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抚触按摩健康法
10778700000005

第5章 语言与阅读的能力

1.宝宝什么时候用肢体语言交往

宝宝的人际交往首先体现在宝宝与妈妈的交往中,宝宝6个月的时候就会张开双臂、身体扑向亲人,寻求亲人的搂抱,开始用肢体语言交往。7~8个月时,宝宝会以拍手和笑脸表示高兴,点头表示谢谢,摇头表示拒绝。9~10个月时,宝宝会用小手指向自己想要的物品,或者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其他想法。11~12个月的宝宝除了体态语言外,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简单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正如其他方面的发育一样,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状况不尽相同,个体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宝宝学会说话前,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来顺利传递信息,只能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和意愿。年轻的父母在与宝宝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一些孩子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

2.语言发育与智力潜能相辅相成

1岁内的宝宝尽管不能很流利的说话,但是已经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宝宝通常在3个月的时候已经能够笑出声音来,到了5~6个月时已经能够发单音,7~8个月已经发复合的音节。1岁内的宝宝对汉语拼音当中的四声的辨认非常的清楚,对于汉语拼音当中的元音的发音已经很成熟了。3岁以内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不要错过这一黄金时段!

孩子的话就犹如为大人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心中那纯真而斑斓的世界。也许由于妈妈对孩子讲话不断地给予肯定的支持,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非常快,也非常爱讲话。每天换尿不湿、吃饭的时候、洗澡的时候,只要宝宝想说,妈妈都应认真地倾听,认真地回复。而从不间断地重复使用言语中,孩子也在品味自我成长的喜悦。

为了发展婴儿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大人应多跟婴儿接触,经常与孩子“说话、提问”,引逗他们发声和发笑。家长经常跟他们讲话,或给他们唱唱歌,一方面进行感情的交流,一方面可使他们听到各种日常用语。还可教孩子辨别各种声音,这样多与婴儿交往,不仅使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能使他获得一种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不但孩子身心感到舒适、愉快和满足,而且婴儿的智力潜能也得到发展。

3.前语言期的准备

语言的功能是与人交流,那么首先在家里,一些聪明的家长深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对孩子的重要性,从基础发音开始,反复训练孩子,逐渐到词、句。

孩子1岁以前,妈妈就喜欢和他说话,喜欢说出孩子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当孩子在桌子附近玩耍时,妈妈就亲切地叫着孩子的名字:“川川,看看这是桌子,桌子是蓝色的。”小川川听见妈妈的话,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妈妈说的这个方方正正的大东西,小脑瓜里印下了“桌子”这个词。虽然川川不一定马上重复妈妈说的话,但渐渐地理解了。有时,妈妈会用语言让孩子去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川川,给我拿一个球”,川川会乐颠颠地去把球递给妈妈。这种在前语言期,和宝宝充分交流的方式,既让宝宝提前做好了开口说话的准备,又让宝宝感受到了妈妈的关爱。

4.不再仅仅是模仿大人的语言

当乐乐刚刚牙牙学语时,由于发声和使用词语还都不熟练,往往用眼睛望着你,小手拉着你,想把你往某个地方领。这时爸爸就会问:“你想要什么?告诉我,你想要什么?”然后爸爸指着乐乐想要的东西,告诉他:“苹果。”乐乐模仿着:“苹果。”孩子在学习语言时经常会有创造性的用法,让大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为童语中诗般的韵味而折服。

乐乐现在3岁多了,开始动脑筋了,一下子感觉长大了很多。语言发育的时间表也到了一定的时间段,不是一味地模仿大人了,而是开始思考着说。周末到附近公园玩时,爸爸为乐乐捡起一片大大的杨树叶,乐乐拿在手中举过头顶说“下雨了,打伞”,又从地上拾起一片小些的树叶拿在手中,乐乐小心翼翼的,说:“这是小碗。”

动脑筋的乐乐也会为自己找借口了。在路上正走着走着,他如果不想走,便会找出各种理由让抱着,“这路不好走”,“有水”等。有时,乐乐想要玩一个玩具,她不是像以往那样,而是婉转地问爸爸:“小飞机高高的,好喜欢!”爸爸骑车时,遇到不太平坦的路,乐乐总会递上一句,“爸爸慢一点,这个地方不好走”。

5.家有不会说话的孩子

张阿姨的宝宝现快2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教他他也不说,妈妈到处打听是否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样处理呢?

