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成功的七个好习惯
10775300000049

第49章 有良好的思考、学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之中立稳根基,其中第一张牌便是必须具备的综合知识与牢固的专业知识。不过,能否获得知识,便需要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检测自己,才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若想让自己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除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之外,便无其他捷径可走。唯有知道得比别人多,且学习得比他人快,才有可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便是教导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时时刻刻都应当将学习放在第一位。每个人的学习都是无止境的,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便意味着落后与被淘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今的时代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化的时代。就如福特公司的一个著名的观点:“在你的职业生涯中,知识就像牛奶一样是有保鲜期的。如果你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那你的职业生涯便会快速衰落。”

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现代人,若是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仅仅拥有敬业的精神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一名职业人来说不仅需要敬业,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精业”,也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够让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位老人在河边钓鱼,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那位小孩子看到老人的技巧非常的纯熟,他没有用太长的时间便钓了一满篓的鱼。这时这位老人看到那个小孩子十分可爱,他便想将整篓的鱼送给他。不过,令老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小孩却拒绝了。当老人问他为什么会拒绝自己时。

这位小孩回答说:“我想要您手中的钓竿。”

“你要钓竿做什么?”听了此话,这位老人十分吃惊地问他。

这位小孩则说:“这篓鱼没多久就会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鱼,这样一辈子便有吃不完的鱼了。”

也许大多数的人在听完这个小孩子的解释之后,都会夸奖其非常的聪明。其实,若是认为这位小孩儿聪明的话,那就判断错了。因为即使这位小孩如愿以偿得到了钓竿,他也不可能吃到一条鱼。要知道,对于一个不懂钓鱼技巧的人来说,只有鱼竿也是没用的,因为钓鱼最重要的一点并非是“钓竿”,而是“钓技”。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太多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这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路上所遇到的风雨产生一种无视的态度,因此,这些人难免会跌倒在泥泞的地上。就像是故事中的小孩看老人一样,在这个小孩儿眼里,他以为只要有钓竿就会有吃不完的鱼,殊不知,在自己没有掌握钓技之前,即使拥有钓竿,也不可能有鱼吃的。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便提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的生存法则。并且一位经济学家也曾提出: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那便是适者生存。它往往用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富贵贫贱的因素与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始终都是脱离不了的。

所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在当今的社会便成为了一个人行为的导向。因为适者才能取得发展,不适者便将被淘汰。生活在竞争的社会中的人们,都是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行事的,因此在现在的社会之中,衡量一个人成败的标准,便决定了人们日后的发展方向。

曾经有人为了证明这一理论,就对此做了实验,他们首先拿白鼠做了实验:他们设制一个非常复杂的迷宫,而且在迷宫的尽头放了一块非常丰厚的乳酪,之后便把小白鼠放在迷宫入口。

在刚开始的时候,小白鼠以特有的嗅觉与灵性,很快便在迷宫中找到了通往尽头的最佳路线。后来,科学家在这条路线中设置了障碍,小白鼠则按照记住的路线跑来跑去,当它们确信这个路线无法找到乳酪的时候,它们便开始勘察其他的路径,直到最后它们还是成功地找到了乳酪。

后来,科学家又做了第二个实验,他们在一个瓶子的底部放了几只蜜蜂,并且他们还把瓶底朝向一个光源,这几只蜜蜂便拼命地朝有光的瓶底飞去,虽然它们每次都是失败,但是它们却不懂得改变一下方向,不懂得尝试从其他方向飞出去。

也许看完这两个实验之后,人们会认为小白鼠要比蜜蜂聪明多了。但是,这样的实验并非只证明了这一点。这两则实验并非是用来验证小白鼠是不是比蜜蜂聪明的,而是说明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事实上,人们的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了蜜蜂和小白鼠,人们也绝不会像蜜蜂那样永远飞不出那个开口的瓶子。然而,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中,一个人的意识、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能否跟得上这个世界的节拍,并非仅仅靠聪明所能够说明的。若想要立足于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你必须要首先学会适应: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适应自己所面对的压力、适应自己所面对的竞争、适应他人的风言风语、适应领导的批评。否则,你便不可能取得成功,甚至还会被淘汰。

