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周末秦初那些事儿
10785400000027

第27章 秦惠文王的谋略

攻魏弱魏的谋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年仅17岁的太子嬴驷继位,这就是秦惠文王。《史记》称秦惠文君,而不称秦惠文公。14年以后,自封为王,称秦惠文王。

魏文侯以来,魏国把河西之地分成两个郡,包括洛水与黄河之间的大片土地,呈一个倒三角形,下面是西河郡,上面是上郡。魏惠王割让给秦国的,只是西河郡的一部分。秦惠文君杀了商鞅,但没有改变他的谋略,所以第一步就是如何全部占有河西之地,恢复秦穆公故地。

秦惠文君五年(前333年),以魏国人公孙衍为相。这个人脑袋长得像犀牛头,《战国策》干脆称他为犀首(《资治通鉴》说他在魏国做官,官名犀首,所以叫犀首),爵位与商鞅同,也是大良造。

秦惠文君七年(前331年),犀首率兵北上攻魏上郡,斩首四万五千人,活捉魏将龙贾,夺其雕阴(《史记》与《资治通鉴》说法不一,今从《资治通鉴》)。同时也向东用兵,包围焦、曲沃(都在河南三门峡市西)。魏国无可奈何,只得把西河郡全部割让给秦国了事。但秦国不会满足,上郡还在魏国手中,必须夺回来。

秦惠文君九年,秦国渡过黄河攻魏,夺取汾阴、皮氏(今山西万荣、河津)。

公孙衍率魏军攻楚。为了破坏秦、楚联盟,魏国愿把上郡送给秦国。

张仪对秦王说:“不如派兵助魏。魏国打赢了,必听命于秦国,献出上郡;打败了,也守不住,大王派兵去夺就行了。”

秦惠文君从刚刚夺得的皮氏地区抽调一万秦卒(估计其中一部分是从当地征来的新兵),车百乘,助魏攻楚。公孙衍打败楚威王,也消耗了魏国国力。秦国派人来要上郡,魏国耍赖,不肯给。

有一个谋士对秦王说:“您何不派人去跟楚王说:‘魏国答应把上郡送给秦国,现在他耍赖,不如我们联手。魏国害怕秦、楚联合,必定把上郡送给秦国,等于是楚国把上郡送给秦国,秦国也必然会感谢楚国,资助楚国。要是魏国不出地,楚攻其南,秦击其西,直接把他灭了。’”

秦王派人联络楚国。楚国大肆宣扬此事,说要与秦国合作。魏国害怕了。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公子华与张仪率秦师攻魏,取蒲阳(山西隰县)。张仪向秦王献计:把蒲阳还给魏国,再派一个秦国公子去魏国当人质,用外交手段迫使魏国献出上郡。

张仪作为秦国代表来到魏国,跟魏王说:“秦国对魏国这么好,魏国不可以对秦国无礼。”魏王只好同意把上郡十五县割让给秦国。秦国软硬兼施,终于用和平手段得到上郡。

秦王选择张仪为相,陈轸只好投奔楚国。这应该是军功爵位制度的一个产物,张仪有现实的功劳,陈轸却没有。

商鞅用武力夺得西河郡的一部分,公孙衍也用武力夺得西河郡的一部分,张仪用和平手段帮秦国得到上郡全部。至此,河西之地尽入秦国版图。此事对秦国意义重大:一方面,秦国终于获得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东向夺取天下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又得到张仪这个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孙衍奔魏,陈轸奔楚,都兴起过一阵风浪,但没有大作为,张仪则帮秦国捞到很多好处。

秦国数代国君的梦想,经过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君、商鞅、公孙衍、张仪等人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328年得以实现。此时,秦穆公已经死去298年。

接下来的三年事情不多。义渠国变成秦国的一个县,义渠君称臣。秦国把焦、曲沃还给魏国。魏国、韩国称王。看韩国这样的小国都敢大大咧咧地称王,张仪也鼓动秦惠文君称王。

秦惠文君十四年(前324年),秦惠文君称王。秦惠文王元年,张仪为将,带兵攻魏,夺一城,逼居民迁回魏国。筑上郡塞。

魏相惠施已经看清形势,秦国才是魏国最大的敌人,不是直接攻打魏国,就是想着法子削弱魏国;魏国在东边与齐国、楚国争战,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是秦国时时在从魏国身上捞取好处。所以他请求魏王与各国停战,联合齐、楚、韩等国,共同抗秦。于是魏王、齐王连续两年两次相会。

