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诗书
春秋战国以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门学派百家争鸣,不同的学说广泛流行。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北方的匈奴被远远驱逐,南方的百越也渐次平定,秦朝的疆域大大超过夏、商、周三代,统一帝国的梦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秦始皇心里自然很得意。适逢秦始皇生日,咸阳宫大摆酒宴,博士官七十人上前祝寿。他们有渊博的知识,凡事喜欢引经据典,说起话来,文绉绉的,听着很舒服、很受用。博士官的头头周青臣率先歌颂道:“早先秦国地方不过千里。陛下英明神武,平定海内,驱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苦,传之万世。这是自古没有的威德啊。”听得秦始皇龙颜大悦。
周青臣前半截话颂扬秦始皇统一海内,建立郡县,可谓实事求是,后半截话就言过其实了——“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苦,传之万世”,此等盛世至今也无法做到;秦始皇统一海内,威风虽然自古不及,德行却差得远了。
博士官淳于越站出来,他是个思想保守的读书人,当着众人的面,他不仅反对秦始皇设立郡县、郡守的决定,还批评李斯等大臣阿谀逢迎。淳于越说:“臣听说周朝延续千年,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今陛下子弟俱为匹夫,一旦有人作乱,谁来相救呢?做事不向古人学习而能立于长久者,还没听说过。周青臣当面奉承陛下,也不是忠臣。”
秦始皇听了,没发表意见,交给大臣讨论。
丞相李斯说:“过去诸侯混战,辩士到处游说,褒贬是非,蔚然成风。今天下已定,法令已出,各有制度。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非议当世,惑乱百姓,在上削弱主威,在下结成党羽。臣请求陛下,除了《秦记》,别的史书统统烧掉。除了博士官之外,任何人不得藏匿《诗经》《尚书》及诸子百家书,全部上缴官府,当众烧毁。私语《诗经》《尚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报,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者,在脸上刺字,发配边疆筑长城。保留医药、卜筮、农桑之书。想学法令,以吏为师。”
一场由最高统治者主动发起的文化破坏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秦始皇觉得有理,便接受了李斯这个提议,他下令:
一、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
二、《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
三、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四、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
五、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就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焚书事件。
不过,秦始皇并没有烧尽所有的书。民间保留了医药、卜筮、农桑之书,而咸阳官府还大量收藏着诸子百家著作,供官吏学习、教育之用,供那些积极主动向政府靠拢的读书人使用。
周青臣没有想到,他的阿谀奉承竟然引出一个历史大变局。淳于越也没有想到,他忠心耿耿为秦朝天下着想,竟惹来这样一场文化大灾难。
坑杀儒生
燕人卢生炮制谶语“亡秦者胡也”,促使秦始皇下定决心,北逐匈奴。这件事本身对秦朝并无危害,甚至可以说有功,但谋略动机是为了逃避惩罚,颇为卑鄙。这是秦始皇身边的一个小人,与赵高同样可怕。赵高毕竟还精通狱法,也算一个人才,卢生显然什么都不是。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卢生又向秦始皇献出一个谋略:“臣等奉命寻求仙药,一直未得见,因为有物妨碍。人主应该时常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跑了,真人才会出来。人主生活的地方若被人臣知道,也会妨碍真人。真人不怕水火,腾云驾雾,与天地久长。只有不让外人知道皇上的行止,然后才能得到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说:“我仰慕真人。从今日起,我自称‘真人’,不再称‘朕’。”
于是,咸阳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复道甬道统统连接起来,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宫观人员不得随便走动,有敢泄露皇上行踪者,罪死。
有一天,秦始皇驾幸梁山宫,在山上看到丞相车骑甚众,颇为不悦。有人透露给李斯,李斯立即减少了车骑。秦始皇大怒:“一定有人泄露我的话。给我查,看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泄露我的行踪。”但无人承认,就把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了。从此以后,秦始皇去哪里,住哪里,再也没人知道了。朝廷有事,不论大小,都在咸阳宫商决。
韩人侯生跟卢生暗自谋划说:“秦始皇生性刚愎自用,以刑杀为威,天下畏死,莫敢尽忠。事无大小,皆决于己,不处理完毕,夜半也不休息。如此贪恋权势,怎能为他寻求仙药?”这两个可恶的家伙就悄悄逃跑了。
秦始皇知道自己被骗了,非常生气,说:“先前我下令焚书,不中用的都收起来。也召集天下文学方术之士,欲以兴太平,炼仙药。现在侯生跑了,徐福入海费用巨万,寻不到药不说,还天天到处乱说。卢生得了那么多赏赐,还不知足,竟敢诽谤我。凡在咸阳的诸生,都查问一遍,看有谁在妖言惑众。”
这一查,诸生人人自危,互相检举揭发,拼命为自己开脱。结果查出四百六十多人犯禁,都被活埋在咸阳西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活埋的消息广布天下,以恐吓天下的书生,再不得诽谤皇上,还加重了刑罚。
公子扶苏站出来说:“天下初定,远方未附,诸生读孔子之书,诵孔子之法,皇上加倍处罚他们,臣担心天下不安。恳请皇上明察。”
秦始皇听后不大高兴,把扶苏支到上郡去,与蒙恬搭档,一起管理北部边防。他的地位比蒙恬高,是整个边防部队的监军。
韩生、徐福、卢生都是所谓的术士,算不得正宗儒生,秦始皇迁怒于诸生,搞出了历史上首次文化清洗运动。四百六十人中,除了平日枉自评论者,难免有人被冤枉,其中肯定有不少儒家弟子。后世称其为焚书坑儒,算是比较恰当。
焚书起源于政见分歧,或许还掺杂了个人私利。坑儒则直接起源于术士欺骗,伤害了秦始皇的感情。秦始皇不对此中原因做仔细分析,而采用简单、粗暴、猛烈的报复手段,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政治后果。
不过,史书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并不相同。绝大部分只对焚书作了详细的说明,对坑儒则非常笼统,而且出现了歧义。有的说秦始皇只坑过一次儒,有的则说坑过两次。
著名的《史记》、《藏书》、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都说秦始皇的坑儒只有一次,即公元前213年,在咸阳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个辱骂秦始皇的方士和儒生。
但《史记·儒林传》注解中则是这样记载的:“秦既焚书,恐天下人不从所更法,而诏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问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也。”
也就是说,在第一次的坑儒结束后,广大的儒生不仅没有噤若寒蝉,减少对朝政的议论,反而更加强烈地反对秦始皇了。由于有了第一次公开、大规模的坑儒,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因此第二次秦始皇采取了更隐秘、更残忍的方法,让被害者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死去。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秦始皇坑儒的人数就不仅仅只有四百六十多人,而是一千一百六十多人。但直到现在,坑儒的人数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不过,不管是一次还是两次,“焚书坑儒”都是秦始皇对不同政见人士的残酷镇压。一把大火将中华民族千余年的文化结晶付之一炬,极大地摧残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同时,也扼杀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导致我国自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彻底中断,开了“文字狱”的先河。
虽然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儒生思想比较保守,但秦始皇采取的行动是野蛮而残酷的,造成了很坏的后果。
从一开始,这个事件就是愚昧的,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推行愚民政策,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没几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秦帝国统一不到十年,各种反抗势力潜隐未发。秦始皇焚书坑儒,严重地伤害了知识分子的感情,把他们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秦始皇太自信了,而不对其后果作充分的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