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10777400000065

第65章 高热护理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以口腔温度为标准,临床可将发热程度分为:低热,体温为37.3℃~38℃;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高热,体温为39.1℃~41℃;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高热,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至39℃以上为主证的多种急性发热综合征,是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热、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一、病因病机

高热常由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引起,临床以外感为多见。

1.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

2.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停滞而发热。

本节重点介绍外感引起的高热。

二、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左右,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2.生活起居高热病人在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危重者应住单人病房,尽量少打搅病人,一切治疗和护理集中进行。待热退病情缓解,体力逐渐恢复时,可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快痊愈。

3.病情观察

(1)观察高热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象等,每4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

(2)观察高热病人的神志变化。邪入心包,轻者谵妄,重者神昏,若出现神志模糊或神志不清时,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急救处理。

(3)观察病人汗出的部位、时间、性质及量的多少,以及服降温药后出汗的情况,防止出汗过多而出现虚脱。同时要注意病人口渴的程度,饮水量的多少,应及时补充液体。

(4)高热病人如出现呕吐,且呈喷射状,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急救处理。若病人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表情淡漠、气促、脉微,是厥脱的危象,要迅速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4.情志护理高热病人易急躁忧愁,尤其持续多日体温不降,病人往往出现悲观情绪。要劝导病人避免急躁,增强信心,使其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就能尽快痊愈。对因情志不遂而发热的病人,应劝慰其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另外要做好家属工作,使其消除恐惧心理,配合治疗。

5.饮食护理

(1)高热病人的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食、半流食为宜。

(2)病人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橘汁等。汗出较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

(3)高热病人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热病初愈,饮食仍以清淡稀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6.服药护理高热病人起病急、病势重、变化快,如按常规每日服一剂效果不明显,可每日服2~3剂,每2~4小时服一次。服药困难时,可将药液浓煎以减少药量,或用鼻饲给药法灌服。服药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7.降温方法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辨证选择降温方法。

(1)物理降温可采用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或用中药煎汤擦浴,如荆芥水、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酒精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

(2)药物降温选用柴胡、银花、黄芩、大青叶等中药煎汤饮或用注射剂,如柴胡注射液、黄芩注射液等。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

(3)针刺降温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

(4)刮痧降温中暑高热病人,可在两胁部、夹脊部、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

(5)中药灌肠降温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

8.口腔护理高热病人常出现口舌干燥,易生口疮、热疮,因此要在晨起、睡前、饭后协助病人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有口疮时用锡类散或养阴生肌散涂敷患处,口唇干燥者可外涂香油或甘油。

9.皮肤护理高热病人因汗出较多,又多卧床,容易引起皮肤感染或褥疮。所以,在出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或温热毛巾擦干,并更换衣裤及被单。对骨骼隆起部位,应用红花酒精按摩,防止局部充血出现褥疮。

三、辨证护理

常见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由表热证而发展至半表半里证,再向里传变而成里热证。因此,临床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辨证护理。

1.表热证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症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①病邪在表者,严禁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温,以免引邪入里而致热入心包。

②用发散药时,汤药应热服,服后要加盖衣被,以微微汗出为宜。并观察病人服药后汗出的多少,如汗出过多会引起津液损伤而致动风神昏。

③如病人热已退,发散药即应停服,以免发散太过损伤津液。

④外感发热如恶寒重时可给生姜红糖水或苏叶水、葱白萝卜水。风热型高热可给金银花、板蓝根水,并多饮清凉饮料。

2.半表半里证。

3.里热证。

心包发热甚,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甚至惊厥或发斑疹,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欲多饮,舌红绛,脉洪大或细数凉营透热,清心宣窍。方药选用清营汤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①里热证病人病情较重,病人在高热时喜凉恶热,病室内要凉爽。可酌情选用各种降温法降低体温。②对可能出现热极生风的高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如发现四肢肌肉不时跳动,口角颤抖,两目呆滞,则是动风的征兆,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报告医生。③发现病人有谵妄或神志模糊时,可能为邪入心包,应注意观察变化。④病人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是热邪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宜多给清凉饮料或水果、果汁等。⑤对热结阳明、大便秘结的病人,可用缓泻药通便。⑥里热炽盛,热入营血的病人,可能会出现斑疹、吐衄、便血等血证,应按血证进行护理。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