秦国对此高度警惕。

秦惠文王二年(前323年),秦相张仪与齐、楚之相搞了一次高级会谈,目的是联合三个大国,拆散魏、齐联盟。公孙衍是魏国大将,他的看法与惠施一致,在此时搞了一个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小国的相会,目的是谋求小国在大国挤压之下的生存权。

张仪的活动可以视为连横的雏形,联合强国攻击众弱。惠施、公孙衍的活动可以视为合纵的雏形,联合众弱对抗强国。到战国后期,山东六国都衰落以后,合纵连横才演变成专门对抗秦国的谋略。

当时的地理形势是,秦国东出,齐国西进,楚国北上,都必须控制魏国。但秦国行动最积极。

秦惠文王三年(前322年),魏国、韩国太子都来朝拜秦国。张仪辞去秦相,出任魏相。张仪相魏,其实是张仪设计的秦国称霸谋略的第一步:到魏国去搞阴谋诡计,魏国向秦国称臣,别的国家自然屈服。

张仪到了魏国,提出秦、魏、韩三国联合,共同打击齐、楚,真实用意是拆散魏国与齐、楚的合作,然后更好地打击魏国。可能他带了很多钱财来收买人心,竟然有很多人帮他说好话支持他,反对惠施的抗秦主张。

惠施跟魏王说:“一件小事,说好说坏,各占其半,何况国家大事?魏、秦、韩三国联合攻击齐、楚,就是大事。现在大臣都说一样的话,听不到另一种声音,等于您的耳朵被堵塞了一半。”

惠施被挤走,去了楚国。魏王也没有听张仪的。秦国再次派兵攻魏,夺曲沃、平周。又悄悄给张仪很多好处,让他继续同化魏王。

张仪还有一个死对头公孙衍。

有一个人在魏王面前诽谤公孙衍。公孙衍想报复他,跟张仪说:“我去请求大王把王位让给你,大王做尧、舜一样的大圣人,但你不要接受,要像许由那样推辞。我再请求大王赏给你万户。”张仪就派那个人频频来见公孙衍。魏王听说这个人与公孙衍过往密切,自然就不信他了,此人只得逃走。

可见张仪与公孙衍并不是真正的冤家对头,为了某些利益,他们还是会联手。但这种合作并不长久。齐、楚是不乐意看到魏、秦合作的,会想办法进行干涉。公孙衍更没闲着,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

张仪想当魏相,对魏王说:“我劝秦国出师攻打三川郡,大王趁机出兵攻打南阳郡,韩国必亡。”秦惠文王六年(前319年),秦国出兵攻韩,夺一城。

公孙衍又派人去跟韩国的执政大臣韩公叔说:“张仪想联合秦、魏制韩,说什么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国必亡。魏王看重张仪,就是因为他想得到土地。不如把此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有功劳,魏、秦联盟自然就散了。魏国抛弃张仪,与韩国合作,自然以公孙衍为相。”

韩公叔觉得这样对韩国更有利,于是交出南阳,作为公孙衍的功劳。公孙衍果然当了魏相。

第二件事。

义渠君来见魏王。

公孙衍对义渠君说:“你的国家那么远,今后很难再见面。我有重要事与你商量。”

义渠君说:“你说。”

公孙衍说:“中原各国不攻打秦国,秦国定会攻打你。中原各国攻打秦国,秦国定会结交你。”

义渠君说:“你的意思我懂了。”

第三件事。

公孙衍发动五国攻秦。

秦惠文王七年(前318年),在公孙衍的努力下,以楚怀王为纵长,魏、韩、赵、楚、燕五国伙同匈奴一起攻函谷关。秦开关迎敌,五国不胜而还。司马迁说是苏秦发动的这次合纵攻秦,显然搞错了。齐国本来答应参加,但没有来,可能是想坐收渔利。这是山东六国发动的第一次合纵攻秦,匈奴也是第一次出现。

不知为何,陈轸此时在秦国。他对秦王说:“义渠君很能干,是个贤明君主。何不贿赂他,安抚其心,免得他攻秦侧背。”

秦王说:“好。”

挑出一百个美女、一千匹纹绣送给义渠君。

义渠君收到礼物,召群臣来商议:“这就是公孙衍前面说的中国在攻打秦国吗?”

