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
10774000000083

第83章 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似乎已是很模糊的概念,我们辛辛苦苦地挣钱,而后大手大脚地花钱;我们给孩子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把剩下的饭菜毫不客气地倒进垃圾筒;我们一边倡导环保低碳,一边打开家里所有电器,任水龙头的水哗哗地流……勤俭与节约,就这样在我们的生活变成了耳提面命的空谈,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日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我们还可看到,各大商场的儿童专柜中上百元的文具盒、近千元的书包、近万元的玩具车比比皆是,而这些商品却并非只是摆设。你不妨在期末考试结束、或是新学期开学之前,或大的节假日去看看,总会有大批家长带着孩子来此大肆消费,而在这样的消费浪潮中,孩子的奢侈化已经有目共睹。作为妈妈你是否想过,当孩子在衣服、玩具、玩乐等物质攀比中获得认同和尊重时,一种自以为是、傲慢不羁的性格就已经播下了种子。因为孩子的意志和人格都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他们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约束。在这种条件之下,家长的滥施物质鼓励,无疑意味着对孩子的放纵。

无论我们多么抵触,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最物质的角度看,“商品社会是一个金钱社会”。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金钱等外在物质有着强烈的社会价值感与满足感,而对此成年人尚且有着一定程度的抵抗力。然而,当这种感觉被孩子直接嫁接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恶劣的开端。

孩子的心灵,就如同一张朴素的白纸,在他们的字典中,根本不存在“奢侈”、“节俭”这样的概念,更不知道奢侈与节俭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何在。对于他们而言,其思维特点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从自我感受中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感受周围环境,以及学习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因此,当孩子在一次次的物质刺激中成长起来的时候,养成奢侈、浪费的坏习气也就在所难免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不懂珍惜,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更不具备抵御经济困顿的能力。

我们教育孩子懂得“勤俭节约”,就是通过克制欲望来实现孩子的对金钱的控制。这一点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我想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节约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而节约教育也应该是教育内容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在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时,很多家长往往采取反复讲道理和提要求的方法。孩子们在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时,节约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的。因此,妈妈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灌输勤俭节约的意识。比如,当孩子玩累了,喊着口渴要喝水,这时孩子们的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但是,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停水了。如果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都没有,这便宜会引起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思考:水怎么没了呢,它们哪里去了,不会是被我们浪费光了吧?然后,等过一会儿,水来了,再让孩子洗手、喝水……。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较优越。要想帮助她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就从为她们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始,让孩子对节约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调动起孩子们节约的内在需求,在孩子有了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再来强化孩子们的勤俭节约意识,才会有更加有效。

但是,有了勤俭节约的体验,也产生了强烈的勤俭节约意识,并不必然出现勤俭节约的行为。因为孩子尚小,生活经验和知识较少,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去勤俭节约。所以,妈妈还要给孩子们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引导发出孩子们的勤俭节约需求,这样既可以强化孩子的节约意识,也要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手段和方法,最后是让节约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比如:教育孩子尽量不用一次性的产品等,帮助孩子了解资源是可以反复利用的,反复使用可以大大节约有限资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习惯。

还要记得让孩子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让了孩子知道一件物品都凝结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这些劳动成果是工人、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晶。这些教育不必拘泥场合,餐桌、客厅、马路上、公园等等,都可以针对实物,以理晓之。再如,三伏天赤日炎炎,孩子喝起冷饮接连不断,在他喝冷饮时,妈妈不妨向孩子讲一讲此时此刻炼钢工人、建筑工人和从事其他劳作的工人叔叔、阿姨们正在挥汗如雨般地忙碌着,使孩子懂得要爱护一切财物,要勤俭节约。

当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耐心。妈妈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注意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给孩子创造劳动的环境,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凝注了自己的血汗,才会珍惜,而且通过劳动,还可使孩子逐渐摆脱依赖父母的心理。

总之,使孩子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父母者要身体力行,保持俭朴的家风,防止孩子浪费的行为。让勤俭节约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明行为,更是一个有作为的人所必需的品德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