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性格书
10779400000004

第4章 影响性格的三大因素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我们常用“食一种米,养百种人”这句话来形容性格的这一特点。人的性格为何如此不同呢?究其原因,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后天的环境、心态、个人气质等,都是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1.心态是造就性格的基石

心态是造就性格的心理基础,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性格。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不同的性格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内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处事谨慎,深思熟虑,反应缓慢,适应环境比较困难,顾虑多,交往少。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忠于满清帝国,曾任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溥仪的退位,大清的崩溃,使他万分伤感,而他内向的性格又使他找不到可以解释的理由,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当时正值社会的变革时期,又处在新旧文化的交替点上,其个人的气质又极为特殊,所遭遇的事又极其复杂,而他事事又用自己内向、孤僻、偏激的性格来做出判断,造成了他不可避免的结局。

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出关心,开朗、活泼、情感外露,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善于交际。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就是一个外向型的代表。他心性旷达,虽屡遭挫折,但饮酒赋诗,不改乐观情怀,以大江出峡之势,写壮阔之景,抒雄豪之情,是典型的外向性格。即使在政治上屡遭贬谪,父母、妻子相继亡故,与弟弟苏辙又天各一方的时候,精神上的痛苦、思亲之情虽日甚一日,仍不改以旷达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磨难,以此宽慰自解,他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对人们美好的祝愿。至于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种恢弘之气就更不待言了。

2.不同气质成就不同性格

不同的气质会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处世方式和情绪表现。在来往的人群中,于一张张各具特色的面孔背后,隐藏着各具特色的性格,而这些性格的背后,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气质的不同。

现实生活中,性格刚烈者,激情所至,如钱塘江春潮,汹涌澎湃;性格平静者,如昆明湖水,波澜不兴。前者有如张飞,后者有如诸葛亮。有些人的性情如高山流水,奔流回转,活泼自如;有些人的性情则如地下湖泊,潜流奔涌,外表却了无痕迹。前者如王熙凤,后者如林黛玉。在心理学上,这就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心理学把气质分为4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我国的几位文学泰斗李白、郭沫若、茅盾、杜甫就分别与上述4种气质相对应。

人的气质类型特征可以作如下描述: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

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向性。

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主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向性。

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精神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具有内向性。

不同气质的人遇事会有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气质也影响着人的性格。一方面,气质使性格蒙上一层个性的色彩。同样是勤劳这一性格,胆汁质的人表现在劳动中就是情绪饱满、精力充沛,而黏液质的人则可能表现为踏实肯干,操作精细;同样是以诚待人的性格,多血质的人可能表现为热烈,黏液质的人则可能表现为细微的关怀;同样是谦虚的品质,黏液质的人带有自制的色彩,抑郁质的人则带有胆怯的色彩。

气质在性格的作用下是可以改造的。具有坚强性格的人,可以抑制他气质中的某些消极方面,发展积极的方面。清代爱国官员林则徐有胆有识,人们都很敬佩他,但他有容易发脾气的毛病,常因未做深入调查研究就发脾气伤人,而导致了别人的误解和同他人的隔阂,他发现了自己这个毛病后下决心改掉它,便在书房内高悬“制怒”二字,逐步克服了这个毛病。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表现为,要形成某种性格,不同气质的人所要努力的程度不同,形成的速度也不同。比如小张和小李同样希望养成自强的品质,小张由于平时安静、迟缓,缺乏主动性,很少焦急不安,属黏液质气质,几乎就无需花太大的努力。而小李由于活泼好动,非常愿意给大家多做点事,但常常毛手毛脚,粗心大意,属于多血质气质,就要通过艰苦的努力,而且尽管能取得一定的成功,还会时常“旧病复发”。

气质决定性格的生理特性,性格则决定着气质的社会特性。气质是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比如,胆汁质的人性子急,可以表现出勇敢,也可以表现为冒失;多血质的人灵活,可以表现出活泼机智,也可以表现出动摇、冷热病的特征;黏液质的人迟缓,可以表现为镇定、刚毅,也可表现为顽固、呆板;抑郁质的人多虑,可以表现为爱好思索,也可表现为无端猜疑。所以,同样的气质,可以成为积极的性格,也可以成为消极的性格。

3.环境是影响性格成长的瓶颈

人的许多行为模式与性格,在幼儿时就已经有差异了。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除了先天性的父母遗传因素,就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了。

社会风气、社会生活、所见所闻、他人的榜样作用等,对一个人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淳朴,能吃苦,但不够活跃;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活泼、灵敏,却缺乏吃苦精神;在战争、动荡的环境中成长的人较坚强、独立;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的人较娇嫩、依赖心强。原因何在呢?