并且,在当今这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一个人只拥有思考与学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必须要拥有适者生存的能力。在人们的一生之中,便需要人们不断地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关于适应这个问题无时不在,出现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永远过着静如止水、波澜不惊的生活。人们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变故。生活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人们必然会遭遇失败和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更不可能总是如歌行板、水乡夜曲,碰到厄运和灾祸也是不可避免的。当出现变故的时候,在失败和挫折发生的时候,当厄运和灾祸降临在你的头上的时候,最需要你去做的便是学会适应。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适应便是一种接受。由于人们时常喜欢依恋昔日的安逸,怀念过去的清静。因此,当客观现实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愿走出昨天,直接面对这种现实,接受这种变化。

当某一天被宣布下岗时,人们却不愿相信自己已没了饭碗;当如胶似漆的恋人突然移情别恋,人们却不愿相信他(她)已与自己散尽了情缘;当亲人突然辞世,人们不愿相信他(她)已经遽然远行;当一笔满以为会赚一把的生意做砸了,人们也不愿意相信自己在最后竟然会亏了血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其实便是不愿失去曾经拥有的:拥有的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拥有的可心的恋人,拥有的相依为命的亲人,拥有的经营颇佳的生意。生活在这个现实社会当中,有时候并不由得你不愿。当面对不幸发生时,人们还是要生活下去的,这时便要求人们必须要能够接受生活中的种种不愿、接受现实的变化。接受则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情感上容纳;接受便是走出“怀旧”,能够消除负面的情绪,使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

然而,在一定的情况下,人们所学会的适应其实也是一种放弃的表现。由于在人们的人生道路上,只有失去一些东西,才能够得到一些东西。在人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当中,只有放弃一部分东西,你才有可能从其他方面得到;也只有放弃某种人们凭“惯性”着的东西,人们才有可能会得到另一些真正裨益人生的东西。

如果是下岗了,就应转变就业观,放弃以前脑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面子观念,勇敢地到更为广阔的就业天地里去寻求生计;弃政而从商,到“海”腾了,便需要放弃机关优厚、舒适的工作条件;进入了婚姻“围城”便必须放弃单身时的逍遥洒脱、自由自在……

若想适应一种生活,就必须要懂得放弃某些观念和欲望。也只有放弃的得当了,人们才会解脱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羁绊,打破种种思想上和行动中的禁锢,甩掉“包袱”前行,只有这样才能够进入“适应”角色。

同时适应还是一种挑战。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每进行一次的适应,都是对自己进行一次严峻的自我考验与自我挑战,甚至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种脱胎换骨的磨砺。如果人们不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调适,又怎么才能够挣脱伤感情怀?面对各种困厄的际遇、飞来的横祸、突至的挫折,如果人们不坚挺不屈,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又怎么能够走出逆境呢?挑战,不仅是对自身各种弱点和缺陷的无情开火,同时也是对意志、性格、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阅。挑战的过程便是一个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如果在挑战中取得了胜利,那么人们也就实现了一种“适应”能力。

并且适应也可以说是一种选择、一种拼搏或者是一种磨炼、一种洗礼、一种凤凰涅槃的焙烤,更是一种千锤万击的锻造。所以,适应必然是痛苦而艰难的,需要人们有多方面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中,时常会有一些人在面对种种变化时畏缩胆怯,不愿适应,于是他们或在厄运面前一蹶不振,或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进而使自己的人生蒙上了阴影。其实他们应该明白,适应才是人生别无选择的课题,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去适应。能否懂得“适应”、是否善于“适应”,往往能够检验出一个人的才智、勇气。懂得和善于“适应”者会处处抢先,无往不胜,他们的事业也会节节成功,使得人生臻于圆满;反之,则会落于后尘、碌碌无为,最终也难有建树。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坚定了自己的意志、磨炼了自己的毅力、增强了自信、培养了才干、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人们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成长,不断地成熟。一个人也只有拥有了创新的思维,拥有了不断学习的精神,拥有了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让自己站于顶峰,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