于是出兵袭秦,大败秦兵。四年后,秦国腾出手来,转身灭了义渠君,置为25县。

秦惠文王八年(前317年),秦将樗里疾带兵与魏、韩、赵大战,大败之,斩首八万二千级,活捉一员大将。齐国也趁机攻打魏、赵。公孙衍也混不下去了,跑去当了韩相。

吃了这么多亏,魏王才觉得张仪的话仿佛没错,想派张仪来跟秦国谈判讲和,韩国也有此意,于是张仪回到秦国,复为秦相。魏国的尴尬局面现在已经很清楚:与齐国合作,秦攻其西,与秦国合作,齐攻其东,还不说南面的楚国;跟谁都不合作吧,灭亡得更快。

合纵连横的第一次斗争在此告一段落。主要人物是公孙衍和张仪。公孙衍流亡韩国,张仪回到秦国,天下暂时相安无事了几年(但局部没有平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说的没错。

秦王与张仪的谋略目的达到了,既是他们内外合作的成果,也与公孙衍的失败紧密相关。魏王不听张仪的,也不听惠施的,不是因为他高明,而是在观望公孙衍正在发起的合纵效果;合纵失败,向秦国屈服,更不是因为他明智,而是因为他短视。他与商鞅说的“智者见于未萌”恰恰相反。

秦并巴蜀的谋略

秦惠文王九年,秦国西南方向的两个小国发生战争,都来告急。

蜀王封弟弟于汉中,名为苴侯,都邑叫葭萌。蜀国和巴国一直有仇,苴侯却跟巴王很好,蜀王很生气,派兵攻打苴侯。苴侯逃到巴国避难,求救于秦。

蜀在成都,巴在重庆,同属四川盆地,但是两个文化系统,两国也时常彼此征战。秦国通巴蜀,要向南越过秦岭和大巴山。两大山脉东西而行,中间是汉中盆地,隔绝了秦国与巴蜀的联系。

秦惠文王时期,四川盆地因为岷江雪水涌入,大都是沼泽,民众也被视为夷狄,不与中原相通。鱼凫、蚕丛、巴、蜀,字形都与虫兽相关,可见他们被中原歧视的程度。直到秦昭襄王末期,由于李冰父子筑都江堰,成都平原才逐渐成为天府之国。

秦惠文王想出兵攻蜀,但蜀道难是出了名的,不好走,恰好韩国又来惹事,扬言要出兵攻秦。

秦惠文王犹豫不决,先攻韩吧,又怕错过伐蜀,先伐蜀吧,又怕韩国乘其弊,于是召集大臣商量。

司马错建议伐蜀。

张仪说:“不如伐韩。”

秦惠文王说:“请说得详细一点。”

张仪说:“联合魏、楚两国,我们攻打韩国的三川郡,魏国攻打韩国的南阳郡,楚国攻打韩国的都城新郑,周王朝赖以生存的两个小国东周和西周自然不保,乘势进逼周王朝,迫其交出九鼎重器。九鼎宝器是大禹命令铸造的,象征天下王权。周王朝知道守不住,必然交出九鼎宝器。有了九鼎重器,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谁敢不从?这就是帝王之业。蜀国又偏又远,与夷狄没有区别,土地也贫瘠,除了劳神费力之外,得不到任何好处。我听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韩国与周王朝就是天下的朝市。不积极争夺王业,去攻打夷狄一样的蜀国,岂不是距王业越来越远?”

