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末明初那些事儿
10786200000031

第31章 避强击弱,苦肉计成功占镇江

朱元璋在占领应天后,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也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军事形势极为严峻:元将定定在东边据守镇江;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张士诚占据平江、常州,后来又占据了浙江西部的一些地区;元将八恩尔不花驻守徽州,石抹宜孙驻处州,石抹宜生驻婺州,而衢州又有宋伯颜不花防守;天完徐寿辉则攻占了池州。

这几天,将士们的家眷陆续从和州来到应天,人人欣喜,为应天的气派和江南的富庶惊叹不已。在人人欢欣的时候,只有朱元璋夜不能寐,心事重重。

有次,众人议事,朱元璋论及当前的形势,认为对自己不利,颇显忧虑。

李善长说:“张士诚、徐寿辉虽强,江左、浙右又为各郡所并,元兵各方驻守,看似应天处于劣势,但事情总是有其两面性,劣势的背面往往是优势。”

徐达、汤和却颇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这些文臣多是磨嘴皮子,又不能上战场,还能把劣势说成优势。

而冯国用听此,颇受启发:“处在劲敌之中,其实倒是一种自我保护。东面是张士诚、北面是小明王、西面又是徐寿辉,张士诚、徐寿辉虽是敌人,但这样的形势却割断了元兵主力进攻应天的路途,他们和小明王一起成为应天的三大护卫啊。”

朱元璋脸上稍稍舒展开来:“说得好啊,我们就是要用好这个优势,看清这个劣势,从小处发展。”

这几日,朱元璋站在地图面前,东观西望,南察北看,仔细分析了此时的军事形势和各个势力范围的情态,觉得眼下要巩固应天,只有东边的镇江是个缺口,若镇江落在张士诚的手中,那张士诚的势力可以直接进攻应天,而南边是宁国需要收归,否则宁国被徐寿辉吞并,那在背部受敌窥视,也很危险。要巩固应天,守护应天,这是两个必须攻下的据点。

连冯国用都不得不叹服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以及他敏锐的观察力。

几经讨论,朱元璋采用了冯国用先取下游镇江的建议。取镇江是朱元璋刚刚安顿在应天不久所做的第一次征地之战,且镇江又是如此重要,所以出兵前,朱元璋以为此仗只可胜不可败,不然的话可能引起张士诚的出击,把局面弄得更糟。

朱元璋还想到一个问题,他虽然相信自己的将士身经百战,勇猛威武,攻城略地已非难事,但是将士们的家眷刚刚从和州来,安定在应天,恐怕他们现在无心打仗,还沉浸在家人相聚的温馨中。朱元璋想用一招苦肉计,而这个“割肉”的人,只能是自己最亲近的兄弟,至于这个人选,他已经想好了,那就是徐达。

这天,朱元璋找来徐达,对他说道:“现在的情形只有你最适合带兵出击镇江了,你是老将,在军中有威信,你若舍得家眷,其他人自然也就无话可讲。”

徐达说:“说实话,这个时候出兵,兵士们的士气还真的很难鼓舞啊。”

朱元璋笑道:“我倒是有个计策,让他们在出兵前个个遵守军纪。不过,就是需要你的帮忙,演一段苦肉计才行,不知你愿不愿意?”

徐达不解道:“我能演啥苦肉计,只要能整顿军队,安定人心,有什么不乐意的。我们都是出生入死这么多年的兄弟了,你就快说吧,别卖关子了。”

于是,朱元璋就将自己的计策讲给了徐达,徐达点头答应了。

到了出兵的日子,将士们都整理好武器战马,依依不舍地离别妻子,却不见统领徐达下令出发。将士们正着急间,忽然听说徐达犯了大错,正在应天府受审,可能处以死刑,众人慌忙去看怎么回事。

原来是徐达在攻下集庆清点城内物资的时候,把一个很普通的玉坠藏下未交,打算送给夫人做个纪念。

而徐达的夫人和马秀英在闲话中说到此事,并给马秀英看了那块玉坠,并非名贵物品,徐达夫人也不过是感慨徐达对她的一番情意。而马秀英听了,心中有些不平。朱元璋都做了大元帅了,也没给自己送过礼物,哪怕是再平凡不过的物件,同时,马秀英多了个心眼,前段时间朱元璋得到一个如花似玉、会些武功的女子郭宁莲,她怀疑朱元璋把东西都送给郭宁莲了,就向朱元璋抱怨起来,这才引发徐达私藏物品的公案来。而这一段看似真实的内幕,是由朱元璋和马夫人杜撰出来的,但又符合生活常理,所以,将士们都信以为真了。

应天府内,坐着马秀英、郭宁莲、徐达的夫人,还有被捆绑了的徐达,李善长、汤和等人,下面又围观了许多等待出发的将士。

朱元璋坐在大元帅的位子上,表情严肃,神情痛苦,沉痛道:“徐达,你跟随我这么多年,我一直把你当亲兄弟看待,你怎么能犯这种错误呢?可知道我们刚进城就约法三章了,如今别怪大哥不庇护你,军法处置!否则难以面对众多的将士。”徐达的夫人立即啜泣道:“求元帅饶他一命,小女子愿代徐达去死,这都是因我而起的。”

朱元璋并不理他,马夫人上前道:“不过一块小玉坠,且不是什么名贵物品,用得着上军法吗?”

