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世界社会主义纵论
10778400000024

第24章 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各国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觉、工党)及其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它既是一股社会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又代表着一支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大都是由第二国际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演变发展而来的社会改良主义政党。与它们的演变呈同步,它们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由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正如社会党人自己所声称:“民主社会主义逐步用修正主义来表达自已的理论和纲领”,“修正主义的主耍內容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95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上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的原则声明(通称《法兰克福声明》)。从此民主社会主义正式被定为这类政党的纲领主张和理论体系的标志。40多年来,民主社会主义已越出西欧发达国家的笵围,逐步向亚、非、拉扩展,成为当今颇有影响的一种国际性政治思潮。

关于什么叫民主社会主义,各国社会党人众说紛纭,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和一致公认的解释。但是,综观社会党国际和各国社会党的纲领文件与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可以看出民主社会主义主要有以下一些本质特点:

一、奉行多元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多元论,奉行多元主义,声称多元论是“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民主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深刻的多元化运动,这个运动不与任何一种社会主义的哲学解释认同”。

他们认为,既然社会是多元的,决定社会存在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社会主义运动不必要有统一的世界观。他们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称指导思想要多元化。他们把基督教学说、法国大革命时的人权宣言、康德的伦理学与启蒙思想、黑格尔的辩证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批判方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等等都作为思想来源;同时,吸取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如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学、综合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学思想;还吸取了新康德主义和新费边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政治学观点。这就是说,他们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而是来自各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思想体系或哲学学说。他们有时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根源,称“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是人道主义哲学、基督教、马克思的历史和社会学说、工人运动的经验”,但实际上借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言辞而曲解其内容实质,否定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他们奉行多元主义,不仅表现为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还表现为主张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他们声称:“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多元主义的,而多元主义为民主的活力和创造性提供了最好的保证。”所以要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他们主张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主要是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使自己有可能跻身于执政党的行列。所谓“经济多元化”是主张在保留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歩扩大国有化和合作社经济,实行各种所有制同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他们混淆了经济多元和经济成份多样的界限,否认任何社会只能是一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占主导和统治地位,并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所以,“经济多元化”实际上不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只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框架内作些改良。总之,民主社会主义奉行多元主义,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是以形而上学的历史唯心主义作为世界观,鲜明地表现了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以一元论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

二、崇尚伦理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声称其目标是“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是要“建立一个自由人能以平等地位共同工作的社会”,“将自由、公正和团结结合起来的、和平民主的世界”。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自由、平等、相助等入类理性、伦理原则的实现》他们表示要反对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违背了人类理性、伦理原则。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矛盾现象进行了一些分析,揭露资本主义造成了工人大批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资本主义技术和经济发展使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等等。但是,他们认为这些弊端和矛盾的根源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在于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存在,而是违背了人道主义,违背了自由、平等、公正、相助等伦理原则,“违前线了社会党人的正义感”。他们笼统地提出“人的尊严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实现人的权利”。他们把“自由”、“平等”、“公正”、“相助”称之为“基本价值观念”。所以,他们崇尚伦理主义,从伦理道德信念中引导出社会主义,把个人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和行动的中心,认为社会主义是伦理道德发展的结果,把伦理道德观念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显然,这是带有唯心主义的空想性的。科学社会主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认为伦理道德是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里,起占支配作用的伦理道德观点只能是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点。自由、平等、公正、相助等概念,似乎是永恒的,实际上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都赋予它们以不同的内涵。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社会主义的实现,只能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丄层建筑、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中得到科学的解释。民主社会主义崇尚伦理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理性和伦理原则的体现,实际上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正是如此,他们曾公开声称:“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

三、主张“纯粹民主”论

民主社会主义抽象地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又把民主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奋斗目标。他们声称“社会主义是最高形式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制才能完成,而民生制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完全得到实现”,提出以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作为各国社会党遵循的行动准则,规定社会党人只能“通过民主手段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他们把民主与专政对立起来,提出“民主高于一切”、“摒弃一切专政”的主张。他们虽不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但不承认国家具有阶级性,声称“国家并不是必然要成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者有势力的利益集团的工具”。认为随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根据社会的利益,对经济的干预已大为加强,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社会保险的政策;同时,国家的计划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是面向社会主义的目的,资本主义已向新型的社会转变,所以国家已由阶级统治的工具变化为为每个人服务的超阶级的工具。为此,他们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惟一策略和途径是民主的、和平的议会斗争;只有通过民主的,和平的议会斗争,改革资产阶级民主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他们表示既反对垄断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又反对共产主义的“极权统治”,声称:“未来既不属于共产主义,也不属于资本主义”,未来属于“民主必须成为国家和生活的普適制度”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践表明,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一定原则方式来组织政权和管理国家的体现,所以,民主是有阶级性的。世界上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不是无产阶级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不是无产阶级专资产阶级的政,就是资产阶级专无产阶级的政,决没有抽象的绝对的纯粹的民主。各国社会党执政后建立的政权,也并不是什么“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真正民主的政府”,而是继续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第三条道路”是不存在的。

民主社会主义在奉行多元主义、崇尚伦理主义,主张“纯粹民主”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内外政策原则,主要有政治民主的政策,经济民主的政策,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和国际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原则,由于各国社会党的历史传统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有的激进些,有的保守些,各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有的较多地宣扬劳、资、官三方共同参与经济管理,建立劳、资、官三方合作的经济参与制度,被人们称为“参与社会主义”;有的较多地注重限制资本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职能,而不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被人们称为“职能社会主义”;有的较强调国有化、计划化、权力下放、地方自治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被称之为:“自治管理社会主义”;有的侧重于实施社会福利保障措施,被称之为“福利社会主义”等等。同时,他们的政策原则,不是固定的封闭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有所变化和增减的。各国社会党在组织结构方面,同工会和共产党的关系方面,也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情况。总的说,他们提出和推行的政策原则,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在国内政策方面,他们主张采取措施限制垄断资产阶级的权利,提高中下层群众的政治地位;用高额累进税,提高工资的最低额,扩大福利范围等办法重新分配财富,改善中下层群众的生活条件,等等。这些政策主张,虽不能彻底根除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某些实际利益,得到了广大中下层群众的拥护,所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国际政策方面,他们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核战争和军备竟赛,促进世界和平和南北对话,主张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消除第三世界的饥饿和贫困等,这也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原则,毕竟由于受到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其积极意义是有限的,充其量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改良而已。

总之,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改良主义。但是,民主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不同条件、不同范围内有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必须对之采取具体分析、具体研究的态度,以便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原载《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1996年6月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