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枭双雄:刘邦
10788200000010

第10章 巨鹿之战

事实上,项梁牺牲以后,从楚怀王对待项羽和刘邦的态度上看,一直是压制项羽而支持刘邦。他先剥夺了项羽的兵权,却保留了刘邦的军队继而又任命宋义为北上救赵军队的首帅,而让项羽屈居其次项羽对这个任命不满,要求参加西征,又被否决了。为什么楚怀王要压制项羽呢?因为楚怀王是项梁所立,这支军队的主要将领也都是项梁的部下,项梁虽死,他们与项羽的关系密切,楚怀王要在这支军队中树立威望,掌握实权,就必须抑制项羽的权力和影响。而刘邦的这支军队,虽然在这一阶段也依附于项梁,但他毕竟不是项梁从江东带来的部下,他与项梁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楚怀王有意提高刘邦的地位和权力,正是为了压制项羽的力量。

楚怀王为了鼓励各个将领能尽快入关,推翻秦的统治,他还在各路军队出发前,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的任务是直接西征入关,宋义、项羽的任务则是北上救赵,救赵后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当时并不明确。所以楚怀王的这一相约,明显是偏袒刘邦的。

楚怀王在项梁战死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虽然含有很大的个人争权的成分,但从他的一些军事战略部署上看,这个牧羊人出身的贵族,在战略战术上还是有相当水平的,也可能这是他身边的谋士如范增、陈婴等人出的主意,但他能择其善者而从之,也说明他有一定的决断能力。

项梁定陶战败后,楚怀王马上迁都彭城,以避敌人的锋芒,随后又对彭城的防守作出了正确的部署,当章邯率主力北上攻赵,解除了对自己的威胁后,他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巩固和扩充现有的地盘上,而是在困难的条件下,决定组建北援和西征两支大军,从战略上主动打击敌人。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眼光,是作不出这样既正确而又有远见的决定的。这说明楚怀王是一个相当有才干的领导人。

至于两支军队统帅的选择,任命宋义这样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做北援军的首帅,显然不当;但随后项羽就主动纠正了这一错误,所以没有造成大的影响。而让刘邦统帅西征军,没有让项羽去西征的决定,当时虽然不无个人的偏见,但从战斗的任务上来看,这样的安排也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北援是首要任务,它是去与秦军的主力决战,而且时间又很紧迫,完成这样的战斗任务当然项羽比刘邦要合适。西征的任务虽然前途也不乐观,但时间的要求上相对来说并不那么严格,而且政治上的争取比军事上的强攻更适合于这次军事行动,刘邦在政治上的斗争经验要比项羽丰富得多,所以由刘邦统帅西征显然比项羽要合适。因此楚怀王对统帅的选择基本上是正确的。

北上救赵的军队号卿子冠军(意思是战无不克的常胜军),军队行至安阳(今河南安阳市),在那里逗留了46天不再前进。项羽对此很不满,他找到宋义说:“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形势十分危急。我们应该马上渡过漳河,从外线攻击秦军,赵军从内响应,里外夹攻,必然会大破秦军。”

宋义自认为很懂兵法,根本看不起项羽,他给项羽讲道理说:“你的看法是不对的。要说到冲锋陷阵,我不如你,可在组织和指挥战斗上,我还比你强。现在秦兵正攻赵,如果秦攻下了赵,军队损失也会很大,这时我们再乘机攻秦,必然会取得胜利,如果秦攻不下赵来,说明他已精疲力尽,我们以逸待劳,再乘机攻秦,也必然会获得胜利。我之所以按兵不动,就是先让秦赵争斗,等到他们两败俱伤时,就可以不用大的力量,消灭秦军。”

项羽当然不同意宋义这种坐山观虎斗,以牺牲朋友而获取胜利的战法。既然是来救赵,就应当在别人未失败前援救,等到人家已经失败了再出兵,还谈得上什么援救朋友呢?宋义知道项羽不同意他的看法,他怕项羽不听指挥,自己采取行动,就对军中下命令说:“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如果有人胆敢像这些动物那样,自行其是,不听从命令的话,都要斩首。”

宋义认为用这一道军令,就会把项羽的不同看法压制下去,所以他并没有再理会项羽。这时他的儿子宋襄要出使齐国,他借机大吃大喝,设宴送行,饮酒作乐。为了表示对自己儿子的关怀,他置大军于不顾,亲自远送到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

