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天才与疯子
10770700000002

第2章 散落满地的思考碎片(2)

比如贾米森(K。R。Jamison)在他的一篇论文《英国作家和艺术家的情绪障碍和创造力的类型》中就坚决否认创造力同精神分裂症有任何关联(any As。 sociation of Greativity to Schizophrenia)。贾米森只承认天才的创造同“躁狂抑郁性障碍”(Manie-Depressive Disorder)有种联系。(英国作家伍尔夫就患有这种病。)

普伦特基(R。A。Prentky)则不然。1980年他出过一部书《创造力和精神病理学》(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y)。他坚决主张用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方法去分析诸如波德莱尔、法拉第和牛顿这样一些天才对此我双手赞成。

波士特(F。Post)在研究了将近300多位世界名人之后得出结论说,精神分裂症并不是重要因素。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则起到了支配作用。

兼听则明。

有一点是肯定的:天才和疯子的大脑构造都远远偏离了正常。

有关天才和疯子的关联我想写出如下的式子:

天才的创造机理←→精神病患者的病理

了解其中一个,必有助于我们洞见另一个。

不过,要完全揭示两者的关联和奥秘,还有一大段路要走。这要依赖今后脑科学的进展。我期待着。有戏中戏的人生世界才有魅力,才值得一过。

10

天才是杰出的头脑,疯子是歪斜的头脑。

两者都涉及脑结构和功能,都是畸形。

莫扎特是天才中的天才。

在他的大脑里,好像每个脑细胞都是由音符构成的。他的音符脑细胞专一行使他的感受、传递、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机能。

音乐日夜存在于他的脑海中,甚至在入睡时,他头脑中的音符也不会闭上眼睛,打个盹。他有句名言给了我难忘印象:

“我不停地创作是因为休息更让我感到疲劳。”

可惜,他死后,大脑没有保存下来。否则,今天的脑科学家可以研究他的脑结构的异常。

杰出是异常,歪斜是失常。

异常和失常即大大偏离正常、正态。

同样,李白的每个脑细胞好像也是由诗句构成的。

美酒同他吟诗关系密切,是因为酒精能活跃他的脑细胞,使他处在一种疯狂和幻想的梦样状态。

酒精是亲神经的一种物质。它有两面性,既可以使人中毒,出现中毒性幻觉、类似轻躁狂的兴奋——这就是酒精造成的精神障碍。另一方面,它也会增加天才的创造力。李白是个典型例子。

用精神病学的眼光去诊断、分析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可以看成是酒精中毒产生的幻视或错觉;是类似轻躁狂的兴奋反映。但其性质不是病理的,而是天才的,健康的。有创造力的。因为李白的幻视、错觉和疯疯癫癫能感染千百万人。——这是他的疯疯癫癫同精神病院围墙内患者的精神错乱的本质区别。尽管两者有关联。

英国作家伍尔夫(Woolf)是另一个病例。

她在青春期,就因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发作而不能自理。在她一生中,曾多次发作。这里有家族遗传因素。她父亲就患有抑郁症。

从早年起,她便有自杀倾向。

她渴望健康。她说,写作是让她康复起来的好办法。

那么,写作和精神病康复这两者有关联吗?

伍尔夫在精神病发作时,产生许多奇特的幻觉、幻听,她甚至听到花园里的小鸟在用希腊语对话。这时,思想、观念也在她的极度兴奋的大脑中云集、奔逸,一个接一个;思维呈现出空前活跃的自由联想……

作家获得了平常无法获得的奇妙的心理体验。等到精神平静后,恢复到了清醒状态,再去收心内视,反省,提炼,发掘里面的积极成果,成为创造力。

在《黛洛维夫人》中,伍尔夫详尽探索、分析和刻画了她的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发作的经历。她明白,在精神最压抑的时候,也是她最接近真理的日子。

是的,苦难是通向上帝的阶梯。

伍尔夫的少女时代充满了疾病、死亡和疯的经历。22岁那年她失去了父母和妹妹。二三十岁时,她写文学评论。30岁以后,她开始写小说;写出她对人生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她的强项。不过她的内心经历同她的精神失常很有关联。另外,她还是个同性恋者。通过她的小说《到灯塔去》,她在追问(这追问是强迫症的性质,也是一种命令性的幻听):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一切——一个简单的问题;多年来笼罩着一代又一代人。伟大的启示从没有降临。”

是的,永远不会降临!因为这是形而上的追问。

她在精神病发作的前后,或许隐隐约约听到这一启示。但不久又陷入了迷茫。最后她投河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便是明证。

伍尔夫同时也是一位拥有大量读者的女性散文大家。

她既写“性”(Sex),也写疯。

在她的写作天才同她的疯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脑科学关系。

就当前脑科学研究水平而言,我们离破译这种密码还有一大段路要走。问题是:

用人脑能破译人脑的这一密码吗?恰如我们用一双筷子能夹起一个原子吗?这就是我们遇到的基本限制。

为什么事事都要去破译呢?

