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四)
10776400000100

第100章 平息暴乱定大局!“南巡”谈话满眼春(19)

大礼堂主席台下两侧和大礼堂外的中央大厅摆放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中共中央各部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首都各界群众,人民解放军三总部、全军各大单位、各大军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澳门分社,以及邓小平同志家乡等敬献的300多个花圈。

一大早,中央党政军群机关和首都各族各界代表,邓小平同志生前好友、家乡代表就怀着悲痛的心情,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追悼大会。

追悼大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

上午10时整,李鹏同志宣布追悼大会开始。全场肃立,默哀3分钟。由500人组成的军乐团奏起悲壮的哀乐。

默哀后,人民大会堂奏起了庄严的国歌。雄壮的旋律,表达着亿万人民共同的心愿: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坚定不移,满怀信心,一定能够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坚持下去,胜利地达到我们的目的地。

接着,江泽民同志含泪致悼词。他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建立的丰功伟绩。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领导人民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要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两次伟大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伟大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造就了两个伟大人物,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和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战友、事业继承者的邓小平同志,江泽民说,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世界范围来说,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很好总结和探索的重大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江泽民指出,邓小平同志不仅以他创立的光辉的革命理论指引着我们,而且以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来的鲜明的革命风格感召着我们。他的风范同他的事业和思想一道,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强调,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用这个理论武装头脑,统一认识,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江泽民最后说,邓小平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的心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坚定不移,满怀信心,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江泽民同志致悼词后,全场向邓小平同志的遗像深深三鞠躬。

上午10时58分,追悼大会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结束。随后,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等与邓小平同志的亲属一一握手,表示亲切的慰问。

一个世纪的遗憾

沉痛的哀乐在香江低回,维多利亚港百舸肃静……

1997年2月20日凌晨,香港几乎所有的传媒,都改变了正常的播出计划,一遍又一遍地播出着为悼念邓小平而制作的专辑,没有新闻节目的凤凰卫视中文台也一直在屏幕上打出“沉痛哀悼邓小平”的字幕……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表示,邓小平的逝世,使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袖。他说,在悲痛之余,可以告慰的是,在邓小平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发展成就很大,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的中国必定更加富强,香港一定会更加繁荣稳定,邓小平实现中国统一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在即,临时立法会会尽一切努力循序进行各项筹组工作,以贯彻邓小平制定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使香港平稳过渡和维持安定繁荣,完成邓小平生前的心愿。

香港总督彭定康等港府主要官员也发表谈话,对邓小平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赞扬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参加过国庆35周年港澳同胞观礼团的香港同胞没有忘记,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观礼团人员时深情地说:“1997年以后,在座的六七十岁的人,那时的精力就差些了,但在座的有很多年轻人,年轻人有优势。就我个人来说,我愿意活到1997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时的讲话,他十分关注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他同样深情地说:到那时,就是坐着轮椅也要到香港去站一站,看一看!

此外,邓小平还在不同场合表示,他想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然而,就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夕,他却离我们而去。世纪伟人的未了心愿,是香港市民的遗憾,也是全国人民的遗憾。

新华社香港分社设置的灵堂,自20日下午3时开始接待市民吊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有2000多位市民来到灵堂悼念。在5天中,约有近5万香港市民向这位世纪伟人致以最后的敬意,市民为他献上的花圈、挽联及鲜花等祭品共1000多份。祭品中有香烟、足球、扑克,因为许多香港市民知道抽烟、看足球比赛和打桥牌是他老人家的嗜好。更有许多居民在他的遗像前摆上了香港图片册、书籍、明信片、地铁车票和在1997年7月1日划上记号的年历,祈望他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哪怕是在冥冥之中,也能到香港来站一站,看一看,以了却他本人和广大港民的夙愿……

在灵堂开放的最后一天,吊唁从上午9点半开始,但清晨6点半已经有香港市民在灵堂外排队等候。吊唁时间本来已延至晚上7点半,但为免迟来的吊唁人士失望,灵堂便延至晚上8点。

2月25日上午10时,香江上空依然一片阴沉,港九笼罩在迷蒙的薄雾之中。维多利亚港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来往行驶的渡船、客轮、货轮一齐拉响汽笛;从九龙通过新界联结祖国的九广铁路行驶中的列车,鸣笛3分钟……

遍及港九、新界的38个地铁站播放哀乐10分钟,以表示对邓小平的敬意……

这一天,香港中华中巴公司全线800多辆巴士全都佩上白花和黑色丝带……

香港市民是真诚的。作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直接受惠者,他们对邓小平有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人们不会忘记,世纪不会忘记,邓小平对香港平稳过渡和长期繁荣稳定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第六节 平民走进大会堂,购票登上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在1979年以前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

