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海明威
10770900000003

第3章 深受祖父的影响

海明威的一生与战争都是分不开的,他从童年到老迈,对战争一直十分关注。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战争场面和战争背景的描写,在其著作中就有26部书的主题是战争。

不但在著作上反映战争题材,海明威本人更是亲自参加了5次重要战争,包括参加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

而这些,归根结底与他的家族和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这种崇军尚武的精神可以说源于他祖父一辈的熏陶。

海明威的祖父安森和外祖父霍尔都参加了美国南北战争。安森在南北战争中因为作战勇敢,布尔溪战役之后,被擢升为少尉,奉密令在密西西比州招募了一支黑人部队。

安森总是喜欢回顾那个弹雨横飞的岁月、同生共死的战友以及那些辉煌的战绩。海明威兄妹几个,都是从小在爷爷讲述的关于南北战争的英勇故事熏陶下长大的。

孩子们每年都参加战争纪念日游行,羡慕地看着一身戎装的祖父在游行队伍中行进。

与祖父喜欢谈及战争相反,外祖父对于战争讳莫如深,从不愿意谈及南北战争的事情。

南北战争爆发后,外祖父霍尔毫不犹豫地参加衣阿华州骑兵第一志愿团,为维护祖国统一、黑人解放而战斗。但不幸的是,在1862年4月,在密苏里州的沃斯伦堡战役中,霍尔左腿负伤,子弹一直留在腿内,不得不因伤残退役。

当政府要给他发放退役金的时候,霍尔自豪地拒绝了,他说道:“我自愿为我自己选择的祖国服役,是不需要报酬的。”

海明威曾在一封信中夸大地描述了外祖父的军旅生涯,他写道:“霍尔说话带有浓重的英国口音。他曾在去美国南部出差时,被当做联邦军的间谍而遭痛打。他战斗了4年,并严重负伤。但他最痛恨滥杀无辜,因而以后从不愿谈及战争。”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美国华盛顿国家档案馆档案记载,霍尔受伤是“在他服役期间,而且是来自反对美国当局的敌对武装力量的枪击,但不是在执行公务时”。

如此负伤当然不是什么荣耀的事,霍尔对此讳莫如深。海明威可能是出于对外祖父的景仰而将他神化。

祖父安森喜欢颂扬美国南北战争,为此他收集并且保存着许多与南北战争有关的剪报;还经常去南方度假,和以前的退伍老兵一起回顾往昔的战斗场面。

安森经常向他的儿孙们灌输他的战争思想,而他的这一个做法又受到了当时研究南北战争专家的巴顿博士的赞赏。巴顿博士写过好多本关于南北战争的书籍。

在祖父和巴顿博士的熏陶、启蒙下,海明威在童年时代就认真研读了一些军事方面的书籍,其中包括《旧约全书》,那里面有许多战争故事。

1914年的圣诞节,祖父送给海明威的圣诞礼物是一本《葛底斯堡的号角》。葛底斯堡是林肯总统发表“民有·民治·民享”政治纲领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祖父在海明威身上寄予了不一般的思想教育,而这种思想教育深深地映入了海明威的心中,对于海明威对战争的痴迷,母亲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

海明威5岁半就很懂事,不偷懒,衣服全由自己穿。他喜欢用积木叠成炮台和炮,收集日俄战争的连环漫画。他还喜欢讲述关于伟大的美国的历史故事,能把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有关事说出一个大概来。

正是因为祖父的影响,海明威从儿童时代就对战争特别关注,他多方搜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场战争的资料和图片,包括西班牙与美国之战、非洲南部战争和日俄战争。

“在我的童年,每隔一个月,祖父就要带我去看《一个国家的诞生》。他告诉我,看到这部影片,会让他想起从前在战场上的岁月。对此我一直十分向往。”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1915年拍摄的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影片。海明威声称,在他的童年之中,他的祖父经常带他去看这部影片,这是为了教育他了解美国的历史,让他知道一个国家的成立是需要经过无数人浴血奋战才能得来的。

1918年,欧战正酣,海明威决定赴欧参战。在参战以前,他向朋友和家人吹嘘他与《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女演员订婚的事情,为此,他的家里闹翻了天。

同年夏天,当地报纸《橡树叶》登载了海明威在意大利作战中负伤受勋的事迹,同时还刊登了他祖父安森的戎装照片。

祖父影响了海明威的一生,为了追寻祖父的足迹,海明威到过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法国和中国。在这些国家里,他参加过5次战争。

海明威经常用崇敬的语气和他的儿子们谈及南北战争。他的长子邦比在第二次大战后统领黑人宪兵连。

海明威对此十分高兴,他说:“嗨!知道吗,小伙子,你的祖父也曾经领导过一只黑人部队呢!”

祖父对南北战争的颂扬不但影响到了海明威的生活,让他追寻祖父的足迹和给孩子们灌输战争思想,更是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作品之中。

海明威的作品之中,直接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多达26部,其他著作也大都是以战争为背景,或者在叙事之中提及一些战争话题。

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丧钟为谁而鸣》,书中主人公罗伯特·乔丹将祖父在南北战争中的冒险故事和自己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作了对比,这正是海明威著作和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生追寻祖父风范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