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10777400000030

第30章 水针疗法及护理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将水剂药物注入穴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将针刺和药物结合起来,利用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针具的选择根据针刺深度及使用药物计量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注射器为1mL、2mL、5mL、10mL、20mL;一般穴位使用的针头为5~7号,较深的穴位可选用9号针头。

2.常用药物、剂量和疗程

(1)常用药物凡肌内注射用的药物,均可供穴位注射法用。常用的中药注射液有:复方丹参、川芎、柴胡等。西药有:维生素B1、维生素C、0.25%~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等。

(2)注射剂量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0.1mL,头面部0.3~0.5mL,四肢部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5mL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

(3)疗程急症患者1~2次/日,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6~10次为一个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3.操作程序根据病情选穴,病人选择合适的体位并暴露局部皮肤。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和相应药物,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以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产生得气感应后,如无回血,推注药物。推注药液时,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一般疾病,可用中等刺激,推液也以中等速度。如所用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

4.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作好解释工作,包括治疗目的、注射后的正常反应等,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以减少病人的紧张焦虑。

(2)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药物的有效期、配伍禁忌、副作用和有无过敏反应等,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皮试阴性后再做水针。副作用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

(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选穴宜少而精,一般以2~4穴为宜,选择肌肉丰满的穴位或阿是穴,腧穴应交替轮换,一穴不宜连续使用。

(5)选穴要准确、深浅要适宜,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6)孕妇尽量不使用水针;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小结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学说是学习中医针灸疗法的基础。

腧穴不仅是针灸施术的部位,更重要的是它与体内的经络、内脏息息相关,是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只要进行适当的刺激,就能通达经络、调畅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指用各种形状不同的金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灸法是以艾绒作为灸料,借艾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刺激,两者均通过经络腧穴,以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无副作用等特点。了解如何运用针灸疗法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医护保健工作。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2.腧穴3.雀啄灸4.得气

二、简答题

1.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2.简述腧穴的定位方法。

3.晕针的原因、症状是什么?如何处理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