人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希望得到环境的认同是一种普遍心理。因此,人们并不总是完全凭个人的认识和爱好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而是有意无意地按环境的要求塑造自己的性格。

猛虎虽然威猛,但将之放到公园的铁笼之中,时间一长,却变得温驯如猫,摇尾乞食。何以至此?就是因为变化的环境,渐渐地制约和磨灭了“虎威”。当然,人不同于动物,不会完全听凭环境的摆布,但是,环境毕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个性发展一定要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反映出他所处的环境的特点。

(1)地理环境不同则性格不同

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以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而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这个区域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一个区域里的光照、气候、地形、位置、资源等因素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从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这些因素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性格形成。

我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性格差异很大。北方人的性格多表现为豪放、粗犷、热情幽默、爱开玩笑,习惯于简单朴素的生活,他们是自然之子,相对来说浙江、上海、广州一带的人就趋于保守。

在东南一带,长江以南的人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喜欢诗歌,感情细腻,精于算计。

在广州一带的人们充满了活力,事业心强,能努力进取,性格好斗、好冒险、浪漫、脾气急躁。

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北方,有辽阔的草原和平原,丘陵较少,地势比较平缓,放眼四周几里以至几十里均能一览无遗。他们常常是骑着骏马纵情驰骋,唯有豁达爽朗的个性才能与这样的生活相协调。另一方面,北方多干旱,降水量少,物产不如南方丰富,生活受到许多限制,他们惯于过艰苦的生活,性格质朴、敦厚。相反,在南方,地形地貌受山水的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平原地区沟河纵横,山区峰回路转,远眺不能。南方人多在巴掌般大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久而久之,自然养成精打细算、谨慎小心的习惯。

江浙一带与大江相伴,和海洋为邻,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经济发达,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地理环境的优越,促使了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富足,因而那里的人们习惯安逸,勤于修养,文化十分发达。这一带有许多大小湖泊河川,水网密布,交通方便,人烟密布,城镇发达,工商业繁荣,所以这里多出精明的商人,养成了他们心思细腻的性格特点。

(2)家庭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影响

我国现代教育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怀。幼儿在家庭中得到温暖和爱抚,对幼儿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的事物,模仿父母的言行,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性格。”

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方面不可取代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人一生下来,首先是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的教化。由于父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不同的文化修养,给予孩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及由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同的家风、家规、家庭关系对人的性格、气质、情绪等方面的影响也极大。

家庭环境可以从多个方面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比如家庭的居住条件、父母关系、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度、教育方式、家庭结构类型,等等。这些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在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有的直接影响性格的形成,有的是间接地影响性格的变化。

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次次地搬家,孟子能够长大成才,与其周围良好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家庭结构和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会终其一生。

家庭按人口和序列的组成不同,形成单亲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几种。家庭结构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单亲家庭指家庭中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一方死亡,一种是离婚。父母一方死亡而产生的单亲家庭相对离婚而产生的单亲家庭,对孩子产生的创伤要轻得多。人们对死亡者总是宽容的,会时常提起死者的好处,所以,孩子虽然失去了一位亲人,心理还是平衡的。

但是离婚却会给儿童带来很大创伤,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父母离婚前,是处于一个冲突阶段,因感情的破裂而互相指责,甚至摔砸东西,这会使孩子产生很强的紧张和焦虑感,在他人面前感到羞愧,心事重重、孤僻、伤感。

父母离婚后,由父母亲的一方带着孩子生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减少了,家庭内部的关系单调了,但是,孩子却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其他人际关系。比如,父母离婚后,离开的一方有时会偷偷地回来看望孩子,这可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而产生争端。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不能再生活在一起,不能再爱他了。父母为了争取到孩子的爱,可能会对孩子说对方如何不好,这在孩子心目中,会对父母的形象产生疑惑。如果父母离婚之后,双方都不愿意要孩子,使孩子陷入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从而产生一种被人抛弃的创伤心理,这在孩子性格的形成中,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孩子在家庭中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性格上往往出现不同侧面、不同程度的缺陷。比如平等观念强烈,但欠缺同情心;忍受力强,但意志薄弱;思维独立性强,但发展方向不正确,欠深刻。

主干家庭是家庭中有三代人,由祖父母、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形式俗称为“大家庭”,是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形式。这种由祖孙三代人组成的主干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家庭中要和三代人打交道,扮演多种角色。他们不仅是父母的子女,而且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孙子或孙女,同时又是兄弟姐妹。在这种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会得到更多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