张仪的谋略目标是,用外交手段联合魏国、楚国,直取天下中央,控制王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窥帝王之业,说得秦惠文王心动不已,隐隐透出秦国想统一天下的谋略企图心。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富国者先广其地,强兵者先富其民,欲称王者先大其德。现在秦国地小民贫,我觉得应该先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蜀国虽然偏远,但容易攻取,也不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疆域,它的财富可以充实国库,杀伤不多就已经屈服。我们吞灭一个国家,诸侯不觉得残暴;我们尽得蜀川之利,诸侯不觉得贪婪,还有禁暴正乱的美名。这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更为重要的是,蜀水直通楚国,而巴国人人佩剑,个个好斗,可谓劲卒,乘大船顺水东下,可灭楚。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可得天下。攻打韩国,劫持天子,这是一种恶名,也无实际利益,还会激怒诸侯。为什么这么说?周王至少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他失去九鼎重器,韩国丢了三川郡,他们会无动于衷吗?肯会联合齐、楚、魏、赵,那就危险了。所以我觉得还是伐蜀比较完备,既得实利,又无恶名。”

司马错从“地小民贫”的现实情况出发,建议先壮大自己,再谋取天下,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夺得巴蜀之地,顺江东去灭楚,然后吞并天下,也是一个清晰的谋略蓝图,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司马错注重实利,可以归入法家。

张仪的谋划就在眼前,称霸中原似乎唾手可得。司马错的话也不错,但时间很长,且蜀道艰险,兵力运转困难,也有点舍近求远。如果把当初魏惠王迁都大梁的决策与张仪做一个比较,似乎可以看到张仪的缺点。一是过分注重外交手段,外交固然重要,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二是只看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没有看到危害。山东六国实力还强,秦国不可能因为劫持了天子,就号令天下。在实力不具备的时候,去谋求过分的目标,不仅难以如愿,反而惹火烧身,让秦国成为众矢之的。在最激烈处竞争,即使你胜了,也难免伤痕累累。谋国事大,诚不易也。

秦惠文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张仪、司马错率兵伐蜀。他们走的那条路叫石牛道。蜀王战败,投降称臣,降级为蜀侯,秦国大臣陈庄相蜀,从政治、军事上控制蜀地。又顺手牵羊灭了苴侯、巴国,活捉巴王。四川盆地、汉中盆地都纳入秦国版图,“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秦并巴蜀有两重谋略价值。

一是对楚国形成两面钳击的有利态势。原先秦国只有武关一条路沿丹水南下攻楚,出兵路线单一,道路绵长,兵力运转、后勤补给都有困难,更何况魏、韩在其侧背,道路随时有被切断的危险。并有巴蜀,情况就不同了,秦有其利而楚承其弊。长江横贯楚国心腹,秦兵顺江东去,即可严重威胁楚国都城。另一路秦军出武关,对楚国形成钳形夹击,楚国就有的受了。

二是丰富了进取中原的路线。以前只有东出中原一个选择,如张仪所描绘的那样。现在东攻三晋,南击楚国,两条路线可以交替进行,互相配合。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在这两个方向上,秦国把三晋和楚国打得喘不过气来,严重削弱了它们的力量。从中也隐隐看出“远交近攻”的谋略雏形。

灭定巴蜀以后,秦国回转身来,开始收拾韩国。秦惠文王十年(前315年),秦伐韩,取一城。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4年),秦大兴兵伐韩,战于主门(河南许昌),楚兵不救,韩国大败,斩首万级。公孙衍为韩将,再次逃亡,不知所终。韩太子入秦为人质。秦国还三次伐赵,一次攻魏,把三晋都修理了一遍。

张仪欺楚的谋略

秦国在打击三晋的同时,齐国则助楚攻秦,取曲沃。秦王想打击齐国,但路途遥远,中间还隔着魏国、赵国,不好用兵,就问张仪:“我想伐齐,但现在齐、楚交欢,你看如何是好?”

张仪说:“你给我车马钱币,我来试一试。”

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13年),秦王对外宣称,张仪免去秦相,出使楚国,目的是拆散楚、齐联盟,然后打击齐国。

张仪来到楚国,楚怀王待为上宾,尊敬地问道:“张先生,此僻陋之国,您对于我们的未来,可有什么指教?”

