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防病祛病避风港
10788800000003

第3章 四时保健与预防

保健养生正是在“天地一体”的环境下进行的。春湿、夏热、秋凉、冬寒的更迭变化,一年四季中风、雨、霜、雪的变化,一日之中昼暖夜凉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身体内部各脏器的活动。如果人们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身体则健康无病;如果人们适应不了外界环境的变化,身体就处于失调的病理状态。中医学根据人体与环境统一的原则,总结出一套适应自然变化的养生方法。如春夏二季,气候由寒变暖,大地万物都充满新生繁茂的景象,早些起床到室外活动,可使阳气更盛。秋冬气候逐渐变凉,万物处于收藏状态,人们也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使阴精潜藏,阳气不至外泄,这样便能“阴平阳秘”,与四季气候协调一致。

四时变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经的过程,所以古人总结出“生——长——收——藏”的规律。祖国医学还认为,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也是密切相关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四种不同的气候,可归结为两类:温与热是一类,寒与凉是一类。用阴阳来说,前一类属阳,后一类属阴;亦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保健养生宜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国的摄生预防,其特点之一,就是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气候、与当地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人们的生活起居,应适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协调,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

我国古代就重视预防疾病,中医对预防医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吕氏春秋》强调“顺四时、适情志、慎饮食、勤运动、节色欲”等,都是符合养生健康原理的。

孙思邈言:上医医未病,中医医预病,下医医已病!人的生命过程中,我们拥有的虽然是属于各自健康的不同状况且又变化各异,但生命个体整个过程却总是符合“未病——预病——已病”这样的客观规律!从人体细胞生理和生化的角度上看:“未病”状态包括自愈机能和免疫机能在内的自主生命力,能够独立且主动完成人体一次自然生命的整个过程!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能力越强,离“未病”状态越来越近,人体也就越来越健康。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能力越弱,离“已病”状态越来越近,人体也就越来越不健康!可见,“预病”是生命体中之常态,“未病”是健康之追求,“已病”是健康之大敌!

“预防医学对健康的理解是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在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人生幸福的总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