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末明初那些事儿
10786200000026

第26章 求贤若渴,徽州城中拜朱升

朱升,明代开国谋臣,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避乱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朱升幼年师从新安学派著名学者陈栎,重“华夷之分”,“严华夷之辨”,反对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因而不乐仕进。他46岁始登乡贡进士,50岁被授为池州路学正,但拖至52岁才赴任,3年后,便“秩满南归”,隐居于家乡石门山。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朱升“避兵奔窜,往往闭户著述不辍”,静观时局的变化。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命胡大海拔取绩溪、宣城,攻克休宁,占据了徽州,然后命邓愈在徽州坐镇。邓愈听人说此地有个隐士朱升,神机妙算,满腹才华,但他中举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曾被礼部任命为池州路学正。不久天下大乱,各方起义势力雄起,朱升就归隐在歙县的石门,读书耕种,归隐田园。邓愈就将朱升的情况向朱元璋陈述了一下。朱元璋自己读书不多,却深深知道读书的好处,所以他很敬重李善长、冯国用这些文才,每占领了新的地方,朱元璋必定访求地方的儒士文才,用尽方法、软硬兼施地求才。听说朱升是大儒,朱元璋下定决心要得到他,就先命身在徽州的邓愈前去拜访。

其实朱升虽退隐归居田园,但他并非不闻天下事,朱元璋的发展他了如指掌,待朱元璋打到徽州时,朱升担心自己被请出山,即携带家人搬进山中居住。邓愈带着几个兵士,一路跋涉走了几十里路,才到了歙县石门。先前听说朱升在石门设堂讲学,又是大名人,本该容易寻找,不料朱升迁进山中时,告诉周围人若有官兵寻访切不可告诉他的处所,只说不知道即可。所以邓愈他们问了很多人,都无从可得,最后,邓愈才得知朱升住在附近的一座山中。

邓愈和几个士兵立即赶往附近那座山,把马拴在山下,循着山路四处寻找。寻至半山腰,在溪畔见一老者戴着斗笠在钓鱼,慌忙询问:“老先生,请问此地的朱升先生是否住在这座山上?”

老先生打量一番来人,悠然说道:“是住在这座山上。”

邓愈忙问:“请先生指教如何寻访?”

那老人笑道:“哈哈,你们来晚了,朱升已经死了。”

邓愈和几个兵士大惊道:“怎么可能,没听说啊。”

老人道:“千真万确,昨晚死的,我若不知无人可知。”

再问什么,老人即不言语,自顾钓鱼。几个兵士嚷嚷一番,只好下山,邓愈觉得非常遗憾。

回到城中,邓愈立即将此事的经过写了一封详信,速报朱元璋。

朱元璋得到信后,有些不敢相信,说与李善长听。

李善长听到后,大笑道:“哈哈,果然是个聪明人哪!大帅,邓愈被糊弄了,那钓鱼的老人正是朱升本人。”

朱元璋一想,那老人的确应是朱升本人。

朱元璋求才心切,想让邓愈再访,被李善长挡住:“大帅此时不应让邓将军再访,否则只会引起朱先生的反感。善长以为,大帅当选一个合适的日子,亲到徽州求贤,毕竟朱先生几近花甲之年,想他出山本不是易事。他若真是大儒,大帅亲往,即便他不肯同来应天,也必有所获。”

朱元璋一听朱升年近花甲,觉得自己的确应该亲访。以朱先生的阅历和智慧,对自己肯定会有所帮助,且若能赢得朱升的认可,在徽州地方的发展也会顺利些。

朱元璋遂带领侍从和十几个兵士,马不停蹄赶往歙县,连县城都没去,直接到石门村寻访,就连邓愈也是奉命在石门村等待。朱元璋让邓愈和随从在村口等待,便装只身前往山上寻访。找到邓愈所说的那条山溪后,朱元璋顺着溪流找到一处茅屋。然而,人去屋空,朱元璋知道朱升是故意躲着,没有见到心中甚感遗憾。正待离开,朱元璋看见窗棂上有纸张飘动,走近一看,是朱升留言:“老朽年事已高,只求安然度过余生,大帅请回,失礼。”

朱元璋看了后,扯下来放进口袋里,心中有些失望。

朱元璋坐在茅屋门前,抬头看山,山高云淡,平视而望,林木幽然,低头望溪,水清见底。此种风情,让朱元璋一颗久入尘世之心平淡超然不少,心静下来,人也特别舒服。片刻之后,朱元璋立起身子,长叹一声:“可惜啊,可惜。”从超然的景色中回转,朱元璋还要面对现实中的纷乱。对着朱升的门,朱元璋深鞠一躬,依依不舍地边走边回头。

还未走到那溪水处,朱元璋忽听后面有人喊道:“大帅且慢。”