楚怀王这话很有问题。不耻下问是对的,虚心请教也是对的,但楚国国土面积最大,占了差不多半个中国,还自称“僻陋之国”,有失国格。

张仪说:“秦王最尊敬的人,莫过于大王您。我张仪最甘愿跟随的人,也莫过于大王您。秦王最憎恶的人,莫过于齐王。我张仪所憎恶的人,也莫过于齐王。现在齐王深深地伤害了秦王,秦国正打算攻伐他们,但楚国与齐王交欢,所以秦王无法尊敬您,我也无法做您的臣子。大王真听我的,就跟齐国绝交,我保证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土地献给大王,还有秦国的美女与大王为妾。秦、楚相互嫁娶,成为兄弟之国。既削弱齐国,又交好秦国,还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一举三得,多好的事。”

商於六百里地靠近武关,是秦国南出攻楚的要地,自然也是楚国北上攻秦的要地。

楚怀王大喜,在朝廷上公开宣布说:“寡人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

天天摆酒设宴,群臣都来祝贺。只有陈轸后来,也不表示祝贺。

楚怀王说:“寡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我真是太聪明了。大家都来庆贺,唯独你不表示,是为什么啊?”

陈轸说:“以我看来,您既得不到土地,还会惹来祸患,所以我不敢妄自祝贺。”

楚怀王说:“为什么?”

陈轸说:“大王您想想,秦国为什么重视您?是因为您和齐王交好。现在还没拿到土地就与齐国断交,楚国就被孤立。秦国会看重一个孤立无援的楚国吗?又怎么会把土地给您?要是您想先得土地后绝齐国,秦国肯定不会答应。要是你先绝齐国后索土地,必定上张仪的当。结果齐、秦二国都得罪了,两国兵至,灾祸就大了。”

陈轸是一个聪明人,一眼看穿张仪的谋略企图,接着说:“以我的意思,不如暗地里交好齐国,但表面上绝交,一面派人跟张仪去秦国。秦国确实给您土地,再绝交齐国也不迟。如果不给,正好揭穿他们的阴谋。”

楚怀王不听,说:“你不要说了。等着看我拿到土地吧。”

楚怀王任命张仪为楚相,给了他很多财宝,宣布跟齐国断交,同时派一位将军随张仪入秦取地。齐国派使者来,一律回绝。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摔坏了腿,三个月不出门。

楚怀王听说此事,说:“难道张仪是不相信我绝交齐国的诚意吗?”却不知道秦国已经悄悄派人出使齐国。楚怀王愚蠢透顶,根本不懂天下形势,竟然派人去把齐王大骂一顿。齐王气不过,折断楚符,与秦国交好。

张仪这才出门,对楚国使者说:“你怎么还不受地?我有封邑六里,愿意献给你们大王。”

使者说:“我受楚王的命令,是六百里,不是六里。”

张仪说:“我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哪会有六百里?”

使者还报楚怀王。楚怀王怒不可遏,欲发兵攻秦。

陈轸说:“我可以说话吗?攻秦不是办法。不如割地给秦国,联手伐齐,我们虽然丢了土地,但能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楚国还是完整的。否则,齐国已经断交,又与秦国打仗,国家会蒙受巨大灾难。”

陈轸的主意并不高明,与前面韩国大臣说的话相似,不知道史料是不是有点问题。愚蠢的楚怀王根本听不进去,也无任何谋略,以屈匀为将,发兵攻秦。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秦国与楚国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武关是楚国仰攻秦国的唯一路线。楚军沿汉水、丹水逆行而上,望武关进发,想用武力夺取商於600里土地。屈匀似乎并不莽撞,派使者与秦国讲和,秦王也开关迎纳使者。秦王的本意是拆散齐、楚联盟攻齐,还不想与楚国为敌。

大臣甘茂说:“若害怕楚国,会破坏我们与魏国的关系,楚国定会说‘秦国出卖魏国’。魏国与楚国联手,对我们很不利。大王不如派使者去联络魏国,魏国一定高兴。稳住魏国,就可以从楚国那里夺取更多土地。”(《战国策·秦二·甘茂约秦魏而攻楚章》)