在生活中,快2岁的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的情况常常见到。孩子语言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表,这与他生理发育程度及语言环境如何有关,快2岁的孩子会说些简单词汇就算正常了,不用过分担心。

孩子学习语言应当从听入手,通过听,他接收到大量的语音信息,然后才能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将这些语音与其实际意义联系起来,变成语言。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自然会爆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平时注意营造一个丰富有趣的语言环境,多和年龄相近的宝宝一起玩耍,这样通过模仿会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比较多的语言学习机会。

但有一点必须牢记,宝宝语言发育的快慢与成熟程度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在语言训练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与恒心,相信孩子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语言能力。要注意避免急躁情绪,也不能迁就、放任孩子,以免影响孩子智力与社交能力的发展。

6.“口语语言”与“书面语言”

有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与外人交流起来十分自如。但当上学后却发现孩子阅读有困难,不喜欢看书,读起书来结结巴巴,而且常常念错行。这可能与孩子婴幼儿时期“书面语言”锻炼机会较少有关。孩子小时候都喜欢看漫画和看电视,他们所接触的语言是“口语语言”。如果孩子从小只接受口语语言而不接触书面语言,到上学时阅读恐怕会有困难。

练习书面语言,靠的是大人经常念书给孩子听。父母保持念书给孩子听的习惯,孩子接受书面语言的能力会提升,阅读能力也比较好。另一方面,由于平时已习惯了书面语言的用词用字,写出来的东西,通常也会是书面语言。

7.阅读能力从耳朵开始

建立幼儿阅读能力的基础是从耳朵不断累积词汇开始,而不是让幼儿提早识字、看书。母亲抚育婴儿时,不论喂奶、洗澡、玩耍、哄睡,都一定要对婴儿说话,而不是默默地照顾。母亲所说的往往是一些没太大意义,甚至支离破碎的词句,但是这些话充满了深挚的母爱,温暖了孩子的心。当母亲不断与婴儿沟通时,婴儿感受到母亲的心情,亲子之间就产生了交流,这正是人类的语言。

语言发育是在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在1岁以内应让宝宝多听、多发音,宝宝说话往往是在1岁以后,我们只是给他多一点语言的环境。年轻的爸爸、妈妈应当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让他在温暖生动的话语中成长。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8.和宝宝一起读书

和宝宝一起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读时用手指字读,指一个字发一个音,停顿一下,再念下一个字。指字要指准,不要指在两字之间,让孩子既看又听。指读便于帮助孩子了解并且逐步认识字的音形关系,并懂得读书须读完一行再读下一行。如果孩子会说话,就让孩子跟着学读。发音不准确可以重点阅读,读得多了自然能够正确发音了。

和宝宝一起读书还可以用忽高忽低的声音、忽动忽静的物品引起孩子的注意。用字卡时要把字卡做大一些,最好用彩笔写。教字时,要以惊喜的口气,一边说一边拿出字卡,在他眼前绕一圈,吸引孩子注意力,再读出字音。另外,也可以拿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如摇铃、花朵与字卡轮流出示,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引来字卡,孩子也会像看摇铃那样看字卡,从而记住字的形与音。

图书中的故事基本是以图为主,为幼儿提供了生动的直观形象,鼓励你的孩子讲讲他最喜欢的故事。选择图文并茂的小故事,一边讲解图画,一边指着字读,既让孩子看,又让孩子听。拿一本孩子熟悉的书,通过问你的小宝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的方式来了解他的记忆能力。

9.跟孩子阅读不怕反复读

阅读熟悉的故事书,大声地把故事书念给幼儿听,在耳濡目染之下,发展语言能力,进而也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使其因此而终身受益。当孩子要求你一再重复读一本书的时候,他正在进行利用重复聆听,记忆故事的内容。虽然不断地重复相同的故事,并不会直接加强一个人的记忆力,但确实能够让你的孩子因此具备重述故事的能力。

为什么小孩子喜欢一直听同样的故事,看同一本书呢?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这个新的信息,还不了解它,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读,从每一次的阅读中去构建更多的神经连接,引发更多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理解。一旦孩子理解了故事,就像最后一块拼图放上去,完成这幅画了,他们就可以把这本书放下,去挑别的书来读了。因此,这种重复读一本书的现象多半发生在低龄幼儿身上,很少在大孩子身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