这时已经进入初冬,天气渐渐寒冷起来,又赶上下大雨,士兵没有带冬装,粮食供应也很困难,大家都在挨冻受饿,所以对宋义的这些做法都很不满。

项羽很同情士兵的处境,他向一些将领发泄对宋义的不满说:“本来应该集中力量攻秦,可是却久停这里不动。今年的收成本来不好,百姓都很贫困,士兵只能吃个半饱,军队也没有存粮,可是宋义还摆宴席,饮酒作乐。不赶快带兵渡河,与赵军合力进攻秦军,反而在这里按兵不动,还美其名曰‘等待其疲惫’。秦军现在还很强大,赵国刚刚建立,以强秦攻弱赵,当然很快就会拿下赵国。消灭赵国,并不会削弱秦的力量,有什么‘等待其疲惫’可言呢?而且章邯刚刚打败了项梁,楚怀王为此坐立不安,为了攻秦救赵,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交给宋义,国家的安危,就决定在这场战争上了。可是宋义却不关心士兵的艰难,反而为送儿子出使齐国大摆酒宴,这样的人怎么能托付国家的大事呢?”

项羽这番话,讲得很有道理,当然会得到一批将领的支持。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项羽已经当面劝说过宋义,宋义不接受。他当然还可以派人向楚怀王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但这样做不仅在路上往返会延误时间,而且根据当时楚怀王对项羽的看法,也不一定就会同意项羽的意见。那么剩下的,项羽只有采取极端的办法解决了。从当时将领和士兵中对宋义的不满情绪看,项羽认为采取极端的办法,不会引起内部的混乱。

项羽在做了充分的安排部署后,一天早晨面见宋义,趁宋义毫无防备之机,突然将宋义在他的军帐中杀了。由于宋义在军中不得人心,也由于项羽在军中的威望,项羽轻而易举地就杀了宋义;由于部署严密,宋义的亲信也未能反抗,项羽一下子就收拾了全军的主帅。

项羽杀宋义后,就向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派他的儿子去齐国,密谋与齐国联合起来反对楚怀王。我接到楚怀王的秘密命令,让我杀了宋义。”宋义的这个罪名,当然是无中生有的。项羽也不会接到什么楚怀王的密令,之所以杀宋义,完全是项羽个人的预谋,但为了名正言顺,项羽就假造了这道命令,以稳定军心。

北上救赵的这支军队中的许多将领,都是项梁原来的部下,他们支持项羽,而不支持宋义。这批将领很早就佩服项羽的骁勇善战,听到他杀了宋义,这支军队由项羽当主帅,当然都很服气,没有人提出异议。于是,大家也都附和着项羽说:“是你们项家拥立的楚怀王。今天你杀了宋义,是为楚国镇压了叛乱,也是为了楚怀王,我们支持你的行动。”

各个将领商量后认为,军不可一日没有主帅,大家就共同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的职务。项羽怕宋义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后帮助齐国反楚,就派人到齐国将他追杀了。

项羽派自己的好朋友桓楚,去楚怀王那里报告他杀宋义的经过,楚怀王只得承认既成事实,认可了项羽杀宋义,并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从手段上说过于残忍,从政治斗争上说也不够光明正大,但是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如果不杀宋义,军队还会滞留不前,秦军可能很快就攻陷赵国。到那时候再与秦军交战,是否能取得胜利,就是个大问题。如果那样,也可能就会延长秦统治被灭亡的时间,给反秦斗争带来更多的困难。

但是从宋义预见到项梁的失败看,他毕竟是一个比较高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被杀对起义军是一个损失。如果追究宋义被杀的责任,首要的不是项羽而是楚怀王,是楚怀王任命将领的不公正,导致了宋义的被杀。因为不管是从战争实践上看,还是从勇敢善战上说,项羽都比宋义强,不能单从宋义对一件军事问题认识和判断的正确,就做出他比项羽强的结论来。如果当时楚怀王考虑得公正和全面一点,让项羽做上将,宋义做他的助手,不但不会发生项羽杀宋义的悲剧,也可能还会充分发挥宋义在军事认识上的能力,成为项羽的得力助手。

陈胜起义后,曾派他的朋友武臣为将军,邵骚、张耳、陈余为助手,率兵三千人,北上去原来赵国的地方,发动反秦斗争。武臣等人到了赵池后,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三十余座城市,张耳、张余、邵骚拥立武臣为赵王。