一回头,那老者正笑吟吟地示意朱元璋回转。朱元璋见此人形态儒雅,一副教书先生的打扮,心想恐怕这就是朱升。但又有些恍惚,以为自己看花了眼,边走边想如何对待。

走到近处,见那老者其实并不显老,身体矫健,目光敏锐,只是头发花白,增了几分老意。

朱元璋未语先施礼。

老者忙挡住说:“老朽失礼,就在这溪边相谈如何。”

朱元璋猜出此人正是朱升,喜出望外,忙让老先生先行,至溪边光洁的石块处坐下,两人谈了起来。

朱升道:“闻先生所到之城,皆施仁义之策,老朽甚是欣慰啊。”

朱元璋道:“我农民出身,所做之事自然要为百姓着想,连年的征战,受苦的就是无辜的百姓啊。”

朱升道:“大帅有此心意,定能成大事。本来老朽打算避开军扰,料你若是知人善用者,必会近日来访,所以躲了起来。但见大帅不紧不慢,如此敬重文才,只身前来,心有愧疚,决定还是见上一面。”

朱元璋道:“我年少家贫,书读得少,最敬仰的就是读书人,读书明理啊。我现在是带兵打仗,将来若要治理城池,出谋划策,靠的还是天下文才啊。元璋在此恳请先生相助,同去应天,为天下百姓谋安定。”

朱升朗然道:“大帅有此心,老朽感激不尽,既已决定归隐田园,老朽实在不愿出山,请大帅见谅。”

朱元璋以为此事万不可勉强,但朱升既是大儒,年事又颇高,就询问了他对天下局势和大势的看法。

朱升道:“元朝已经到了灭亡的时候,大帅得应天是明智之举。你的邻邦虽强,但却敌不过你的谋略,也比不过你的仁义之名,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如此。”朱元璋听此觉得朱升所言很有道理,即问道:“我现在待在应天,虽然陆续收了附近的地方,守应天不难,但四邻劲敌,元璋还请先生指教如何发展。”

朱升道:“我就送你九个字,你若能严守这九字,得天下是迟早之事。”

朱元璋忙问:“请先生指教。”

朱升缓缓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重复了一遍,觉得含义深奥,一时难以懂得,就让朱升再复述一遍。朱元璋默默读了四五遍,方解其意。

朱元璋对朱升道:“先生,这‘高筑墙’就是要我守住应天,巩固应天;这‘广积粮’就是要我发展经济实力,储足物资;这‘缓称王’就是要我不要过早称王,太早称王难免被人当做攻击的目标。不知元璋理解得是否正确?”

朱升听后,大笑道:“果然是英明之人,但这九个字不仅仅是这些。等到了关键时刻,你就想想这九个字,对你必有帮助。”

朱元璋心中非常感激朱升,奈何朱升又不肯出山,只好作别。

隔年朱升在家乡造房,朱元璋得知,还亲笔题匾相送:“梅花初月”,以形容朱升的高洁、贤智。

此后,朱元璋对朱升一直敬重有加,给朱升很高的礼遇。

而朱升也感念朱元璋的英明,在朱元璋征服徽州地区的各派势力的时候,朱升总是替他说话。而在朱元璋派兵出击饶州的时候,饶州守兵负隅顽抗,久攻不下,致信朱升。朱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当地调集了壮士数千,予以援助,并送亲笔陈情书给饶州统帅,动其军心,劝他投降,最后朱元璋取得饶州大捷。

待在应天的朱元璋,势力其实已经很强大,但他严守朱升的建议,周围的张士诚称了王、方国珍称了王、徐寿辉称了王,朱元璋就是不称王,宁愿就屈打着小明王的旗号。这样朱元璋使得元朝把目标放在那些称王的人身上,不暴露自己的野心。同时,朱元璋利用别人忙着和元军打仗的机会发展自己,等小明王的军事力量被元朝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元朝的军力也受到严重挫伤,可谓两败俱伤。而朱元璋则趁机向南面和东南部突围,攻占大片土地,财力也充足了,应天的根据地也巩固了,朱元璋开始把目标对准他附近的强大邻居。

龙凤四年11月,婺州“久拒不下”,朱升劝朱元璋亲临指挥,朱元璋“因问兵要”,朱升说:“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朱元璋采纳他的建议,亲率十万大军前往婺州,令“城破不许妄杀”。至12月,夺取婺州。

吴元年(1367年),朱升被授予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的职位,同修国史。洪武元年(1368年)1月4日,朱元璋在应天登上帝位。其后,朱升又制定祭祀斋戒礼、宗庙时享礼,编纂防止“内嬖惑人”、干预朝政的《女诫》,并为朱元璋撰写了颁赐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刘基、陶安、范常、秦中、陈德等功臣的诰书,为明初政坛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朱升辅佐朱元璋十余年,文治武功并著,可谓居功至伟。但是,就在朱元璋称帝之后,朱升却萌生退意。洪武二年2月便正式“请老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