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家长
10771100000016

第16章 孩子发脾气,父母要制止吗

发脾气是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也是人表达情绪的一个途径,孩子也不例外。一提起发泄,往往认为这是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一个思想成熟的人必须学会忍受。其实这样想就错了,在医学上,“发泄”是一个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对孩子发脾气,我们要理性对待,不要武断制止,有些家长比较专横,不给孩子解释和发言的权力,这让孩子减少了很多正确表达情绪的机会,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孩子情绪失控,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

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生气,有的家长甚至因此而感到不知所措,或者不耐烦。当孩子和小朋友发生争吵,或者被爸爸妈妈严厉批评时,往往会很生气,或者会又哭又闹,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家长会立刻采取措施,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发脾气。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闹时,往往会摆出凶相,并厉声呵斥:“不许哭,再哭就打你”,“不许生气,有什么好气”等等,这种强行紧急刹车的方法也许会暂时奏效,孩子会马上停止哭泣,小声抽噎,会假装收起愤怒,但是这种方法只是暂时性地止住了孩子的哭闹,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发泄。有的家长见恐吓对孩子不起作用,甚至直接将孩子暴打一顿,结果孩子反而倔脾气上来了,发脾气发得更厉害。

有的家长见不得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立刻就满足孩子的任何条件,只要能让他止住哭就好,这种做法一方面无法使孩子合理地宣泄情绪,另一方面又容易让孩子形成乱发脾气、哭泣的习惯以逼迫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

其实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暂时性地止住了孩子发脾气,并没有打开孩子的心结。孩子心里仍然有委屈、不平和愤怒,长期得不到及时发泄,会使孩子越来越抑郁。所以,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引导孩子通过正常渠道发泄自己的愤怒和委屈。

比如,适当的哭泣,大吼几声,画一张表示生气的画,把自己隔离起来,摔枕头、用力拍橡皮泥,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心理、生理上需要的一种自我调节形式。

-位爸爸发现儿子在家里刚粉刷过的墙上面了一个大大的怪物,旁边写着几句骂人的话。爸爸很生气,恨不得立刻把儿子揪到面前来揍一顿。不过他让自己冷静下来了,决定换一种方式制止孩子的“恶作剧”。他把孩子叫到面前说:“儿子,你的画很有创意,不过爸爸看得出来,你心里不痛快,对吗?”儿子点点头说:“我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位老婆婆要下车,怕她摔倒,我上前扶了她一把。”谁知道她一把将我推开说:“走远一些,臭小子,想偷东西吗?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儿子越说越激动,爸爸安抚孩子说:“别生气,你的本意是好的。人家误解了你,这种情况是难免的,别生气了。要是你觉得还是难以解气就把你的作品搬到纸上吧!”儿子点点头,又在纸上乱涂乱画了一气,才觉得心里舒服一些了。爸爸趁机说:“儿子,下次心里不痛快,不要在墙上画,好吗?画在纸上还能保存,以后可以拿出来看看呢?”爸爸没有训斥孩子,而是抓住机会教育孩子,孩子听从了爸爸的建议,再也不在墙上乱涂乱画了。

当孩子生气的时候,他可能是受到了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也可能是心情不好,家长不应该立即制止他的生气行为,而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帮助他发泄心中的委屈和愤怒。

孩子经常发脾气对孩子没有好处,因为经常发脾气不利于培养孩子稳定、良好的情绪,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而且对孩子的将来具有深远的影响:很多人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一时的激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长要懂得给孩子合理表达情绪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孩子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鼓励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子沐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他小小年纪就懂得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不乱发脾气。爸爸妈妈都是教育工作者,深谙控制情绪对孩子的意义,因此非常注重培养子沐控制情绪。

爸爸妈妈给了子沐一个宽广的成长空间,给他表达情绪的权利和自由。一次,子沫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一个坏人设计陷害别人的情节,他非常生气,随手抓起沙发上的坐垫扔了出去。

妈妈看到后对他说:“你心里不痛快想要发泄出来我能理解,但是你发泄情绪也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损坏物品和别人的利益。”看到子沐惭愧的目光,妈妈鼓励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他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冷静思考,不能乱发脾气。

爸爸妈妈能够给子沐表达情绪的空间,并且在生活中加强教育,及时纠正他发脾气的不良习惯,教他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鼓励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后,想要纠正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一定要查明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正常宣泄。面对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将不满、不快、委屈发泄出来,而不是或软或硬地阻止孩子发泄,在孩子发完脾气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他学会控制自己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