武臣命部将李良攻常山(今河北石家庄市)。李良攻占常山后,在进军太原(今山西太原市)的途中,被秦朝统治者收买。他借返回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向武臣请求增派援兵的机会,乘其不备,突然进攻邯郸,武臣、邵骚被杀。张耳、陈余侥幸逃出邯郸,收得余兵数万人,寻找原赵王家族的后人赵歇,立为赵王,改以信都(今河北邢台市)为首府。

章邯率领北上攻赵的秦军主力,到达邯郸时,因为痛恨邯郸百姓对赵国的支持,就将其百姓全部强迫迁至河内郡(今河南焦作市一带),城郭夷为平地。张耳和陈余见秦军来势凶猛,就放弃信都,张耳和赵王退守巨鹿(今河北鸡泽县北),陈余去常山征集数万兵力,在巨鹿城扎营,以为外援,并派使者去各地,请急速派兵援救。

当时围攻赵国的秦军,除章邯所部外,还有从北方边防线上调回的王离、涉间的军队,总数不下三十万人。王离、涉间军为围攻巨鹿的第一线部队,章邯军驻在巨鹿南的棘原,沿着河道构筑了从棘原通巨鹿城下的工事,源源不断地供应王离、涉间军的粮草。王离、涉间的军队,兵多粮足,不断地对巨鹿发动强攻。

当时张耳在巨鹿城中的守军不过数万人,粮食又将食尽,处境十分危险。张耳几次派人到陈余的军营,请他出兵援救,陈余觉得兵力太少,敌不过秦军,所以不敢出兵。张耳认为陈余见死不救,十分愤怒,就派张口、陈泽去指责陈余说:“我和你是生死之交的朋友,现在我和赵王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很快就将战死。你带兵数万人,不肯出兵相救,还谈什么共生死呢?如果你还讲点信义,为什么不与秦军决一死战,或者还会有生路!”

陈余对张耳的指责,觉得并无道理。他向张耳的使者解释说:“我之所以一直未出兵援救,是不愿做无谓的牺牲。我不愿现在去送死,是准备以后为赵王和张耳报仇。今天如果大家都去送死,如同以肉喂饿虎,会有什么好处呢?”

张耳和陈泽对陈余的解释,虽然觉得也有道理,但他们知道巨鹿再难以坚守,如果现在不出兵相救,张耳和赵王也就完了,因而回答陈余说:“事情已经很危急,现在是要共同去与秦军决一死战,以表信义,哪里还能再考虑以后的事呢?”

陈余见张耳的这两位使者,下了以死报国的决心,他已无法再改变他们的信念,因而对他们说:“我现在去送死,觉得毫无意义。你们既然愿意以死去表示信义,我也不好再反对。”于是,陈余拨给张耳、陈泽五千人马,让他们去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

在秦军围攻巨鹿时,除巨鹿北有陈余的数万人扎营外,燕国和齐国的救兵也陆续赶到。还有张耳的儿子张敖从代郡(今山西代县一带)招集的万余军队。他们这时都在陈余军营的旁边安营扎寨,坚壁据守,迫于秦军的威力,不敢出兵与秦军作战。在巨鹿城外虽然驻扎着不少援军,可是对巨鹿的守军并未采取援救的军事行动,张耳实际上是等于孤军据守,所以他才那样急于希望陈余能出兵救援。

张耳和陈余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两人都是魏国的名士,秦灭魏以后,由于他们有反秦的活动,都被秦悬赏缉拿。他们为了逃避秦的追捕,更名改姓,到陈县当了守门人。陈胜起义占领陈县后,他们都参加了陈胜的起义军。

张耳比陈余年长,陈余却以父辈尊敬张耳,由于他俩有相同的遭遇和抱负,所以成为生死之交的好朋友,在当时尽人皆知。现在张耳被围困在巨鹿,陈余带数万军队不敢出兵相救,其他来救赵的诸侯兵看到这种形势,都不敢出兵救赵,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当项羽率领的救赵军队,一到前线就很快投入战斗时,这对其他救赵援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震动。

项羽杀了宋义,自己率领这支军队,做了战斗的动员后,军队的土气大振。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率两万人为前锋,先渡过漳水,切断章邯供应王离、涉间军的通道,使围困巨鹿的秦军失去支援。英布、蒲将军率领的前锋力挫秦军的锐气,取得了一点胜利后,陈余看到形势有所好转,就请项羽再增兵击秦。

