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主宰你的情感
10784700000028

第28章 对症验方调控法

又一封年轻朋友的来信展开在我的书桌上,他说他不是以心理病人的身份来咨询的,而是慕名来信,只是想和我谈谈心,交流交流,他说:我一年前毕业,在一个机关谋到了一个小差使。亲友说我挺走运,同学说我有本事。可是,最初的一点新鲜感觉消失之后,现在我自己一点好感觉找不到,我的全部感觉就是没劲,没意思,心中的天空总是阴云笼罩,排遣不去的重重忧虑,让我愁眉不展。都说年轻人正是快乐的时候,可我就是找不到快乐。整天的满脸阴云,抑郁寡欢的样子……您说,我这是怎么了?

面对他的发问,我的眼前浮现出心理咨询中遇到的一张张阴云满天的面孔。他们的问题概括起来也是一句话:找不到快乐。这些朋友到底是怎么了?他们确实算不上心理病人,如果说这是"心病",叫做"快乐缺失症"也许是名副其实。快乐缺失症据病因不同可分若干类型,难以尽数。这里择要分类开列心理验方,需要的朋友不妨"对症下药"。

第一,认知偏差型的快乐验方。

有的人不快乐属于认知偏差型。病因主要是认知上出了偏差,比如总是有这样的消极认知:我注定不会有快乐;我想快乐会给人带来害处;我不配享受快乐……

"认知纠偏法"可以帮助这样的人找到快乐。

扔掉那些糊涂观念,矫正自己的认知,确立积极的观念:其一,人生不是苦海无边,人不是为了对付一个一个的苦难而来的这世上的,人生的最高目标原本是为了快乐。如果不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人生,我们还有什么必要来奋斗拼搏?其二,快乐不是灾难的孪生子,快乐和灾难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世上难免有乐极生悲,但那不是因为你享受了快乐,而是因为你可能糟蹋了快乐。其三,上天把快乐公平地分给我们每一个人,享受快乐不是哪个人的特权。你不要以为快乐的光临是找错了门,把快乐拒之门外,是不是你太胆小了?

第二,目标障碍型的快乐验方。

有的人不快乐属于目标障碍型。病因主要有:一是目标不明,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在哪里;二是目标不定,朝秦暮楚。人生目标出现障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正如古罗马的小基提卡所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朋友出现的快乐缺失症,常常与此有关。

"目标定位法"可以帮助的人找到快乐。

一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目标。把自己学习期间的各种成绩汇总一下,分门别类,你会看到自己的特长在哪里。由此你也就明了了自己进取的目标。二是如果已经工作就结合职业明确目标。职业不等于目标,有了职业不等于事业的成功。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应在头脑中有个明晰而具体的目标。古今中外,虽然不乏事业取向与当初职业不相吻合而获成功的实例,但更多的还是二者基本一致的成功者。因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确定事业的目标还是以结合职业,与职业保持同一取向较为理想。三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正确目标。目标正确,多一份努力,就多一份收获;目标不正确,多一份努力,就多一份荒谬。所谓正确与否,关键在于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要,在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中确定一个方向,才有望获得成功。

第三,感觉迟钝型的快乐验方。

有的人不快乐属于感觉迟钝型。病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开发等缘故,感觉神经有些麻木迟钝或处于休眠状态,快乐就在身边,却感觉不到。

"快乐日记法"可以帮助这样的人找到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让患者写日记的方法,对快乐缺失症患者进行治疗。发现患者在坚持写了一段日记后,都激活了感觉神经,使情绪状态有所改善,生活多了几分快乐。日记可以有两种写法:一是客观性的。不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提"我"字,尽可能地记录外界的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这样逐渐会看到生活中的阳光,心中也就会洒进快乐的阳光。二是主观性的。专写自己快乐的感受,哪怕一点小小的快乐之感也不让它转瞬即逝。过后自己时常重温一下快乐的感觉。如此,你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身边原来快乐的事越来越多。

第四,忧虑积郁型的快乐验方。

有的人不快乐属于忧虑积郁型。主要病因是忧虑长期积郁在胸,堵塞了快乐感觉的神经通路。

"欲擒故纵法"可以帮助这样的人找到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罗兰德的一项治疗忧虑的措施很独到。他不是让忧虑者不去忧虑,而是让忧虑者来个"欲擒故纵",每天拿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忧虑,即"用忧虑战胜忧虑"。这样尽情地忧虑一段时间,更能驱除忧虑。这有点像越怕失眠就越失眠,索性就不睡,反倒困意袭来的情形。你怕忧虑的困扰吗?那么好,索性就专心致志地忧虑一会儿。请你这样做:一,平时通过想象、放松、转移往意力等方法打断忧虑,告诉自己,会有时间专门去忧虑的。二,每天专门用于忧虑的时间最好30分钟;三,专门忧虑时不要坐自己平时常坐的座位,以免以后一坐这座位就产生忧虑,也不要在晚上睡觉前安排专门忧虑;四,不能"偷工减料",要保证时间,要专心致志。这样做的结果是,人往往不能一门心思地去忧虑,逐渐地忧虑便悄然消失。

第五,消极后悔型的快乐验方。

有的人不快乐属于消极后悔型。主要病因是总是消极地追悔往事,用"如果"两个字来自我折磨:"如果我去年考上大学"、"如果我当年不放弃的话"、"如果我当时激流勇退"、"如果我当初能换一个工作的话"……于是,没有了快乐。

