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思想史
10778300000060

第60章 概述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历史和近代思想史的主题是:古老的中国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前的二三十年间,风靡一时的乾嘉汉学逐渐由盛而衰。虽然当时还有不少汉学家仍在潜心著述,但活跃于思想界的已是一些新人物。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其所处的社会已进入衰世,国门外侵略者的虎视眈眈,更增加了他们的忧虑和不安。正是这些人物,如龚自珍、魏源等酝酿了一种转变时期的新风气。

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一位具有近代知识和眼光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实现近代化的方案要点。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王朝经历了一段所谓“同治中兴”时期,这时期清王朝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并形成守旧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时务”、“洋务”或“西学”,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为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做了一些工作。从洋务派出身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原因,宣传新思想,企求实现近代化。但洋务派的基本理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始终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禁区,阻止人们涉足。当时出现的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潮力求打破这个禁区,思想家们对西学的理解有所加深。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思想体系,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主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诸人。他们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最初和较完整的计设者。

近代中学与西学之争是围绕着“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展开的。严重的现实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状必须变,变才有出路。变法维新派的思想家们为了使“变”的思想有理论依据,力图从哲学的高度论证这一问题。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达尔文进化论,恰好适应了变法维新的变易思想的需要。这一理论被介绍进来并经过改造,形成了近代思想特有的进化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勃兴于20世纪初年。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论证建立民主共和国和实现近代化的必要性。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领导人民多次举行武装起义,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帝制。孙中山紧密结合其革命实践,在争取中国实现近代化的理论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由于近代工业和自然科学发展不足,维新志士和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们饱经忧患,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认识到新生事物要战胜具有强大力量的旧事物,首先取决于新事物自身的精神作用。而当他们把这一点用于哲学论证、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时候,又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打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眼界,使他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生物进化论、天文学、天体力学、物理学(尤其是有关电、磁、光、热等学说)的理论传入后,许多思想家都程度不等地将这些先进的科学理论引入自己的思想体系,用以解释纷纭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思想,因此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有自然科学唯物论的倾向。

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是不成熟的。她的自然科学唯物论并不能贯彻到底,同时,其本身也包含了封建主义文化中的某些糟粕,因而她不能有力地抵制封建专制主义。尽管如此,她重视理论建设和思想启蒙,主张人人平等,宣传进化论等,在中国近代历史环境中,对中国人民的觉醒,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