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名为《市场时代的文学》,当然主要因为它面对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社会向经济与市场社会转变这一历史过程中的文学现象,但它的出版,也是“市场时代”的见证。
这是一本迟到的书,如果不是我的怠慢,它应该在2000年就与读者见面了:当时有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极力主张把我主持的那些关于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对话辑录成书,交由他们社出版。我编完后,她写了认真的初审意见,选题得以顺利通过。然而,国家已经取消行政拨款,许多文化出版部门已经由“事业”转向企业运作,编辑不仅要自负盈亏,还要上缴利润,因此需要作者提供一定额度的出版资助。资助费虽然不多,但我僵化的脑筋总是转不过弯来:我们这些清贫的读书人,不能有稿酬补贴香烟茶水倒也罢了,还要贴进柴米油盐的钱,如何对家中老少有所交代?
从此我失去了出版这本书的热情,书稿在抽屉里一睡就是八年。这相当于一场抗日战争的时间。不同的是,中国人民赢得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而我们的这部书稿,最终还是向市场时代做出了妥协:因为学科现在有出版资助,它才得以与读者见面。
“市场总是对的”,我们无数次得到这样的教诲,甚至本书的出版,也是这一普遍真理的见证。但是,出版这本书还有一个更为真诚的理由: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曾经如此忘情地谈论过与GDP指数没有多少关系的文学。
(《市场时代的文学》,王光明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