消息一经传出,人们便潮水般涌来。

由于几乎所有参观者都想买些纪念品带回去,所以设在大会堂内的小卖部无一不买卖兴隆。

改革开放的大潮犹如不可抗拒的滚滚洪流,荡激着国人。

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妇手挽手满脸笑容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镶嵌在京畿大道上的民族文化宫,是中华各民族团结融洽的圣殿。

自1988年元月1日起,天安门城楼向世人敞开了遮掩多年的心扉。

人民大会堂的“解禁”

当改革开放大潮涌向祖国大地的时候,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天安门,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变化的标志是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的“对外开放”。

人民大会堂自从50年代末建成之后,就一直是中国党和国家举行政治活动的最重要场所。这里有万人大礼堂,有为盛大宴会设计的可容纳5000人的宴会厅,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办公室。

这里举行过若干次中共党的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元首和贵宾。这里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地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和副委员长们都在这里设有办公室。

也正因为如此,人民大会堂在1979年以前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铁护栏横在大会堂东门外的广场上,警卫线则一直向东延伸到广场西侧的马路沿上,除经过严格审查的极少数人能够获准进入外,一般老百姓只能站在远处观望。

1979年1月27日晚上,中断了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晚会再度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在这次会上,不仅许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劫难的中共高层领导人首次露面,而且,重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邓颖超代表党中央宣布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决定:“人民大会堂将向各界群众开放……”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中共中央这一决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

当时有位领导人在会上提议:人民大会堂作为党和国家政治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其地位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极为庄重,但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体现我们党拨乱反正的决心,人民大会堂应该而且可以在不进行重大活动之时,向各界群众开放。

就在联欢晚会开过两个星期之后,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警戒铁护栏全部被拆除;半年之后,人民大会堂的万人礼堂及部分厅室正式对外开放,门票定为两角。其时特别提出,除国内各界群众外,赴大陆的港澳台同胞也可参观大会堂,票价与大陆群众一样。

消息一经传出,人们便潮水般涌来。仅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参观人次即超过131万,其中国内群众130多万,华侨及港澳同胞13000多人,外宾3000多人。

一位来自大别山的青年农民专业户,站在宏伟的殿堂中曾感慨不已:“太了不起了!双脚泥腿的庄稼人能有今天,知足了!”

一位小脚老太太由女儿搀扶着走进万人礼堂时,久久舍不得离去,嘴里不断念叨着:“真没想到俺有生之年还能进大会堂来看看。”

人民大会堂不但开放参观,而且为观众游客提供了一些服务。

从1980年到1984年的5年中,大会堂内不仅开设了两个摄影点(万人礼堂外和迎宾厅“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图画前),为参观者留影;而且开始经营标有“人民大会堂”字样的小商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各种各样的筷子和牙签盒。

很多参观者发现,花上不多的钱,买几把大会堂的筷子或牙签盒,不论回去送人还是自己用都有纪念意义。

由于几乎所有参观者都想买些纪念品带回去,所以设在大会堂内的小卖部无一不买卖兴隆。

正因为看准了这一点,一些精明的厂家开始费尽周折找上门来。他们把自己的产品带到人民大会堂,希望能在这里占上一席之地。

更有一些脑筋灵活的商界、企业界人士干脆提出:能不能租给我场地,让我在你这里办个展销会或开个新闻发布会?反正大会堂里有的是地方,闲着也是没用。不如租出来赚点儿钱,价高点儿没关系。

这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比五年前又向前迈进得多了。经济杠杆的作用也愈加明显。大会堂的管理者们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大会堂的开放难道仅限于接待参观者吗?这么多闲置厅室难道就不能用起来吗?

就在这一年,大会堂管理局的一份“五年改革设想”送到了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共中央办公厅。

他们在这份设想中提出,大会堂作为国家机关,希望能允许他们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在绝对保证党和国家政治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下,逐年减少国家行政拨款,力争五年内达到行政经费自给自足,以减轻国家负担。

当时,大会堂每年要由国家财政支出几百万元,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给自足,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于是,中办负责人大笔一挥:同意!

要实现自给自足,就必须挖潜、开源,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挣钱、赚钱。对大会堂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太难。大会堂名声大,树大能招风,谁不想沾点儿它的“仙”气,借它的名声提高自己的声誉呢!

根据不完全统计,大会堂每年承接的新闻发布会不下上百个。有电影、电视剧首映的,有杂志创刊、书籍书版的,有评选揭晓的,也有新产品上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