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10777400000022

第22章 中药煎服法护理

一、中药煎煮法

掌握中药正确的煎服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如煎服不当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重视,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

(一)煎药用具

因砂锅受热均匀,导热和缓且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内所含化学成分起变化,故为煎药用具之首选。若无砂锅,则搪瓷器皿也可充任。因铜、铁的化学性质活跃,极易与中药内所含的鞣质、苷类等成分起化学反应,轻则使药液变色,重则破坏有效成分,甚至产生副作用,故忌用铜、铁器。

(二)用水及浸泡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一般加水量超过药面2~3cm即可。浸泡20~30min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

(三)煎煮及取药方法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解表剂宜武火急煎,使“气足力猛”;滋补药宜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20~30min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一般分两次,早晚分服各一次。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现介绍如下:

1.先煎矿石类、动物角甲、贝壳药物,如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在整付药材煎煮之前,宜打碎先煎20min后再下其他药,以使药性充分煎出。而乌头、附子等药性较强烈的药物,也应先煎处理,减低毒性,以确保用药安全。

2.后下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如薄荷、木香、细辛等,为防止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在煎煮时散失,应该在其他药物煎好前10min左右再放入锅内煎煮。

3.包煎药材因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如赤石脂、车前子、枇杷叶、滑石、苍耳子等煎煮前须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h。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5.烊化(熔化)胶质、黏性大且易熔的药物,如阿胶、龟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

6.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蛤蚧等。

二、中药给药规则

(一)服药时间

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1~2小时服用。一般而言,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等,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补益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调经药宜在来经行前数日开始服用;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慢性病定时服;治疗急症,不拘时间,随时服药。

(二)服药温度

一般汤剂多温服。冷服则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属“热者寒之”、“热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解表药宜热服,且应中病即止;呕吐病人宜少量频服或先服少量姜汁后在服;病在口腔或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使用峻猛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有效即止。

(三)服药多少

一般汤剂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mL。

(四)服药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被,让其周身微汗出。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等。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事先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反应。服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服药时的“忌口”问题: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