项羽在这次战斗中,有比较周密的部署。他先派英布、蒲将军做前锋过河的目的,一是在河对岸占领有利地形,以掩护主力部队的随后渡河;二是切断章邯与王离、涉间军间的通道,孤立王离、涉间军后,再集中主力加以消灭。英布和蒲将军的前锋部队渡河后,胜利地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项羽接着率领全军渡漳水。项羽知道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恶战,如果不充分发挥每一个将士勇往直前的战斗力,是很难取胜的。为此,他在渡河前,叫全军做了三日的干粮,然后全部砸碎烧饭用的锅盘瓦罐,烧掉营房,每人只带着三天的干粮,渡过河以后,又把全部渡船击沉,以示只有胜利,毫无退路的决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

项羽的主力渡过漳水后,就集中兵力包围了王离军。项羽的将士都非常勇敢地投入了战斗,经过九次反复的争夺战,终于击败秦军。秦将苏角战死,王离被俘,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这场战斗,因为英布、蒲将军已切断章邯支援王离、涉间军的通道,所以实际上是一场围歼王离、涉间军的斗争。从参加战斗的人数上看,王离、涉间的军队约有十万人左右,他们都是久经训练的边防军,战斗力很强,项羽的军队估计不足十万人,但“破釜沉舟”之后,个个勇敢向前,有必胜的决心。从总体上看,虽然王离、涉间军比项羽军要多,但他们的军队对巨鹿采取包围的形势,军队分散在巨鹿城的四周,而项羽却集中兵力攻王离、涉间军的某一部分,这就在局部上造成项羽兵力的优势,虽然王离、涉间九次从其他防区调兵支援这局部地区的战斗,都无法改变项羽在战术上的这种优势,所以项羽才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

在项羽与王离、涉间的军队激烈战斗的时候,除了陈余派出一部分兵力加以支援外,其他各路诸侯的援军,在巨鹿城外扎寨的有十余个军营,他们根本不相信项羽能击败秦军,所以都不敢出兵支援,只是站在军营的壁上观战。他们看到项羽的士兵个个都勇敢善战,无不以一当十。战斗中,项羽士兵惊天动地的杀喊声和秦军战败被杀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把在壁上观战的诸侯军都吓呆了,这些旁观者,吓得连一口大气也不敢出,胆小的还吓得直哆嗦。

项羽击败王离、涉间军,解了巨鹿之围后,就在自己的大营中召见各路诸侯援军的将领。他们都目睹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激烈战斗,对项羽的勇敢善战,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他们进入项羽大营的辕门后,既是敬佩,又很惭愧,纷纷膝行至项羽前,向他祝贺反秦斗争的胜利,又低头对自己的没有出兵支援,表示懊悔。

项羽现在是胜利者,是反秦斗争的英雄,他的威望已经震撼天下,当然不会再计较各路诸侯不出兵支援,反而作壁上观的旁观态度。项羽和各路诸侯的将领,总结了巨鹿之战的经验,研究了下一步进击章邯军的问题。大家认为,巨鹿之战中,各路诸侯兵各自为战,互不统属,没有主帅,这是未能采取统一的反秦斗争行动的大问题。大家一致推举项羽为各路诸侯军的上将军,统率各路诸侯军的反秦军事行动。项羽当然义不容辞。从此各路诸侯军,在反秦的军事斗争中,开始有了名副其实的最高军事统帅,他就是项羽。

项羽解了巨鹿之围后,赵王和张耳出城向项羽感谢救援之恩。张耳见到陈余后,指责他见死不救,太不够朋友,并责问张口、陈泽两位将领的下落。陈余回答说:“张口、陈泽要我决一死战,我未同意,他们坚决不答应。我就分给他们五千人马,由他们率领去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张耳不信陈余的话,以为是陈余把他们杀了,所以一再追问陈余。陈余对张耳这么不信任自己十分愤怒,就对张耳说:“想不到你竟对我有这么大的怨气,这么不信任我,我还怎么再领兵打仗呢?”陈余一怒之下,就把他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张耳,表示不再领兵了,张耳怕引起冲突,没有敢接受。

过了一会儿,陈余去厕所,张耳的一个部下趁陈余不在场,赶紧劝张耳说:“现在陈余既然退回印绶,不愿再接受领兵的将权,你现在不收回来,以后要想收也收不回来。这是再好不过的时机了,不收回来,以后反而会受其祸。”张耳于是收回了陈余交出的印绶,这就等于解除了陈余的带兵权。