"积极进取法"可以帮助这样的人找到快乐。

一个叫恩格的资深心理治疗专家,退休后写了一本中文译名为《唯一》的书。这是一本专门谈医治心理疾病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三千多种治疗方法和一万多样药物。可是他在一次演讲中却说,心理疗法虽然有数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将"如果"换成"下次"。比如,"下次我有机会再去考"、"下次我决不放弃"……

将"如果"换成"下次",并不是简单的换个词,而是将心态换了。"如果"流露的只是消极的,甚至是懒惰的心态,对未来没有多大益处,类似的事情来了还会用"如果"加以搪塞;而"下次"反应的却是积极的上进的心态,展望的是未来美好的前景,对人大有裨益。其实,幸福和快乐并不遥远,只因我们没有积极的心态。一旦将"如果"换成"下次",改变了你的心态,幸福和快乐就会在你眼前显现。

第六,情境干扰型的快乐验方。

有的人不快乐属于情境干扰型。主要病因是因为陷入某种情境的时候,心境受到情境的干扰,被当时的情境所困,无法展开欢颜。

"想象快乐法"可以帮助这样的人找到快乐。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分别让3组人走同样的10公里路。对第一组,不告诉他们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途也不提醒他们走了多少。对第二组,告诉他们到达的目的地。对第三组,不仅告诉他们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而且不断地提醒他们还剩多少路。实验中中发现,第一组才走了几公里,心情就越来越烦躁不安,走到5公里的时候,许多人开始放弃,不愿再走下去了。第二组比第一组好些,但他们走到一半路程时,感到很累。而第三组的表现与其他两组截然不同,他们一路上谈笑风生,每当有人告诉他们已经走了多少公里,只剩下多少路程时,他们发出了欢快的笑声。

同样的路程,不同的人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显然是人的心理作用。第一组所以烦躁不安,是因为由于他们对于情境无所把握,从而干扰了心境。第三组所以谈笑风生,是因为情境的信息让他们想象到了希望,想象到了快乐。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遭遇坏心情的时候,如果能够积极地去想快乐的事情,九成以上能够带来好心情。这启示我们,当你陷入某种消极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时,请努力让自己想一件快乐的事情,快乐就会结伴而来。如果还没有效果,那就请找一面镜子,看看自己忧郁的脸是多么难看。然后,对着镜子笑笑,也就激发了的快乐想象,你就会发现,好心情已在心底慢慢开始生长。

第七,放大痛快型的快乐验方。

有的人不快乐属于放大痛苦型。主要病因是因为总是习惯盯住痛苦,在心里不断地放大它,于是与快乐无缘了。

"放大美好法"可以帮助这样的人找到快乐。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他的儿子对她很不好。人老了,最怕这一步,养儿防老成了空,一生的愿望也就空了。当初老太太是多么地疼自己的儿子,供他上学,帮他娶媳妇,所有的积蓄都花完了,她也老了。她被儿子安排到一个平房里住,吃的是剩菜剩饭,每月给她10元钱的零花钱。有人怂恿她:"这样不孝的儿子,去告他。"老太太笑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对我不是还好吗?"众人不解。老大太说:"我有屋住,有饭吃,已经不错了。"别人说:"你对儿子付出了这么多,难道就求这些吗?"老太太说:"这还不够吗?我儿子工作辛苦,要养活那么多人,太难为他了。他能够照顾我这老太婆,我觉得他已经不错了。"有人把话传给她的儿子,儿子听了,良心发现,羞愧难当。儿子来接母亲回家,并向老母亲道歉。老母亲说:"儿啊,你没什么大错啊,要是你待我不好,我会活得这样开心吗?"

老太太之所以没有感觉儿子在虐待她,是因为她把儿子的缺点缩小了,而把儿子的好处无限放大了。所以,她能够快乐。

在生活中,学会放大美好,就会让自己的心境也美好起来。契诃夫说:"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哭泣,更要找出一万个理由微笑"。学会放大美好,你的每一天都会有一份好心情。

第八,面肌凝滞型的快乐验方。

有的人不快乐属于面肌凝滞型。主要病因是因为脸上的肌肉经常的不运动,有些凝滞。微笑不能挂在脸上,快乐就走不到心中。

"嘴角上翘法"可以帮助这样的人找到快乐。

请跟我做:先少许调整一下自己,使情绪平静一些。好,请你嘴角上翘,尽力上翘。好。请尽力保持较长时间,一秒,五秒,三十秒,好!不管你刚才索然无味也好,百无聊赖也罢,现在,保你乐起来了。你不妨当真再试,肯定效果更佳。

你问这是为什么?主要是个"笑"与"喜"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说,笑是情绪的机体变化,喜是情绪的内心体验。二者孰先孰后,孰因孰果?用俗话说,是先喜后笑,还是相反?推而广之是先有情绪的内心体验后有情绪的机体变化,还是相反?我们曾经说过,一般认为是先有情绪的内心体验后有情绪的机体变化,也就是先喜后笑,先愁后哭,先怕后跑。这自然不无道理。但不能把事情看绝对了。一种关于情绪的学说认为:情绪的心理状态不是情绪生理变化的原因,相反,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的心理状态的原因。后来的研究表明,情绪的内容确与内脏、横纹肌的变化有关系,是从内脏、横纹肌反馈回大脑的信息。具体说到笑与喜的关系,一般说是先喜后笑,可有时候也会先笑后喜。就是说,外表颜面肌肉的变化,可以改变内心的情绪状态。同时还有个心理效应问题。当你一旦有意地调整颜面肌肉时,也就无意间调整了内心的情绪状态,从而逐渐地清除着消极情绪,于是心中的天空便由"阴"转"晴",也就找到了快乐。

有空的时候,就翘动一下自己的嘴角吧,快乐会从脸上来到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