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10777400000005

第5章 中医护理学的思维特点

整体观念决定了中医护理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观察,进而运用哲学的思维去分析研究所得观察资料,探讨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因而中医护理理论的建立常以哲学的思辨为连接纽带。对人体与自然界的宏观观察与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注定中医护理必备整体的思维特点。

一、比较

比较,即考查所研究事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黄帝内经》中称作“揆度奇恒”,即比较鉴别事物的正常与异常。比较法在中医护理中被广泛应用,如在望诊中通过比较鉴别常色与病色;在脉诊中通过比较来区分不同的脉象;在藏象学说中通过比较来说明五脏与六腑功能的异同;在辨证中通过比较来区别病证的寒与热、虚与实、表与里、阴与阳等。

二、类比

类比法,即将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依据两者已知的共性来推论它们在另外特性上也是相同的。这是一种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黄帝内经》中将此称为“援物比类”。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辅之官,治节出焉”等,这是将朝廷各级官吏的职能来类比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又如“天温地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冰,则经水凝位;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这是以气候对江河的影响来类比气温对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影响。在治疗学上,“釜底抽薪”、“增水行舟”、“提壶揭盖”等治法,都是依据类比方法而制订的。

三、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一组互相对立、相反相成的推理形式。这两种推理形式概括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即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又从一般到个别(演绎)。

1.归纳即从某类事物的一系列个别事实中概括出该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结论。归纳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中,使人们在医疗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得以不断地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如古代医家根据藏血的肝脏、藏精的肾脏都是实质性的器官,由此推出实质性的器官(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反之,消化和传导食物的胃、小肠、大肠等都是空腔性器官,据此推出空腔性器官(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

2.演绎又称“推演络绎”,是由一般性原理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即以一般的共性结论为论据,来推论个别的尚未被人认知的新事物。如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中,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临床诊断、治疗、护理方法等的确立,无一不贯穿着演绎的思维方法。

四、试探与反证

试探与反证,类似于现代假说方法,二者都是从结果进行反推的思维方法,所不同之处,试探法需要在事先采取一定的措施后再观察结果,而反证法则事先不必采取措施。

1.试探古代又称为“消息法”,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的结果再做出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历代医家们常借助试探法来审视病由,如《伤寒论》中的:“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为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清,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这就是少用小承气汤来进行试探的例证。

2.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认识方法。反证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许多中医学理论就是应用反证法而获得的。如骨折的患者在服用补肾药物后,能加快其愈合,耳鸣、耳聋患者服用补肾药物后症状逐渐消失,由此反证,骨、耳与肾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说“肾开窍于耳”。又如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审证求因”法,就是通过对症状、体征的仔细审辨甄别,从结果出发而追索反证病因。

五、以表知里

以表知里又称“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态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人体是一个内外表里相连的有机整体,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内在的变化,可以通过某些效应,从外部表现出来,因此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认识内在的变化机制。中医学中藏象学说理论,就是运用此方法,对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来推知判断内在脏腑的功能变化,如根据“心开窍于去,其华在面”的理论,推断临床出现舌尖红赤、面红等症状,是心火旺盛的表现。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护理中所应用的思维方法非限于以上几种,其他如综合、分析等亦为常用。不仅如此,几种思维方法的联合应用每贯穿于中医护理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