陈余从厕所回来后,见张耳收回了印绶,真的解除了他的带兵权,一气之下,就从张耳那里跑出来,只带领数百名亲信,到河泽中渔猎去了。

张耳和陈余这一对生死之交的朋友,因为彼此的误会,从此分手了。不但分手,后来还变成了仇人,进行你死我活的军事斗争。

巨鹿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激战。这场战斗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是反秦起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从此以后,秦统治的被推翻已经是个时间问题。它从主动出击镇压,变成步步防守了。

巨鹿之战,项羽之所以能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胜利,其原因除了项羽进行的是反抗秦暴政的正义战争外,项羽在战术上成功地采用了我国兵法上传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战斗力上来说,项羽的军队无论是组织和训练都远不如秦军,而且项羽的军队由南方行军到北方,长途奔波劳累,当时已进入初冬,军队不适应北方的气候,衣服和粮食的供应又很缺少,因此在总体上处于劣势。项羽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采取“破釜沉舟”的战术,使军队处于退无后路的险境。秦朝军队对战败的敌军经常采取屠杀的政策,战败投降也没有生路,所以项羽的军队都知道要想求得生路,只有全力以赴,不怕任何牺牲和困难,战胜敌人。这是项羽士兵个个勇敢杀敌、以一当十的原因。

从秦军来说,他们各方面都处于优势。如果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项羽即使采取“破釜沉舟”的战术,也未必能取得胜利。但秦军在部署上,因为采取的是包围城市的阵势,而在项羽的军队渡漳水前,又没有相应地加以调整,所以失去了局部地区兵力上的优势。项羽渡河以后,集中兵力攻秦军的一部分,造成在局部地区兵力上的绝对优势。秦军虽然在战斗中采取紧急措沲,一再从其他部分调兵支援被攻地方,但已来不及补救这一缺陷。因而项羽才能集中优势兵力,击败局部地区的敌人后,乘胜扩展战果,不断击溃前来援救的敌人,最终取得胜利。

在巨鹿之战中,章邯的二十多万军队没有出兵支援巨鹿的秦军,这也是项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章邯没有派兵支援?项羽最怕的是章邯出兵支援,使自己腹背受敌,难于集中兵力攻击秦军。所以他渡漳水前,就先派英布和蒲将军作为先头部队,首先切断了章邯支援巨鹿秦军的通道。问题是英布和蒲将军的先锋部队只有二万人,他们切断通道之后,章邯如果想打通并不困难。可章邯为什么没有集中力量打通通道,去支援巨鹿的秦军呢?从时间上来说,因为项羽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战术,也可能章邯还没有反应过来,去采取打通通道的行动时,巨鹿之战已经结束了。章邯是一个有军事斗争经验的将领,看来他不会这么反应迟钝。很可能是章邯与王离、涉间的军队之间有矛盾,王离、涉间统率的是正规的边防军、而章邯率领的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杂牌军,王离、涉间看不起章邯的军队,所以章邯才见死不救,想借起义军的力量给王离、涉间以教训后,他再出来援救王离和涉间的军队,借此来压一下王离、涉间的傲气。可是他没有预料到,王离和涉间的军队会一战而全军覆没,使他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可见项羽取得胜利,与秦军内部的矛盾也有一定的关系。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主要击败的是王离、涉间率领的一支边防军,章邯的军队基本上未受到损失。王离、涉间的军队战败后,章邯迫于项羽军队的威力,没有敢出兵反击,他坚壁据守棘原,以观动向。

项羽的军队虽然击败了王离、涉间军,可自己也受到很大的损失,需要进行休整,所以暂时也没有对章邯的军队采取行动,而是撤退到漳水以南,与章邯军隔河对峙。

巨鹿之战中秦军的失败,加深了秦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特别是王离、涉间军的全军溃败,而章邯军却基本未受到损失,这就引起了秦最高统治者对章邯的猜疑,怀疑他是否对秦统治者忠心。

秦二世听到巨鹿战败的消息后,就派人指责章邯指挥的失利,按照秦的苛法,指挥军事失利的将领,可以有杀头之罪。章邯受到秦二世的指责,心里很害怕,不知会给自己什么处分。他派自己的主要助手、长吏司马欣,去咸阳借汇报军情为名,刺探秦二世对自己的态度。司马欣到了咸阳后,在宫廷门外等了三天求见,宰相赵高都不理会,这说明赵高对章邯等人已不信任。

