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周末秦初那些事儿
10785400000001

第1章 天子溺水而亡

昭王征楚溺水而亡

周昭王,中国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周昭王头脑简单,整天只知玩乐,不理朝政,在诸侯中的威望早已丧失。

昭王在位十几年,碌碌无为,各诸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一天,忽然从鲁国传来消息,说鲁魏公杀死了哥哥鲁幽公,自立为王。这还了得,弟弟谋杀哥哥又夺取了王位。昭王本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讨伐鲁国,因为鲁国目无天子,又做出如此无礼之事。但是昭王生性胆小怕事,思前想后还是不了了之。鲁国的行为在其他诸侯国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各诸侯也因此认清了昭王,对昭王更是不屑一顾,特别是楚国。

楚国的祖先是淮夷的一支,原来居住在淮水下游,是商王朝东南部力量最强大的一个部落。周国后来逐渐强大起来,灭了商朝,但是淮夷不服周武王的统治,与纣王的儿子武庚串通一气,反抗周朝的统治。这时周武王已离开人世,其子周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代理朝政。周公得知淮夷与武庚串通一气反抗周朝,便亲自率领人马打败了淮夷和武庚。把这场叛乱平息之后,淮夷在周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向西沿长江发展,后在长江中游一带定居下来,以游牧业为生,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这就是楚国的前身。后来,楚国的势力不断扩大,东至群舒,西达群蛮,西南到百濮,东北是邓国。周文王时,周朝很重视与楚国的往来,但是楚受商朝的影响很深,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楚民族的影响远远胜过周朝,所以楚民族保留了许多商朝的特点。楚国就这样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到了周成王时期,楚国的势力明显增强,周成王为了拉拢楚国,封楚国贵族熊绎为“子”爵。

楚国的力量一天天壮大,到了昭王统治时期,楚国已严重威胁着周王朝在汉水以北的大小诸侯,对周王朝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而昭王除了玩乐就是用兵打仗。他对南方连年用兵,激起了各民众的憎恨和反抗。特别是楚国,本来力量就十分强大,一看昭王如此,就把贡赋年年减少,对周天子召开的会议要么不去,要么迟到。

对于楚国的不尊敬,周昭王心里十分不平衡。而鲁国等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楚国,对昭王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尊敬。周昭王非常想找回王者的威风。

根据《竹书纪年》里的记录,周昭王征楚一共三次。

第一次南征是在周昭王十六年。这一次战争很顺利,周昭王姬瑕和他的贵族团率领王军六师,沿汉水东岸南下,楚国附近跟周王朝亲近的诸侯国纷纷加入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竹书纪年》里的此次战争只有一句话,“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也就是说,大部队渡汉水时遇见了“大兕”(即为犀牛)。当时北方人很少看到犀牛,觉得很稀罕,于是特地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

这一战周军大败楚军,俘虏了大量楚兵,得到无数战利品,重新夺回了铜山。不但周王室很高兴地铸了许多铜鼎铜兵器,连跟随在周王后面的各贵族们也分到了许多铜,于是除了用来造兵器酒杯等必需品外,大家集体都铸了许多鼎来向祖宗报告,向儿孙显摆。

但是时隔不久,等周王朝六师都高兴地班师回朝以后,打了败仗的楚国,收拾好人马,重新整顿军队,又振作起来,又重新欺负那些周国的跟班国,又截断了扬越铜器的进贡路线。

这就等于说,上一仗,周王朝白打了。

周昭王姬瑕生气了,他决定这次一定要把楚国给打趴下。于是在周昭王十九年,周王朝第二次南征,派祭公辛伯攻楚,而这一次《竹书纪年》上的记录非常不妙:“天大日,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在一个阴风阵阵的天气里,周军六师进入了楚兵的埋伏地,一时间血光冲天,连山鸡兔子都被吓破了胆,周王朝六师皆丧。这一次失败,对周王朝震动极大。六师皆丧,令周昭王极为愤怒,他咬牙切齿,发誓要亲自出征,把楚国彻底扫平。

但这一次毕竟是六师皆丧,而重新建立一支部队并非一两日的事。所以周王朝足足准备了五年,直到周昭王二十四年才重新组建起了一支军队,浩浩荡荡第三次南征,要一举荡平楚国。

这一次的声势实在太过浩大,周昭王王师所到之处,简直是所向披靡,楚兵一击而溃,据记载,当时东夷南夷廿六邦都来朝见周昭王。而楚国迫于威势,派人前来称罪投降。

很明显,这次周昭王彻底向诸侯显示了王朝实力,的确是无人能比的。但是显然,周昭王并不是为了显摆,他是为了给那被歼灭的六师报仇。所以他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南进。

于是昭王率领着一支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奔楚国,一路上疲劳不堪。越是南行,人烟越稀少,昭王随身携带的粮草所剩无几,士兵便到附近村落抢村民的衣食。本来这里的农业就不发达,村民生活十分艰苦,这样一来,农民更是无法生活了。面对呼天唤地的村民,昭王不理不睬。

昭王一路行,一路抢,终于到了汉水。楚国就在面前,而这时昭王的军队已疲劳至极。昭王命人找来岸边所有的渔夫,让渔夫将大军摆渡过河。渔夫们敢怒不敢言,只好将这支人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摆渡到河对岸。

昭王顺手抓了几个楚国村民做他们的向导。但是由于昭王时常发动战争,早已失去了民心。那几个村民把昭王的军队带到一片密林中,对昭王说:“过了密林,就是楚都了。”昭王信以为真,放了村民,按照村民所指的方向,挥师南进。林中狼虫虎豹时有出没,士兵不时被野兽咬死。昭王硬着头皮在林中走了两天,原以为该走出密林了,可一抬头,众人大吃一惊,他们又绕原路回来了。可是士兵已被野兽咬伤咬死了一半。

