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孙子兵法现代释用
10781700000031

第31章 树立企业精神松下电器成功有道

不打无把握之仗,是一切成大事者共同信守的原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你有一双明亮之眼,察清周围局势变化,拿出最有效的方法。聪明人与糊涂人之别往往就在于有一双明亮之眼,从不被灰尘遮挡住。此为《孙子兵法》“军形篇”之精髓。

【本篇导引。

本篇主要讲述了“先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原则及用兵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先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应当“能自保而全胜”,即“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要“能为胜败之政”,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用兵的基本原则有五条:“度”、“量”、“数”、“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本篇的主题词:先为不可胜,自保而全胜,修道而保法。

【智慧之源。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经典诠释。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可强求。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令敌人猝不及防)。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而又能夺取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见识,这算不得为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激战而取胜,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的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霆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基础上,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幅大小——“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败。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就好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所向披靡,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现代释用。

在企业和商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强化内部管理,从各方面修明自身,建立完善的可以制胜的内部机制,也就是建立不被战胜之道。任何一个经营实体,都由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构成了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而经营者经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种管理职能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这就是“修道保法”,它是经营成败的关键。所以,《孙子兵法》说,“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者权力越来越大。如果领导者“有道”而贤能,将有利于生产经营,促进生产发展;如果领导者“无道”,将严重影响正常的运作,阻碍生产发展。

对私营业主来说,如果经济上富裕,精神上贫穷,各种不良习气,必会滋长,黄、赌、毒、迷信等势力必将抬头,并会愈演愈烈。所以“修道保法”至关重要。

一位领导者,如果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修道”。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领导者的权力越来越大。如果领导者“有道”,必将利国、利厂、利职工;否则,必将害国、害厂、害职工。所以,领导者是否“修道而保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一旦被确立,必将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在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大阪城区森口,有一家当今世界最大的电器公司。那就是“松下电器”,年销售额达300亿美元,同我国1987年出口总额差不多。

松下电器公司能发展成为一家举世瞩目的跨国公司,是与其成功的经营决策有着直接关系的,而培才与勤俭则是其成功之母。

该公司有两件事乍听起来令人有点费解,可仔细思量一下,就可以体会到这正好说明该公司的两条成功秘诀。

第一件事讲的是松下电器公司老板松下幸之助教训下属的故事。

一次,他在公司的会议上,问一位中层干部:“在你拜会客户时,如果对方问你,松下电器公司到底是制造什么产品的公司,你是怎么回答的?”

面对松下社长的问话,这位业务部的人事课长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时我会回答对方,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电器用品的。”

这听起来是理所当然的答案,不管是谁也会这样回答的,因为该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都是电器产品。岂料却遭到了松下社长的训斥。

“像这样的回答是不行的,你们这些人的脑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啊?”

那答案到底错在哪里呢?明明公司做的就是电器生意嘛!老板的责难着实使大家摸不着头脑。

“你们这些人不都是在人事部门工作的吗?难道你们不懂得培养人才正是你们这些身为人事主管的人的职责吗?如果有人问你们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什么东西时,你们要是不回答松下电器公司是培育人才的公司,并且兼做电器制品的话,就表明你们对人才的培育一点都不关心。”

“经营的基础是人,关于这一点,我不是已告诉过你们多次了吗?在企业经营上,制造技术、买卖方法、资金周转等固然重要,但人却是这些东西的主宰。尽管有钱,有产品,要是没有一个会利用这些东西的人,那么这些东西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的。所以,不管怎么说,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们不能很好地培养人才,松下电器公司还能有什么发展?亏你们是各人事部门的课长或主任。”

拍着桌子的社长激动地说个不停,他的训责使在场的松下职员受到很大的震动。是的,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气产品,因为在制造电气产品之前,要先培养人才;因为经营的组织或方法当然很重要,但是推动的仍然在于人,不管组织如何完善,技术怎么先进,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企业是不会有成就的。

松下先生还很强调在实践中培训人才,他认为企业培训的不是“学者”,而是“临床家”。光有学识不能经营事业,必须兼有“临床经验”才行。所以,他对本公司的员工都要进行培训,任何新到公司工作的人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松下电器公司对培养人才的重视,使其每年支出的人员培训费和科研开发费,约占其营业额的8%左右。人们说,在国际市场的电器竞争中,松下赢就赢在其对人才的培育上。这说法正如我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论述的“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的道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这是经过历史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一条定律。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高明的领导者,总是首先在塑造企业精神上下功夫,真正体验“先为不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