司马欣感到情况严重,他怕被赵高扣留在咸阳,不能把情况告诉章邯,就不敢再等赵高的接见,连夜改道赶回章邯军中,赵高听到司马欣不辞而别的消息后,怕司马欣赶回章邯军中,向章邯泄露情况,引起章邯的不安,就赶忙派人追回司马欣,因为司马欣已经改了道路,所以没有被追上。

司马欣跑回来后,就把他了解接触到的情况向章邯作了汇报。他认为:“现在赵高专权,下边的人谁也主不了事,我们处境很困难,假如打了胜仗,赵高会嫉妒我们的功劳,我们不会有好下场;如果战败了,赵高把全部责任推给我们,必定被处死。到底该怎么办?请你好好考虑一下。”

章邯当时的处境,确实进退两难。他已看到反秦斗争的力量在逐步发展壮大,即使暂时能击败项羽,以后的胜败也很难说。如果万一失败了,在赵高专权的情况下,必然会成为替罪羊。

陈余确实不失为一个有政治斗争眼光的人。他已经看出了章邯在秦统治集团中的不利处境,了解到章邯的矛盾心情,因而不失时机地向章邯开展了政治攻势。他给章邯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指明了利害和出路,劝他认清形势,参加反秦斗争,为时并不算晚,否则将会成为秦统治者的牺牲品。

这封信讲的问题比较多,主要向章邯说明了以下几点:

第一,秦统治者的一贯做法,是对战功显赫的武将,不但不以功封侯,反而怕他们功高权重,危及秦的统治,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杀害。如白起是秦的大将,南边率军攻占了楚国的重镇鄢、郢(在今湖北宣城一带),北面击败了赵将马服,为秦国攻占过很多地方,但后来竟被赐死;蒙恬也是秦的大将,率军北边打败戎人,给国家在榆中(今陕西榆林一带)扩地千里,也被赐死阳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

陈余在这里讲了秦的历史。白起和蒙恬的事,章邯不会不知道,但借用秦的历史给章邯讲道理,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章邯已率秦军镇压反秦起义三年,损失了几十万人的兵力,不但没有将反秦的起义镇压下去,各地的反秦斗争反而更加发展和壮大。现在赵高专权,他一贯欺上瞒下,眼看全国的反秦斗争这样蓬勃发展,他很怕秦二世知道后对自己不利,必然要设法把罪责推到你身上,让你做他的替死鬼,再找别人来统帅这支军队。

陈余对赵高专权的情况看来比较了解。他这里正是利用了赵高与章邯的矛盾,指出了章邯处境的危险。而这一点,也正是章邯心中的一块心病,陈余的信正好击中了章邯的这一心病。

第三,你在外领兵打仗时间已久,对秦的最高统治者,你既无法当面提出建议和解释,又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反而受到了很多指责和猜疑。你处在这种孤立无援、内外夹攻的地位,有功无功都是死路一条,应该感到自己地位的可悲了。

陈余在这里指明了章邯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他离开最高统治集团已久,朝廷中没有人为他说话,他自己又无法向上反映见解和情况,所以他处在人家想怎么处置他就怎么处置的可悲地位。

第四,推翻秦的统治,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这点你不会不清楚。在这种形势下,你唯一可以选择的出路,是与反秦起义军联合起来,共同去推翻秦的统治。这样做,为时还不晚,还有富贵可享。如果继续执迷不悟,与反秦的起义军为敌,最后只能落得个自己被杀、妻子被戮的可耻下场!

陈余这封信的最后一部分,是给章邯指明出路的。如果他现在投降,在反秦的斗争中还可以立功,不乏荣华富贵;如果他继续反抗到底,不管他是否能取得一些暂时的胜利,最终的结果都是被杀。即使不被起义军所杀,也会被秦统治者所杀。

章邯看了陈余这封有理有据的信,又面对赵高开始对自己不信任的现实,他开始动摇了,但又不知道起义军对自己的真实态度。他偷偷派了一个自己的亲信叫始成的,去会见项羽,表示愿意与起义军进行谈判。可是章邯这时自认为还拥有二十多万的兵力,与项羽军也还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接触,还想借此向起义军讨价还价,而不肯放下架子向起义军无条件的投降,所以谈判未取得成功。

项羽已经看出,不给章邯在军事上一点教训,他是不会老老实实向起义军投降的。在谈判失败后,项羽不给章邯以拖延的时机,就令蒲将军带领一支军队,从三户(漳水上的一个渡口)渡过漳水,进击秦军,取得了胜利。项羽又自己率领主力军,在漳水的支流汗水上,大败章邯军。