朱元璋立即大怒道:“你们这些妇人,统统退下,什么是军法?军法就是要严格执行,以明纪律,玉坠虽小,事情却大。我们一再强调不可私自藏物,百姓的归还百姓,我们不是强盗,我们是为百姓打仗,守护百姓的。拿百姓的东西算什么,这和强盗又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立即转过身去,仿佛不忍看徐达,大声喝道:“拉下去,军法处置!”

众人惊呆了,士兵也不敢动徐达,徐达表情绝望地望了望大家,似乎真是要永别了。只见徐达夫人当即目瞪口呆,晕了过去。

李善长和汤和此时站了出来,千说万劝。再三求情,好说歹说,朱元璋才松了口,让徐达以功赎罪,给徐达松了绑。当着众人的面,徐达立下诺言,此城不攻下不归。而朱元璋也借机对在场的将士道:“此次出兵,关系重大,若要留下徐将军的性命,你等且要卖力攻城。攻城事小,占城事大,你等切不可擅自抢掠财物,切忌烧房杀人,一旦违反军令,不可将功折罪。”

经历这样一个波折,徐达所带的将士们勇猛杀敌,军纪严明。

镇江元守将定定见义军攻势如此猛烈,率兵力拒,但敌不过徐达一万精兵,战死镇江。而徐达攻破镇江时,严整军纪,再三强调不许扰民,将士们每到一城都被如此要求,且出发前经历了徐达险些丧命的事情,都遵守军令,善待百姓。刚刚经历战争的镇江,竟然像是未曾经过战争,百姓安安静静,照常生活,原来徐达已经在城内四处张贴告示,告慰居民义军的军纪,请百姓不必惊慌,说他们是来保护人民的。镇江的百姓,早就听说朱元璋的军队进驻应天的时候,不杀不伤百姓,不抢不夺百姓物资,纪律严明,如今亲身经历,感慨万千,军民相处和谐。

而徐达由于攻打镇江而升任统军元帅。他在安抚地方百姓、督促他们进行农业耕作的同时,仍然攻下了金坛、丹阳等地,巩固了这个位居最东边的前沿阵地,以防张士诚的西侵。

朱元璋觉得镇江离应天如此近,安顿了镇江也就为守卫应天作了铺垫,亲往镇江安民。到了镇江后,朱元璋先拜谒孔夫子庙,以显示自己尊儒爱民,行仁义,同时在镇江召集军民,宣告爱民、护民的思想,且重用镇江的儒士,让这些读书人劝告当地百姓拥护士兵,勤恳务农,发展经济。朱元璋亲行镇江,不仅稳定了军心,更重要的是稳定了百姓的心,徐达因为此次立下大功而被免除军法。

同年7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国公,设立了自己的行政机构及军事管理机构江南行枢密院,任命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徐达身为江南行枢密院同佥、镇江统军之帅,在抵御了张士诚的多次进攻后,乘胜进围常州。

但是,常州守敌死守城池,不肯出降,加上城内兵粮充足,徐达等攻打不下。朱元璋为示公允,即依军法降了徐达及其属下一级官职,并写信责备徐达说:“虐降致叛,劳师无功,此吾所以责将军,其勉思以补前过。否则必罚无赦!”徐达由于久攻常州不得不但要受到朱元璋的指责,而且还要应付张士诚军的一次次反扑。但徐达沉着指挥部队作战,并没因受这些困扰而有所贻误,使张军的企图难以得逞。同时,在城外三十里外驻扎的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等率部前来增援,内外呼应,张军大败,生擒敌将张德。残敌溃逃奔入城内。见常州危急,张士诚便派了手下悍将吕珍夜间潜入城内,加强防守能力。徐达督军轮番猛攻,吕珍眼看士气低落,支撑不了,便弃常州而逃。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3月,终于胜利地打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常州攻坚战。朱元璋在常州设立长春枢密院,由徐达担任佥枢密院事,汤和担任枢密院同佥,统兵镇守该城。

接着,徐达乘胜进攻宁国,俘获十万余降兵,战马二千匹,然后又出师宜兴、常熟、江阴马驮沙(今江苏靖江)等地,朱元璋尽据了宜兴的靖江一线地区。

经过两年多的征战,朱元璋已经逐渐稳固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政权,大体控制了今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