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0779300000060

第60章 汉献帝真是无能之君吗

读过《三国志》或是《三国演义》的人都清楚,东汉末年战乱纷争,当时东汉的皇帝正是汉献帝刘协。说起汉献帝刘协,人们普遍的印象是,他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为什么人们会对汉献帝有这么大的误解呢?主要就是因为他的一生几乎始终过着傀儡的生活,董卓进京废旧帝而立刘协为新帝,目的就是掌控小皇帝刘协,也是为了不给天下人留下谋权的话柄,说自己是谋反之臣。但实质上董卓在朝廷中是一手遮天,刘协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权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傀儡皇帝。后来王允用计杀掉董卓,刘协经过短暂的“自由”,但最终也无法逃脱傀儡的命运,被曹操扼制,成了曹操的玩偶,曹操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局面。最后也只能在无助的情况下死去。可以说刘协的一生是悲惨的、值得怜悯的。但他真如人们印象中的那样软弱无能吗?其实不尽然。

历史追踪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伯和,汉族,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即高祖刘邦出生地),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汉灵帝第三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90年~公元220年在位。其父汉灵帝,其生母王美人备受汉灵帝的宠爱。公元189年,董卓将少帝刘辩废杀,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公元192年,王允与董卓养子吕布袭杀董卓。在董卓等人挟持汉献帝作乱时,他采取以虎驱狼的办法,利用曹操保驾却被曹操控制。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传位于曹丕。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14年之后,即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汉献帝死去,终年54岁。魏明帝曹叡以汉天子礼仪将其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解读真相

然而,我们为什么说汉献帝并非一个无能之君呢?

1.刘协在儿时就表现出了他非常聪明且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素质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可能知道,在董卓进京时,京城一片混乱。当时无人能看清楚是一个什么形势,于是当时的小皇帝刘辩与刘协带着一些大臣出逃,走到城外无人之处,董卓带着数百骑兵尾随而至,当时的刘辩已经吓得找不着北了,两腿发软,口不能言。大臣纷纷无计可施,一个个只能当缩头乌龟,当董卓临近,刘协挺身站出,问董卓,你是来护驾的还是来追杀的?一句话把董卓问得无言以对,支支吾吾地回答,当然是来护驾的,随即又问:来护驾为何不下马?于是董卓就下马把刘辩、刘协及一群大臣护送回京。回京后不久,董卓便把刘辩废掉而立刘协为皇帝,用简单的几句问话就能把董卓这个老滑头难住,可见刘协确实非常聪明,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也是因为这点,董卓非常喜欢刘协,认为他具有一个当好皇帝的潜质。由此可见,刘协在儿时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

2.衣袋诏

董卓死后,汉献帝刘协被曹操“接到”了许昌,又开始了他的傀儡生活,曹操也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因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外加曹操本身的军事才华,几乎具备了统一北方的态势。其间曹操也对汉献帝刘协“礼遇有加”,汉献帝的日子过得也算可以,但是刘协的志向不在于此,随着年龄的增加与学识的丰富,他并不甘于过傀儡的生活。于是有了著名的“衣袋诏”的故事!

“衣袋诏”的内容大概如下:“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至重。近者权臣操贼,出自阁门,滥叨辅佐之阶,实有欺罔之罪。连结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皆非朕意。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元老、朕之至亲,可念高皇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除暴于未萌,祖宗幸甚!怆惶破指,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令有负!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曹操把持了朝政,一些乱杀无辜的举动都不是我的意思,是他假传圣旨。况且他的出身真的不怎么样,望接到我这份旨意的忠良之士,念在汉高祖刘邦的情谊上帮我把曹操杀了,我这是咬破了手指给你们写的信,一定要保密,否则我们都得完蛋。

从这份“衣袋诏”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汉献帝刘协想把曹操杀掉,想要夺回朝廷的主宰权,但是可惜身边无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高祖的感情都给用上了,同时也非常害怕,如果被发现,那么他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刘协依然写下了“衣袋诏”。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见,汉献帝刘协是想有所作为的、是不甘心的,只是情况真的是太不乐观!所以说不能单单只讲汉献帝是无能的,他在主观上是积极向上的,是客观条件阻碍了主观意识的发展而已。

最后“衣袋诏”还是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人满门抄斩(马腾离京、刘备出走),至此曹操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5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

就这样,一个19岁的少年,亲眼目睹了挚爱丧生、至亲的覆灭。这种心灵上的打击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汉献帝很伤心、很自责、也很无奈!

通过我们所熟知的几件事来看,汉献帝刘协本身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也想把朝廷的局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是当时并不具备他所需要的条件,他并没有实权,甚至他的生死都在别人的掌控中。但是恰恰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他仍思改变,所以说他是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他与那些有着实权而不思进取的皇帝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应该给予汉献帝多一份理解,少一丝的埋怨与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