章邯的军队本来在巨鹿之战后,士气就很低落,现在又吃了两次败仗,士气更加不振。章邯已经看出,这支军队已经无法再战,再也难以抵抗起义军的进攻,因而再次派使者去见项羽,表示愿意继续谈判。

项羽与诸将进行了研究,大家认为经过对章邯的教训后,他的投降条件肯定会降低。项羽提出:“现在军队缺粮,战争再拖延下去对我们也无利,准备争取谈判能成功。”大家都很同意项羽的意见。

上次是一种秘密的谈判,这次谈判却是在洹水南的殷虚(今河南安阳市)公开进行的。章邯受到打击后,深知军队无法再战,再也不敢提过高的条件,因而很快就谈妥并签订了章邯投降的盟约,章邯率全军向起义军投降。

章邯率秦军主力,镇压反秦起义斗争三年多。他击败了陈胜,杀害了项梁,欠下起义军一大笔血债。现在他被迫向起义军投降,如何处置他,不但他自己心里无数,在起义军中也有不同的意见。

项羽虽然有时处理事情太残暴,但在对待章邯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宽大风度。章邯投降的盟约签订后,章邯来拜见项羽,因为他心中有愧,所以一见项羽就痛哭流涕,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表示悔过。他还向项羽诉说了赵高的专权,秦朝的腐败,和自己的困难处境。项羽对他表示谅解,并鼓励他在今后的反秦斗争中,要立功补过,以取得起义军对他的信任。

项羽为了争取和分化瓦解秦军,不但没有处置章邯,反而立章邯为雍王,把他放在自己的身边,不让他再回到投降的秦军中去,以监视他的行动,切断他对秦降军的联系和影响。为了稳定和考验投降的秦军,他又任命章邯的助手司马欣为上将,率领投降的秦军为先锋,西下向关中进发。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先消灭了王离、涉间率领的边防军十余万人,接着又迫使章邯率领的二十多万秦军投降,这样就全部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使秦统治者再也无法组织起一支镇压反秦起义的军队了。所以巨鹿之战,实际上已经宣判了秦朝的死刑,秦朝的最后被推翻,只是一个时间和过程问题了。即使没有刘邦的西征军,项羽在巨鹿之战后,接着西下入关,很快也会打到咸阳,推翻秦的统治。

巨鹿之战,是秦末反秦斗争中,包括以后的刘邦与项羽之战中,投入兵力最多,战斗最为激烈,也是影响最大、打得最漂亮的一场战斗。项羽是这场战斗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得到全体反秦战士的敬佩和赞扬,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确实也表现出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干,如果没有项羽个人的作用,很难说能取得那么大的战绩。

从巨鹿之战后项羽争取章邯的投降上看,他不但是一个勇敢善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政治家。巨鹿之战项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自己的损失一定也很大,而作为秦主力军的章邯,却基本未受到损失。这时从起义军方面来说,在胜利的面前军队的士气虽然很高涨,项羽又在诸侯军中取得了主帅的地位,起义军可以统一指挥和作战了;可士兵已经很疲劳,在没有经过充分的休整前,很难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章邯的军队在巨鹿之战后,虽然士气低落,但如果作困兽斗,仍不可低估其战斗力。所以如果在巨鹿之战后,项羽仍想用军事的手段解决章邯军的问题,一时的胜败还很难说。项羽认识到了这种形势,所以在对待章邯的问题上,他力争用政治的攻势来解决。陈余给章邯的信,就是这种政治攻势的第一步。

章邯还拥有二三十万的大军,他虽然处境困难,但也不会轻易就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他还想要争取政治解决的最好条件,所以第一次谈判失败了。谈判的失败,证明章邯还不肯轻易投降。于是项羽决定在军事上教训他一下,使他感到再在军事上较量,也没有出路。再次迫使章邯降低了投降的条件,又回到谈判上来。第二次谈判是公开进行的,这就断绝了章邯对秦统治者的最后幻想,迫使他不得不接受谈判投降的条件。

项羽在谈判中,外表上虽然对章邯一再施加军事压力,但他内心中知道起义军粮草短缺,士兵疲惫,不宜再战,所以力争不用武力,在政治上迫使章邯投降。他的策略是正确的,结果也是成功的。章邯终于被迫停止反抗而投降了。

