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一)
10780100000018

第18章 引子 岁月沧桑天安门!天运人事尽其中(18)

紫禁城四周各开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午门与神武门南北对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东华门、西华门则左右对称,但不在东西城的中腰,而在两侧城墙的南头,即在文华殿、武英殿相平行的东西线上。这南北东西四个门都各有功用,除午门开五个门洞外,其余三门都开三个门洞。

午门是紫禁城宫殿的正南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称午门。午门高大雄伟,威严壮观,城台平面形如凹字,犹如古代宫门双阙遗意。午门共开五个门洞,而近面却只见三个,原来左右还各开了一个掖门,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因此有“五门”之称,取“午”与“五”谐音。午门建筑总面积为1773.3平方米,仅次于太和殿,是宫城四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楼。午门中楼左右两侧有钟鼓亭,皇帝御大朝鸣钟鼓,皇帝出午门祀坛庙则鸣钟,皇帝出午门祭太庙则用鼓。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一月初一第一次在午门举行颁历,以后沿袭成例。清朝乾隆年间,因避弘历讳,将“颁历”改称“颁朔”,于每年十月朔颁行次年的《时宪历》。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就在这里廷杖,严重的当场打死。由此衍生出“推出午门斩首”的戏剧说法。午门不常开,前至天安门的广场,明清两代是皇家禁地,文武官员也不准在此随意行走。广场左右各设一阙门,左通太庙,右进社稷坛。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在这里陈设卤簿仪仗。国家凡有征讨凯旋时,皇帝在午门城楼上接受献俘典礼。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

神武门是紫禁城正北门,明代称玄武门,因避康熙帝玄烨讳,改为神武门。按照古代“前朝后市”的宫阙制度,明代内市就设在玄武门外,每月初四开市,市上出售奇珍异宝,热闹非凡。清也有内市,慈禧太后住西苑中南海时,曾命在北海团城设立市肆,陈列出售各色百货。神武门亦设钟楼,并派人鸣钟敲鼓,钦天监每日派博士一员在这里值班,指示督察更点要准确无误。但是,皇帝居宫中时,则不鸣钟而只打更,怕影响皇帝睡眠。清代选来的秀女得依次下车入神武门至顺贞门恭候,有关的值班官员要在选秀女的当天,在神武门住宿并照料秀女们。当年的神武门是生活在皇宫的人们日常进出的一个大门,一般情况下,太监出宫办事走神武门,宫女会见家属也在神武门。所以,在神武门发生过不少历史事件和故事。例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玄烨曾御神武门观看西洋进贡的狮子;嘉庆四年(1799年)宣布和?罪状之一,就是和?曾乘车直入神武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就是出神武门,西逃西安的;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也是从神武门被驱逐出宫的;嘉庆年曾有平民陈德闯入神武门,企图刺杀嘉庆未遂,等等。

东、西华门设在靠近午门两侧城墙,是方便大臣官员出入宫庭上朝办事,以补午门进出不便。东华门有“鬼门”之说,因办丧事多走这门。明清先皇帝的殡宫停放景山寿皇殿时,从东华门走,其卤簿以及百官排班也在东华门。史料记载,清顺治、嘉庆皇帝的灵柩是分别先后出东华门进景山的,雍正帝的灵柩出东华门进雍和宫,道光帝死后灵枢移往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时,也是出的东华门;还有记载说皇后的神牍也由东华门捧迎入奉先殿。其实,这只是皇家的习惯,除办丧事外,也还作其他广泛用途,皇帝外出巡幸走东华门,皇帝的画像、玉牒也从东华门请入,礼户兵工四部和钦天监等部院官员也经常从东华门出入办事。

西华门去圆明园、西苑、颐和园便捷,习惯上是主要办理寿诞庆祝出入的大门。清代皇帝万寿节、皇太后寿诞都在西华门陈设卤簿仪仗、搭彩棚。1751年11月25日,乾隆帝母亲六十寿诞,庆贺礼节隆重,排场之巨,前所未有。自皇宫的西华门至西直门外的高梁桥,十余里每数十步之间即搭一戏台,北调南腔,舞衫歌扇好不热闹,前部未歇后部又迎,如置身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舞一般。其中景点均为各省进贡,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千奇百怪,集全国手工艺之精华。1790年8月13日,乾隆八十大寿。为了庆祝寿辰,从西华门至南海淀石路一带的店铺、牌坊、寺门、楼房一律加以修葺整理,以肃观瞻。是日,乾隆自圆明园乘节日礼辇进宫,大驾卤簿早在西华门内作为准备。大臣们恭集乾隆圣制诗句为“万寿衢歌三百章”,一路上分班合奏,盛况空前。西华门不仅是皇后喜庆出入的重要大门,也是皇帝、后妃、皇子、公主赴西苑太液池散心漫步的必经之门。晚清慈禧太后万寿节自颐和园还宫,也像她的祖宗一样,从西华门入宫。清代还规定在西华门楼上存放皇帝大阅兵典礼时所需的各种将士盔甲。

