文帝在位时,封国日渐强大,尾大不掉,景帝即位第三年(公元前154年),就发生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后代的史学者认为,如果最后七国胜利,那么中国势必回到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的纷乱局面。可见七国之乱,看似规模不大,却也非同小可。它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个月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主要归功于当时担任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周亚夫。而他所用的正是孙子兵法九变篇中的战术。

七国之乱,最早是由吴国所发动、主导、并且和楚国联合,成为反政府军的主力。他们首先攻击效忠王室的梁国。梁军被杀数万人,梁王紧守睢阳城,等待救援。

心慌意乱的汉景帝,派袁盎、刘通前往吴国劝吴王停战。但20万吴楚联军已兵临睢阳城下,吴王刘濞志得意满,以半个皇帝自居,根本不接受诏书,态度极其高傲。眼见和平无望,景帝伤透脑筋,周亚夫建议皇上说:“楚军剽悍、国力强,抵挡不易,唯有让梁国当炮灰,我军绕道断绝联军的粮道,才有可能制服他们。”

周亚夫的建议获得皇上采纳后,便率一部分兵力出发,准备和大军会合荥阳。行军至坝上,原拟向左转,经崤山、渑池至洛阳,然而手下的赵遮,独具慧眼,认为吴王财力雄厚,早已培养多名刺客,如今必然算准周亚夫的行军路线,会派出杀手,在崤、渑之间的险隘狭径上狙击,这条路万万不可行。万全之计,应该逆方向而行,右转后趋兰田,出武关,到洛阳,虽是绕远路,但时间相差不过一两天,既安全,又能以奇兵之姿,制造从天而降的震撼效果,一举两得。

周亚夫认为赵遮说得有理,便改变路线,迂回抵达睢阳西边的洛阳,一路平安。事后派人搜索崤、渑一带,果然找到吴国伏兵。

周亚夫逃过一劫,而梁国的睢阳城却在吴楚联军连连猛攻下,难以支撑,于是便派人向周亚夫求救。然而周亚夫竟置之不理。汉景帝亲自下达救援指示,周亚夫依然不买账——不接诏书,坚守不出,更别说是救援。他唯一做的事,只是派韩颓当等手下大将,率领轻骑兵,渡河绕到吴楚联军背后,切断他们的后勤补给线。

梁王眼见周亚夫毫无动静,恨得牙痒痒,只得自力救亡,以韩安国和张羽为将军。他们两人,一个老成持重,一个骁勇善战,终于合力阻挡住联军的攻势。联军攻势受阻,干脆直攻周亚夫驻守的昌邑。结果周亚夫继续施展高人一等的赖皮战术,只守不攻,任凭敌人如何刺激,就是不出战。

周亚夫的定力,不仅表现在运筹帷幄之中,其个人的胆识,也展现出处变不惊的一流功夫。当联军围城之际,他的士兵突然发生夜惊现象,互相攻击,好像中邪一样,一直侵扰到他的军帐前,但他不动如山,继续睡大觉。不久,一切恢复平静,仿佛没事一般。

联军久攻不下,便集中兵力于东南角。此时周亚夫却又将兵力调往反方向的西北角。联军果然转向西北,受挫于周亚夫的兵力,无法奏功。而周亚夫早先派人截断联军补给线的举动,此时也发挥了功效。联军粮食匮乏,士兵也无心作战,阵前叛逃的士兵不计其数,联军不得不退兵。

周亚夫不费一兵一卒,即解围城之危。接着反守为攻,精锐尽出,大破联军。吴王刘濞狼狈不堪,弃其大军不顾,只带数千名部下乘夜逃跑。楚王刘戊自杀身亡。

吴王刘濞逃亡之后,叛军纷纷投降,形同瓦解。刘濞于南逃途中被杀,其余各国也相继臣服。西汉初期著名的七国之乱,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被平定,前后不过三个月。

一般论者认为周亚夫坚守不战,抢先断绝联军粮道,是胜利的关键。换句话说,假设周亚夫当时怕皇上怪罪,怕招来杀身之祸或官位不保,而出兵救梁,是否能够在这么短的期间内平定内乱,甚至是否能顺利获胜,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周亚夫胆敢违逆上意,而保存国家命脉,必须具备胆识和智慧。固执不见得是美德,但择善固执就变成了操守。同样的,抗命也不见得是好事,但若因抗命而保国卫民,便是一位良将。

只见利而不见害,就会麻痹大意,轻举妄动;只见害而不见利,就会丧失信心,消极气馁。聪明人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事物的利害两个方面,遇到害,就会想到其中的利,往最好处努力,这样,事情才可能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又要研究其中所含的害,从最坏处着想,这样,隐患才可能消除。

在商战中,利与害是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企业家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敏锐地看到利与害的对立统一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未雨绸缪。

中国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2001年上海企业家活动讲台上谈“面对加入WTO,中国企业怎么办”,他说,面对加入WTO,必须成为狼,所有到中国市场来的外国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他们的竞争原则非常简单,就是“赢家通吃”,不给中国企业留一点余地。中国企业对此不能没有认识,如果不成为狼,把自己摆在羊的位置,你就会被吃掉,如果成为狼,就有条件和他们竞争。成为狼的标准是什么?张瑞敏认为有两条,一是必须熟悉和了解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按国际惯例去竞争,二是必须勇于、敢于和善于参与竞争。如果不了解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或者是不敢参与竞争,就没有成为狼的可能。中国加入WT0,只有面对挑战,才可能有机遇。

张瑞敏认为我们面对的挑战不只是对中国企业,对全世界所有企业都是一样,一是全球化的挑战,二是信息化的挑战,三是用户决定市场规则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户决定市场规则的挑战。过去是企业决定市场规则,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用户也来决定市场规则。海尔内部有一句话,叫做“无内不稳,无外不强”,就是说,如果企业在国内市场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只在国内市场做得很好,而不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优势也是暂时的。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摆正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关系。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机遇与挑战并存,任何机遇的获得,都同时存在着挑战,对事业发展是这样,对个人发展也是这样。能不能成功,关键看应对挑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