于是秦王以魏章为将,樗里疾、甘茂辅之,率秦军出武关迎敌,在丹阳(河南西峡县西丹水地区)大败楚军,斩首八万,活捉楚将屈匀及逢侯丑等各级将官70余人,乘机扩大战果,夺得楚国的汉中郡(非秦国汉中郡)。秦国关中、汉中与巴蜀及楚汉中连成一片,对楚国的军事态势更加主动。

楚怀王输红了眼,集中全国的兵力要跟秦国拼命,竟然一路打到秦岭北麓的蓝田(陕西蓝田县西。一说湖北钟祥西北,疑莫能定。这里暂从《中国军事通史战国卷》),距咸阳只有60千米。秦惠文王急了,这是秦国从未有过的危急时刻。此前,也包括此后,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这样威胁咸阳。为了动员国人抗楚,秦王还发布了一道《诅楚文》,祈求神的保佑,帮助秦国打败楚国。

韩国原来是打算援助秦国的,看楚国气势,立刻当了叛徒,站在楚国一边。当楚军在蓝田遭到重创时,韩国又叛变了,伙同魏国南下攻楚,是典型的趁火打劫。楚怀王害怕两面受敌,割让两城求和,然后退兵。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国想用汉中郡一半土地与楚国讲和,谋略目的是想继续欺骗楚怀王,割断楚国与齐国的联盟。蓝田大战以后,楚国派屈原出使齐国,想与齐国恢复邦交。

楚怀王说:“我只想要张仪,不想要土地。”楚国太有土地了,所以只想得到张仪,好出胸中一口恶气。

秦惠文王的本性就表现出来了,他很想让张仪去楚国,但又不知怎么张口。张仪真是一个好部下,见此情形,主动提出去楚国。

秦惠文王说:“楚怀王是成心要得到你,你去了怎么办?”

张仪说:“我与楚怀王的近臣靳尚关系很好。靳尚又刻意奉承楚怀王的爱姬郑袖(估计这个女人是郑国后裔,郑国美女是出了名的),楚怀王对她可谓百依百顺,事事听从。商於六百里地那事,我也确实有点对不住楚国,如今又发生大战,两国交恶,我不去楚国谢罪,楚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而且有大王您在,楚国不敢把我怎么样。就算杀了我,只要对秦国有益,也是我的所愿。”

张仪这一番话,把事理、情义都讲到了,不知秦惠文王听了做何感想。政治无情,秦惠文王无法多想。

张仪到了楚国,先用重金买通靳尚。楚怀王都懒得见他,直接把他下了狱,打算杀掉。

靳尚对楚怀王说:“拘押张仪,秦王必怒。诸侯看楚国得罪秦国,就不会重视您。”又对郑袖说:“秦王很看重张仪,大王想杀他,秦想用上庸六县来交换张仪,还想把美人嫁给大王,顺带赠送歌舞美姬作为她的婢女。大王重地,秦女必贵,夫人您就失势了。不如您去跟大王说,让他放了张仪,秦国美女就不会来。”

靳尚晓得郑袖妒嫉心重,故意捏造了这个谎言。

现在,郑袖听靳尚这么一说,又动起了歪脑子,日夜跟楚怀王吹枕边风:“人臣各为其主。秦派张仪来,是看得起您。您不具礼,反要杀他。你杀了他,秦国大怒,必会出兵攻楚。我想还是和孩子躲到江南去吧,免得当秦兵的鱼肉。”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可惜没有用到正道上。

于是,楚怀王就这么把张仪放出来了,还当做贵宾。张仪又跟楚怀王说了一通绝齐合秦的诡辩术,与秦国结为亲家,然后回国。

张仪离开楚国后,屈原从齐国回来,听说此事,对楚怀王说:“为何不杀了张仪?”

楚怀王后悔,赶紧派人追,但已追不上了。

就在这一年,秦惠文王死了。秦惠文君13年,秦惠文王14年,总共在位27年。秦惠文王一死,张仪就在秦国混不下去了。

秦武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讨厌张仪,等他继位以后,群臣日夜毁恶张仪:“他靠着一张嘴,左右卖国取荣,大王再用他为秦相,必为天下笑。”

张仪奔魏,一年后,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