太中保人和,乾交坤天地

从午门入紫禁城内,就是中轴线上一门三殿的外朝。一门曰太和门,三殿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最初一门三殿分别称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依次更名为皇极门、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顺治三年(1645年)命名为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紫禁城皇宫外朝一门三殿的定名,都采用古奥文字,多用典故,很有讲究,实际体现的是汉族即中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太和、中和、保和为例。《易?乾?彖》曰:“保合太和乃利贞”。保合太和,意思是保持宇宙间和谐、协调的关系,万事万物各得其利,引申为天子人君与人臣要保持礼仪和谐的关系,一家天下才能稳固,人臣才能永保富贵。从《易经》里摘出太和、保合命名两个代表皇权的最大宫殿,目的是希望保持长治久安。“中和”则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即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通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首焉!”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则是通达的道理。保住中和,天地人各安其位,万物就能及时生长、兴旺昌盛。当然,这纯粹是中庸之道,在三大殿之间这个较小的宫殿,取中和之名,真是用心良苦,比明代之名寓意更为深远、明确。

在三大殿这个巨大的区域内,午门而太和门,而太和殿院落,除了巍峨的殿门和蜿蜒的金水河外,在宽大的广场上只有青砖墁地,无遮无掩,甚至没有一棵树。有人说这是为了防卫的需要,在皇帝接受朝贺时,可确保安全。然而,通常的说法是,中轴线上的前朝,为了更加肃穆庄严,从不植树。而今,为了保持宫廷原状,尊从古人的习俗,也没植树。但在中轴线建筑的两侧,就不受此约束了,已遍植各种树木,点缀庭园,美化宫殿。

一过保和殿,便进入庭院趋小的内廷三宫了,依次是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明代已有此名,清代未更换,一直沿用至今。封建皇帝把自己的居室定名为“乾清”,就是说在他的统治下,天下可得到清平和安宁,江山永固。坤宁宫则是皇后的寝宫。“乾”与“坤”代表天与地,《易?序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老子?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无一以清将恐裂,地无一以宁将恐发。”乾清、坤宁象征着天地、阳阴、父母等。康熙帝在《乾清宫读书记》写道:“夫乾为健,天得一以清,所贵执中而建极也。”康熙所说的道理也是从《易经》和《老子》那里来的,即永远运行不息,天得道才能清宁,所以,他特别勤于政事。交泰殿的“交泰”一名,也是从《易》中的“泰”一卦而来,“泰,小往大来吉享,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这里天和地、上和下、君和臣、夫和妇,两者之间的交感,可使万物得到生长,可使志向一致而国家得到治理,帝后和睦,社稷得幸,故而天地相交为泰。

无论从京师都城天安门“受命于天,安治天下”,南祭天,北祀地,东祭日,西祀月,中奉太庙、社稷,还是紫禁皇宫中庸外朝内廷、天地乾坤,都明显地显示出天地人和,以中为大体的传统价值观。

三、五、六、九之数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从数字中追求和探索美,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也在数字中追求和探索美。但前者是从形象上着眼,后者则是把形象作为手段而走向抽象。毕达哥拉斯把“10”看做是最完美的数字,而中国古人则把“三”“五”“六”“九”赋予了人、万物、地、天的神秘色彩,并在围绕皇权的建筑上充分地显示它们象征的意义。

“三”,《说文》讲:“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三”被喻为天地人相连一体的通道,实际上也体现着天地人和相通,是个很吉祥的字。《老子?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周语》云:“人三为众”,把“三”喻为“众”多,是哺生万物的基础,这与数学上3点成面很相似。这就是紫禁城外三殿、内三宫;东、西、北城门都开三个门洞的双层含义。

“五”,即《尚书》中讲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以此来说明各种事物的构成。战国时齐国人邹衍又用五行相胜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说,赋予了政治色彩。一至九的个位数中五居其中,九为最大,所以,《周易》乾卦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古代封建统治者认为“龙正九五”便是人君帝王。这就是社稷坛五色土代表万物,午门、天安门开五个门洞,内外金水河上五座桥的用意。

