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世界社会主义纵论
10778400000012

第12章 苏联演变进程中意识形态的用及其教训

1991年苏联剧变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对世界震撼之强烈,影响之深远,非同寻常。苏联巨变是长达几十年逐渐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演变是先导。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正当苏联面临迫切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更加需要苏共正确领导之际,苏共领导人却逐步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断削弱,最后终于完全丧失。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这种变化,反过来对党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先看哲学领域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哲学出现了“人道化”的倾向,经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到80年代所谓“改革”时期,抽象人道主义逐渐成为得到官方支持的哲学主流,成为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当时,苏联哲学界无论是在研究人本身时,还是在考察社会历史进程和当代全球性问题(诸如生态平衡问题、资源利用问题、核武器威胁问题等)时,都从抽象人道主义出发。这种思潮还通过文学、艺术、科技、管理、生活方式等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推动着苏联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演变。

经济领域的变化也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从那时起,苏联经济学界曾对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所谓“斯大林模式”进行过多次争论。到80年代“改革”时期,许多经济学家以“反思”为名,有意无意地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界限,全盘否定苏联7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首先,他们认为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作为发展的中心不是“人”,而是“生产”,“二人”、不是建设新社会的目的,而是手段;他们主张建立一种满足“人的需要”的经济制度。这些观点表面看似乎无可厚非,实际上是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不讲人的全面解放是基于逐步消灭阶级差别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等具体历史条件。其次,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不可调和的产物,而是人的一种主观选择,是道德发展的必然;并且从所谓“全人类观点”和“全球观点”出发,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共同性和生产关系要素方面的相似性,抹杀两神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再次,他们提出要对私有制进行所谓“再认识”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根本特征的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即劳动者可以直接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认为一切排除中介环节、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形式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私有制作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形式之一,当然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他们还认为自由市场是最充分地实现市场主体自我选择的泾济。在苏联巨变前后,新自由主义思潮曾风行一叫,成为俄罗斯住全面私有化过程中实行休克疗法的指导思想,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

政治意识的变化是从“非斯大林化”开始的。鼓吹“非斯大林化”的人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斯大林,而是把斯大林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恶毒地谩骂诬蔑。斯大林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30年之久,全盘否定斯大林,实际上就是全盘否定党和国家的这段历史,事实证明这必然造成政治意识领域的极大混乱。他们还用超阶级的人道主义取代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鼓吹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条件下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排除故争,可以实现“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还鼓吹苏联和苏共已成为“全民国家”、“全民党”。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共领导人又提出了“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倡导实行所谓“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民主化”的提出造成了各神错误思想和反动思潮的泛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公开性”方针的实施,导致苏联革命和建设的成就遭到否定,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了信心;而“多元化”原则的贯彻,主动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最后导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覆灭。

史学领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影响的扩大上。这股思潮发端于“非斯大林化”过程中,史学界有人以所谓“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把抽象人道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作为依据和出发点,肆意歪曲和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所谓“公开性”、“恢复历史真相”、“填补历史空白点”等口号的鼓动下,史学界又一次掀起历史虚无主义浪潮,不仅进一步全盘否定斯大林,而且进一步否定列宁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几乎把苏联的整个历史全部抹黑。与此同时,许多人又在美化旧俄罗斯的历史,肯定资产阶级的“二月革命”,赞扬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白军将领,把20世纪俄罗斯的历史完全颠倒了过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否定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全部革命活动,而且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为复辟资本主义提供了舆论准备。

在文学领域,随着政治路线和文艺政策逐步偏离社会义方向,社会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不断遭到削弱,出现了所谓的“解冻文学”、劳改营文学等揭露阴暗面和丑化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学现象。鼓吹“非斯大林化”的人直接利用文学来推行他们的政治路线,支持一些攻击斯大林和否定斯大林时代的作品发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口号的鼓动下,文学领域出现了一股新批判浪潮。首先出现了“政论文热”,许多作家纷纷发表政论文,相当多的文章歪曲和篡改历史,暴露现实生活的阴暗面,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各个时期受过批判、遗到禁止和流传到国外的作品重新集中地发表出来,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回归文学潮”,其中的许多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倾向。与此同时,新创作了一批暴露性作品,丑化革命领袖,否定苏联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甚至诋毁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三个方面的作品汇成的新批判浪潮几乎淹没了整个文学界,对群众的意识起了极大的毒害作用。可以说,文学在制造反党反社会主义舆论方面起了带头作用。

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对苏联意识形态的变化也起了明显作用。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内容。几十年来,西方敌对势力花费大量金钱和人力从事意识形态的渗透工作。首先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攻击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此建立了专门对苏联广播的电台以及专门对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广播的“自由欧洲电台”,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其次是通过所谓的广泛接触和交流对苏联思想界和学术界人士施加影响,甚至进行收买。再次是利用各种变节者和支持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采取各种方法与他们建立联系。当他们週到困难时,就进行声援,当他们无法在苏联立足时,就安排他们到西方定居,帮助他们办报刊和出版书籍,直接利用他们进行反苏反共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收到了相当大的成效。苏联党内和知识界出观了一个人数相当多的“西方派”,成为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的支持者和骨干力量。社会上也出现了亲西方的情绪。

总之,由于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步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导致苏联剧变、苏共垮台。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深刻的启示: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它当作一件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苏联7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正确的思想和路线可以兴国,错误的思想和路线可以亡国。首先,为了保证党不变质和国家不改变颜色,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制定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发展先进思想和克服落后思想。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其次,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领导,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各个思想阵地。要反对非政治化和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同时花大力气研究现实生活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理论上实事求是地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要警惕和揭露形形色色的以“创新”为名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企图。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亡觉亡国。苏联的教训提供了证明。

第二,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耍正确对待。一是要对各种错误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在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上必须寸步不让,特别是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股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潮。二是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中,要把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着力于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恩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三是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中,也要反对简单粗暴、混淆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

第三,要掌握好各种舆论工具,把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攀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舆论工具掌握在谁的手里,决定管與论的导向。如前所说,西方敌对势力在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创办各种报刊和设立专门的电台,进行反苏反共和西方价值观的宣传,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苏联演变进程中,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者控制了各种新闻媒体,以至反苏反社会主义的宣传泛滥一时,在导致苏联解体中起了重大作用。鉴于此,我们必须把各种舆论工具牢牢掌握在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善于用政治的头脑、政治的眼光审视和思考复杂的社会现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永远保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点在当前各种传播手段日益改进、新闻媒体的覆盖面比过去扩大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第四,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保持高度警惕,精心采取有效对策。苏联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对象,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将会迸一步加强,形式将更为多祥,方法将更为巧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在扩大对外交流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及时揭露和打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公开的隐蔽驗形式进行各种思想渗透活动。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和自觉性。

原载《求是》内参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