还未到楚都,人马已损伤了一半儿,于是昭王想放弃攻打楚的目的,返回到周朝。可是河边空无一船,浩浩荡荡的汉水湍流不息,昭王派人去找,仍是不见船影。

昭王不知道这是楚国诸侯使用的计策,便命附近的村民3日内造出50只大船,否则踏平村庄。而3日内造50只大船是根本不可能的。可奇迹出现了,3日后,50只大船果然造好。

周昭王和士兵们纷纷上船,村民费力地摆渡。船渐渐驶向江心时,一个村民一吹口哨,村民们纷纷跳入水中不见了。昭王和士兵们大惊失色。很快,船底呼呼地冒出水来,接着传出“啪啪”的断裂声,大船很快散了架,周昭王和士兵们也一齐落入水中。原来这些船是用树胶粘的,在陆上非常结实牢固,到了水里,经过大水慢慢浸泡,黏性就消失了,船自然就很快散架了。

那些汉水边上的村民水性很好,没费吹灰之力都游上了岸,而周昭王和士兵们没有几个会水的。周昭王在水里边乱扑腾也没有用,连喝了好几口水。就在他渐渐下沉的时候,恰好有一个胳膊长、力气大的侍卫辛游靡会点水性,不顾一切地把昭王捞上来,可这时昭王早已活活被淹死。

昭王没有到达楚都,就大败于楚国。

从此,周王朝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并视此事为王朝的耻辱,很少有人再提起。

天子溺水而亡的争议

关于周昭王是怎么溺水而亡的,历来史学家与后人都有许多说法。

一种说法是周王朝的官方记录,也就是《竹书纪年》里说:“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很含糊,如果你不看背景材料,你会觉得,楚国太好玩了,于是昭王去了那里玩得太开心,结果乐而忘返了。

这当然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

另一种是楚国方面的说法,就是周昭王这个人太不仁义了,到处招人嫌,为了看个野鸭子跑到南方来扰民。荒唐失德这种标签通常都是贴在那种死得不好看的君王身上的,凡是死的都是昏君,凡是昏君一定是乱来的,爱吃爱玩爱女人好奇心重,比如商纣王为了妲己造鹿台,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亡国。于是广大人民愤而反抗暴君,造出一条用树胶黏合的高科技大船,于是周昭王坐上去就很大快人心地沉了下去。

这种说法最有记录可查的就是楚人屈原在《天问》中幸灾乐祸地写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意思是说:昭王这家伙啊,为了看白毛野鸭,跑到我们楚国胡来,掉到河里真活该!

有一点得明确,屈原是楚国人,这是站在楚国立场讲的话。可是文化人就是厉害,就因为屈原名气太大,所以后来许多人就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后来的《帝王世纪》也跟着说:“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

这其实反映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昭王扰民论,而另一种是楚国阴谋论。

周王朝到周昭王手里,几代下来基本上顺风顺水,偶有些波折也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楚国却不一样,从一开始是被人打得流窜到荆蛮之地到后来被迫称臣,自己内部还部族林立不停打仗。

第一次南征,楚国还没从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反应过来,打了败仗,但是很快他们就团结起来,打跑了侵略者。

第二次南征,周王朝中了地形不利的埋伏,六师皆灭。六师是多少人呢,古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所以一个“师”就是两千五百人,六师就相当于一万五千人。而且这一万五千人是王朝的精锐之师,是王军。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初商灭周兴的那一场牧野之战,不算那些虚头的临时奴隶,其实真正决战的,也不过是商王朝的两三万人马和周王朝的十几万联合军,周王朝自己的精锐部队,应该也就是三万人左右。

所以这次周王朝的损失相当大,而周昭王不应该在大败以后,满脑子急着复仇,不顾国力再次发动战争。这就如同当年的商纣王伐东夷一样,被套牢了不能斩仓止损,而是满脑子的再加仓加仓,直至最后崩盘。

如果说前两次南征,不管是周昭王还是满朝文武,都多少有点适可而止的心理,那么第三次南征,整个周王朝上下就只剩下一种声音,那就是“复仇”。堂堂大周朝居然中了楚国蛮子的诡计导致“六师皆丧”,这是绝对要复仇的。

而就算楚国内部当初曾经有过投降妥协的声音,当周王朝的大军以复仇姿态压过来的时候,立刻也凝结成铁板一块了。

于是,心怀恨意的“老百姓”献上了足以吸引周昭王会坐上去的大船,最终让天子溺水而亡。

当然,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造出如此高技术含量的船,正好开到江中心就会沉,而不是停在那里就散架了或者能够撑到过了江才散架之类的,大家自然还是有疑虑的。

所以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当时周昭王亲率大军南征时,楚国人吓得赶紧来请罪投降。请降自然会带礼物,还得是不轻的,分量十足的礼物——那就是铜山出产的一个天然铜块,重达几百斤,还有一块未雕琢的孔雀石,分量也不轻,足有百八十斤。

于是有了第三种说法,船是被压沉的。

当然,如果把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结合起来的话,那么这条船就万无一失地沉定了。

周昭王沉下去的那一片水面,后来被人们称为“天子湖”。

在一片混乱中,周昭王的尸体被捞了上来,然后周军快速撤军并且秘不发丧,只说周昭王着凉了,直到回镐京后才宣布他已经死亡。

两次的“六师皆丧”,尤其是周昭王这种倒霉的死法,使得周王朝从君威到军威都跌得一塌糊涂。

历史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画上了一个重重的记号,因为自周昭王溺水而亡之后,周王朝就渐渐走上了下坡路。而楚国打赢了这一仗以后,国民信心增强,短时间内国家不怕战争再发生,大力发展生产,国力日益强大,逐步走上了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