“六”通“陆”,象征地。《易经》中卦的阴爻(――)称六。天乾属阳向南,地六属阴向北。这就是地坛都是与六有关的缘故;也是后宫六院为皇帝妃嫔等居住之地,三宫六院还表示皇帝妻室很多,希望多子多福,江山永固的意思。

“九”,即个位数中最大的数,被古人喻为天,《易乾文言》云:“乾天用九,天下治也。”从夏、商、周开始,便以九州为天下,铸有“九”鼎来代表天子王权。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攻入中原,饮马黄河,率兵经过东周王宫城,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有欲取代周王王天下之意。“九”的崇高象征,一直到清代相沿不改,并且愈为常用,在皇宫及附属建筑设计上,无不考究“九”及其倍数象征“天人合一”的妙用。天坛主体建筑圜丘中央砌一圆形石板,称为“太极石”。此石四周砌九块扇形石板,构成第一重,第二重砌十八块,第三重砌二十七块,直到第九重八十一块,于是,组成以下的递进数系列:1×9,2×9,3×9,4×9,5×9,6×9,7×9,8×9,9×9.除一块处于坛中央的“太极石”外,共“四十五个九块”石板组,并且白玉石栏杆、阶梯皆以九数,目的是在不断重复强调“九”数的意义。中国古代还有“九重天”之说,因此,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象征圜宇之“九重”。实质上是歌颂封建皇权,象征人间帝王至尊以及对民众的统治。这一点,也可从圜丘第一层共九重的“四十五个九块”看出,四十五者,九乘五也,内含“九五之义”。据《周易?乾卦》,九五为最美妙、最吉利的帝王之卦位,中正之位,至尊之位,中国古代皇帝也就被喻为“九五至尊”。午门、天安门都是九开间、五个门洞,内外金水河均五座桥。紫禁城四个朱红色大门都设黄色门钉,其中南、北、西三门设九路门钉,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中国古代把八十一这个数视为极数,《西游记》唐僧历经千辛万苦去西天取佛经,不就是喻为遭八十一难吗!惟有东华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阴数门钉,故有“鬼门”之说。再从紫禁城内廷外朝的结构来看,不也是三宫六院,一家九天下,统辖三殿群臣、全国庶民、蛮夷外藩吗?

紫禁城的风水之貌

从地理角度看,北京被选作都城并非偶然。这个地区西、北、东三面处在群山环绕中,作为华北平原的尽头,向南展开,延绵的燕山褶皱带做了北京的苍翠屏障,是个理想的“帝王居地”。从辽将此作为都城,历经金、元、明、清到今天,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作为封建王朝的都城,金、元、明、清各代都对北京进行过兴建和扩建,今天的城墙、故宫基本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原貌。作为天子皇帝常居之紫禁城,明、清统治者既把它建成威严、神圣的禁地,也从风水、山海、园林着眼,把它建成真龙戏水的人间天堂。南有内外金水河分别从太和门、天安门前流过;北有景山屏障御苑;西有西苑、太液池园林供皇帝、后妃、皇子等散心、游乐;中则为太和殿穿云驾雾的巨龙天子。

内金水河由西蜿蜓而东,整个河道由玉石栏杆围护,中轴线有并列的五座金水桥。河流弯曲,形如玉带,又名玉带河。河道对午门与太和门起隔断作用,而内金水桥又成为纽带,把它们连结起来。太和门是太和殿的大门,如果离午门太近,那就会被这座高大的建筑群所压制,而有损它的独立性。太和门虽比午门低,但通过金水河与桥的衬托、渲染,反而增添了太和门的气魄,也给皇宫凭添了风姿。天安门城门紧临外金水河,河上有五座玉带形曲折多姿的石拱桥,每桥正对一个门洞。桥连至大清门长长的御道,使T形凸字广场连结起来,加上两座华表、高高的城楼、两对石狮的衬托,使天安门显得更雄伟、威严,突出“皇权至上”这一主题。

正对紫禁城神武门的景山,“山上树木葱郁,鹤鹿成群,呦呦之鸣与在阴之和互相响答”。景山是明、清一座有山林气息的人工宫廷御苑。景山的主要建筑有寿皇殿、毓秀馆、育芳亭、永禧殿、永寿殿、观花殿、集芳亭等。景山的主峰亭正好在南北中心点上,矗立在紫禁城后面,形成一座绿色的屏风的“后靠”,而使整个皇宫处于背风向阳的前方;同时,也屏障住皇城背后喧嚣的闹市,使这一带形成异常清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