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抚触按摩健康法
10778700000012

第12章 面对幼儿的逆反心理

1.不顾孩子的意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家长一厢情愿安排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心甘情愿地去学,他是肯定学不好的。这时家长倘若再摆出长辈的架势采取高压政策逼孩子就范,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叨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会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当孩子过多地接受了重复不断的教育内容时,他的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然的屏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更为不利的是,如果家长经常采用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听烦了、听腻了,变“麻木”了。即使他明白家长说得十分有理,可能也不乐意听、不乐意照着做了。

2.对孩子专制粗暴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这些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威吓,但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此而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并不时地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家长,最终逆反成性。

由于学龄期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有着重要影响。儿童在学校学习期间,如果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接纳,或被排斥,在同学中毫无地位,很可能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敌意,出现反社会行为。

3.宝宝的逆反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3~4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会使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儿童心理特点。

孩子的任性和逆反更多的是后天教育不当造成的。在幼年时期的被溺爱、迁就等,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很容易造成孩子任性的心理。当家长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就不仅仅是任性,而是叛逆。

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缺少民主的教育方式,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4.叛逆行为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几乎每个孩子都出现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此时的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说明你的宝宝正在顺利成长。叛逆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及时释放不良情绪,这样可以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叛逆心理还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创新等。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叛逆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只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叛逆心理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

5.化解宝宝逆反要动动脑筋

(1)多项选择法:与宝宝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比如说:“宝宝,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咱们可以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5分钟,你选择哪一个?”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

(2)冷处理法:如果宝宝正在做不讨人喜欢的事情,如哭闹、扔东西、弄出噪声等,此时宝宝可能是想以另一种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对待这种情况,父母如发现孩子没有特殊情况后可以“置若罔闻”,不要把目光投向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待在一间屋里闹去,而父母则可以借故去忙“自己的事情”,等孩子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很无聊时也就不会再坚持了。

(3)转移注意法:宝宝如果太专注于某件事而家长劝说不听时,家长可以不“就事论事”,而是想方设法把宝宝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去,让他忽略甚至忘记自己正在“犯拧”的事。

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6.面对失控,让孩子参与你的活动

自制力是孩子一个必须具备的品德。那些动辄撒娇的孩子就是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这对他是不幸的事情,而且也将给他人带来麻烦。为了让孩子能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有效的控制,可试着让孩子与你一起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或身边事物,与孩子一起收拾花园、一起推小推车,让孩子感到他干的事是十分重要的。

2~3岁的小孩本身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现在的家长要求孩子“什么都要做”,而且“什么都要做好”,巨大的压力容易让孩子感到愤怒和沮丧。沟通是解决愤怒根源问题的关键。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孩子们很乐意去帮助别人,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动手,并慢慢完成他的任务。试着让孩子帮你拿一个香蕉来或告诉他把香蕉放在哪儿,也可以让宝宝帮助你一起洗菜,你会发现孩子十分乐意做大人的帮手。

7.孩子爱说“不”的原因

1~2岁的孩子,一天不停说“不”的原因,医学上可解释为“幼儿拒绝”。简单的理由是因为孩子可以用“不”字表达他们的意愿。这是他们唯一能找到的最容易使用而且很容易反复练习使用的词汇。

孩子说“不”有时来得十分突然,孩子表现出对各种事物的百般挑剔,使父母相当头痛。父母弄不清孩子是怎么了,一天到晚不停地说“不”。一位母亲说,当她的孩子刚刚2岁时,孩子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成天“不”“不”“不”的,让人看起来十分好笑。突然一天,孩子不再说“不”,代替这个字眼的是“妈”“妈”“妈”“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一直到他不再说了。这种变化可使父母逐步理解孩子这令人不解的“不”的秘密,因为孩子可选择的字眼太简单了,这时的孩子还不知其他更多的词汇,因此他便把“不”字时时挂在嘴边。

8.用选择的方式应对孩子说“不”

一个2岁的孩子大声哭嚎,并不停地说“不”“不”,这也是他近一段时间回答任何问题的最常用方式。面对无休止的纠缠,如何去应对呢?经验告诉我们,最失败的方法就是立即直接制止,这样很可能会使他的“不”更坚决。

先冷静下来,动动脑筋。避开他的纠缠,尝试着提出两个相反的问题让他选择。例如,问题是发生在洗澡时,你告诉他,他可以有个选择,一是一边洗澡一边在浴池中玩他的玩具,另一个选择是去睡觉,这样一来他会选择洗澡。无疑,给他安排的选择都是我们最希望的。

对于稍大些的孩子说“不”时,可以试着变换一种说法,让他感觉他乐意并能接受。例如,“儿子,该是你收拾起你的玩具的时候了。”“不!”“好,你要去公园玩吗?”“是!”“那么你就收拾起你的玩具,然后我带你去公园。”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试一试,当他开始对每件事都说“不”字时,应设法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使他感到有趣。问他一连串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更可笑,其中一些他能回答“不”,“你要萝卜和绿草吗?”“不!”“你要大白菜吗?”“不!”这些无边际又滑稽的问题最终使他笑了,我们开始谈别的,当他的警惕渐渐放松时,我们开始尝试做一些平时总是说“不”的事情,让他在尝试中渐渐忘却“不”。

9.从小铲除懒惰习性的根源

有的孩子懒于做用体力的事,有的则懒于做动脑筋思考的事,这往往是受家长溺爱形成的结果。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累坏身体或本身轻视体力活动,不让孩子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有的家长遇事想得太周全,不让孩子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孩子独立做事情时,如经常受到家长强制或责备,就会失去做事的兴趣,从而心灰意懒,这也是造成儿童懒惰的原因。成年人的懒惰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是形成儿童懒惰习性的又一原因。有的成年人在家中动辄使唤别人代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有的成年人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时叫苦连天或半途而废,孩子亲眼看见并加以模仿,也就滋长了懒惰的心理和习性。

铲除懒惰习性必须从小做起,激发和引导儿童对所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具有坚持做下去的愿望。为了激发儿童的兴趣,成年人应该使儿童明确做完一件事的益处,看到成绩。还可以让儿童与同伴进行竞赛,引导和启发其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孩子做出成绩,成年人要善于发现儿童做出的成绩并及时表扬,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