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
10774000000020

第20章 溺爱是孩子的敌人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溺爱的惯常理解,曾经我也这么以为,但深入了解了一些溺爱的案例后,我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

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锁反应:首先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其次,遭遇挫折时,他们通常因无法承受而变得偏激,很容易对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我们在很多报刊或网页的社会新闻中可以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甚至是有的酿成了将父母打死或者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

而这种“狼心狗肺”的孩子正是因父母过度的溺爱造就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正爱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而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种看不得孩子受苦,貌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妈妈以孩子为中心,怎么爱他们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4岁,妈妈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妈妈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成为自己的敌人。

正如卢梭所说的那样“你知道什么方法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祖辈和父母众心捧月,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正是因为父母,尤其是妈妈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心理和性格上的许多缺陷:比如,自私任性,唯我独尊,没有责任心,不知道感恩,缺乏同情心,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奉献,依赖思想严重,承受不了挫折和痛苦,等等。

实际上,溺爱孩子的妈妈都是在满足自己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而无数事实证明,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溺爱孩子和虐待孩子的后果是等同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对孩子权利的剥削。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可以说,溺爱是陷阱,溺爱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更是孩子成才的敌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们,被公认为是付出“爱”最多的父母。他们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没有怨言,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求什么回报,真可以说是无私到极点。然而这种爱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往往还适得其反。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庭的幸福,每一个上班族妈妈都要学会怎样去爱孩子。要想走出溺爱的误区,要想真正爱孩子,不仅需要有宽阔的胸怀,还要敏锐的眼光和理智的头脑。

不妨让孩子从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这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每个孩子都喜欢做劳动,只是妈妈过度的溺爱,亲手把孩子做家务的兴趣给扼杀了,把磨砺孩子意志的机会给剥夺了。比如,孩子第一次洗碗弄湿了衣服,大多数妈妈不是鼓励孩子继续做下去,而是再也不给孩子洗碗的机会了;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时笨手笨脚时,大多数妈妈不是给孩子以赞扬和肯定,而是嫌孩子碍手碍脚,不如自己动手来得快。

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没有这种生命的体验,自然体味不到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恩,责任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这类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家庭教育中的大事,所谓“千里之堤,溃之蚁穴”。长期下去只能助长孩子的依赖思想、好逸恶劳等不良个性的发展。

同时,要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妈妈不要迁就姑息,不要妥协退让,更不能优柔寡断,决不能给孩子以可乘之机,而是要斩钉截铁地给予回绝,不留任何余地,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要知道,能受到孩子尊重的父母是优秀的父母,能让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父母是杰出的父母。

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五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这便是真爱,即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

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总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真爱孩子,妈妈就必须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孩子,把成长的权利归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