章邯投降后如何处置,这也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问题。如果处置不当,还可能激发章邯的叛乱。项羽在处置章邯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他封章邯为雍王,首先从政治上稳住了章邯。但又不让他回到秦降军中去,留在起义军中,切断他与秦军的联系。可是投降的二十万秦军也不能无首,派起义军将领去率领,秦降卒不会服气,易于激化矛盾。项羽任命地位比较低的司马欣为秦降军的首领,既解决了秦降军的统帅问题,又避免了起义军可能与秦降军的矛盾,这样的处置办法无疑是很有远见的。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取得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后,率领包括秦降卒在内的六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关中进发,渡过黄河之后,到了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

秦统一全国后,曾在全国各地征调百姓去关中(今陕西西安一带)服徭役,修筑宫殿和秦始皇的陵墓,还征发百姓修长城和驰道,轮流屯戍边境。这些人在经过关中一带时,一些秦国的百姓以胜利者自居,曾对他们傲慢无礼,甚至进行侮辱。当时这些服徭役的人,处在被欺压的地位,表面上对这些秦人的侮辱无可奈何,但内心里很不服气。现在章邯被迫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了,他们大部分是关中一带的秦人,一直被迫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本来这些秦的百姓,也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被欺骗的情况下,才做一些欺压服徭役人的事,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他们远离家乡,去做一些自己不愿干的事,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受害者。可是一些起义军将士并不理解这种情况,他们对这些投降者仍怀有敌对情绪,所以经常借机向他们出气,指使他们干这干那,甚至当众侮辱谩骂他们,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报复。

这些秦朝投降的将士,因为是失败者,虽然在表面上不敢公开反抗胜利者对自己的各种欺侮,但内心都十分不满。他们常常在背后偷偷地议论说:“章邯欺骗了我们。投降后他被封为王,我们却让人欺负。以后如果起义军能入关推翻秦的统治,我们的日子可能还好过,如果推不翻秦的统治,我们就要被迫随着起义军东撤,秦朝为了报复,会将我们留在关中的父母妻子全杀了,”这些投降的秦军将士,纷纷私下议论自己的前途,发泄自己的不满,散布对起义的动摇情绪。

项羽的部下听到了秦降卒中的这种不满的议论,将它报告给项羽。项羽把英布和蒲将军叫来商量,以防不测。他们觉得这二十万秦降卒,如果发生意外,很难对付。这些人心里还不服气,思想情绪很动荡,如果进入关中地区后,万一又反叛回去,会给推翻秦的统治带来困难。他们最后秘密决定,只留下章邯和他的助手司马欣和董翳,以利用他们在秦统治中的影响,其他投降的秦将士,一个不留,找机会把他们全部干掉。

一个漆黑的夜里,在秦投降士卒的兵营里,静悄悄地大家全睡了,而在项羽的兵营里,将士们都全副武装,英布和蒲将军在秘密地给他们布置任务。到了半夜,当人们都熟睡的时候,英布和蒲将军带领这批起义军将士,突然袭击秦降卒的军营,趁他们毫无准备,将他们杀的杀,缚的缚,全部在新安的城南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新安坑降卒二十万”事件。

秦的二十万降卒有不满和动荡的迹象,这是投降者常见的情形。项羽本来可以采取更好的办法处理这个问题,而不应该用活埋这种残酷的手段。这批降卒,大部分也是秦统治的受害者,只要教育起义将士正确对待他们,再给他们进行一些反秦斗争意义的宣传,组织上还可以采取一些分散治理的办法,本来可以将这批降卒的大部分,教育为反秦斗争的将士。如果措施得当,是不会发生大规模倒戈问题的,因为当时秦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这是大部分人都看清楚的,秦的降卒中大部分人也会很快认清这个形势,走在反秦斗争的第一线。可是项羽没有这样做,他似乎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反秦起义的威力,结果采取了这种处理问题的下策。这是巨鹿之战后,他所犯下的第一个大错误。

杀降者,而且是杀二十万降者,这是一件很不得人心的事。

在任何战争中,杀降者只会孤立自己,促使未降之敌采取更加顽强的反抗态度。活埋了这二十万秦降卒,就等于把他们的父母妻儿以及亲戚朋友,都推向了反秦斗争的对立面,增加了关中百姓对起义军的对抗情绪。项羽的军队入关之后,之所以遭到了关中百姓的抵制,有人讽刺他是“沐猴而冠”,这与他这次活埋降卒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