一个处处没有了神秘的世界绝不是一个好的世界。

一个处处透明、水落石出的世界是一个没有了吸引力、没有生气、不值得眷恋的世界。

《天才和疯子》这本书主要是惊讶这两种现象的神秘关联。惊讶本身成了主要目的。为惊讶而惊讶,恰如为艺术而艺术。

其实,惊讶人生世界的结构,并为之发呆,说不出话来,才是最高境界。

在上帝面前,我们只有惊讶,不能说出什么。

11

科学是什么?

科学就是在路上。

艺术是什么?

艺术也是在路上。

哲学是什么?

哲学同样是在路上。

这是我给科学、艺术和哲学探索或创作下的定义。

这也是科学、艺术和哲学的本质。它们命中注定没有最后一个句号。它们永远是走在追求的路上。在它们身上都有一种强迫症,注定是日日夜夜处在一种永不停息的强迫状态(Obsessive State)。“强迫状态”是精神病学一个重要术语。

真正的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和大哲学家的人格或精神结构,无一例外都是“强迫性人格”。不这样,他们就会一事无成。

其实,人类文明之旅同样处在这种强迫状态。

我们说不清人类文明之旅究竟要往哪里走去?为什么要往那里走去?我们正在处处提速。越快越好。快就是好,就是先进。慢是落后。慢必然被淘汰。这是一种多少有点病理性质的强迫症。它正在驱赶我们加快步伐,提速,包括美式快餐……

当然,有病理性的、无意义的强迫症,以及健康的、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和建设世界的强迫症。分清它们,指出这两者的区别,是至关重要的。但绝非易事。

12

精神分析学家霍尔奈(K。Horney,1885—1952)的著作《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神经症和人的成长)就放在我的书桌上。它成了我的参考书之一。

有少许金子的颗粒混杂在泥沙中。要披泥探珠。

神经症是精神病学中一大类精神障碍和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和失眠等。其病因和发病机理都很复杂,没有统一的理论。

近几十年来,人口城市化、文明进一步工业化、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各方面压力加大和精神紧张加剧(比如“9.11”以后)无疑使神经症现象比以前较为严重。就是说,神经症患病率同现代化的程度成正比。

在神经症患者身上既有病理性的冲动,也有健康的努力奋斗。霍尔奈说过,当病理性的、神经质的冲动压倒了健康的努力奋斗,便是“神经症患者”。

这一说法便是一颗闪光的珍珠。

我把它接过来,稍加修改和改造,应用到《天才和疯子》这本书中。于是我说:

当健康、向上、建设世界的强迫症远远压倒了病理的、丧失了现实感、同现实世界绝缘的强迫症。便是本书所指的卓越人物的人生使命感。

13

天才的幻觉或想象力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理性质的幻觉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如何去检验、区分它们呢?

这就是通过实践去检验。

比如原子论、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公式“E=mc2”在普通人看来是虚构的幻觉,是离奇而怪诞的,疯狂的。当原子弹一声爆炸,顷刻间死了几十万人,人们才发觉它是真的,实实在在的,完全不同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丧失现实感的妄想或无意义的幻觉、幻想、幻听、幻视、幻触、幻嗅……

没有死去的、幸存下来的人,闻到了烧焦的怪气味,包括烧焦的尸体味,这可不是幻嗅。全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妄想结构中的幻嗅。

幻觉病人的症状是感到床上有电,或身上有虫爬。这不符合实际,经不起实践检验。其他人并不觉得床上有电。

这里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把病人妄想结构中的幻觉引申、推广到文学艺术创作中去。西方达达主义绘画便是这种引申和推广吧?

第二。哪个命题更好些:“世界是我的感觉复合”;“世界是我们的感觉复合”——我看是后面一个命题更接近、符合真实。就是说,宇宙是我们的感觉复合。这是个根本的哲学命题。

天才的天体物理学家想象力的疯狂程度是精神病院围墙内的疯子永远不可企及的!

“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一半的宇宙应由正物质组成,另一半应由反物质组成。反物质的宇宙在何处?百分之九十的宇宙观察不到,它们是由暗物质组成。暗物质是什么?”——2002年9月丁肇中教授在上海交大演讲时这样说。

今天的科学家正在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寻找另一半宇宙。据推算,宇宙中的95%是暗物质。但暗物质的存在至今还只是个理论推测。谁也没有见过暗物质,也没有找到过暗物质存在的直接依据,目前仅仅是天体物理学家疯狂的幻觉或想象的产物。但这种想象和幻觉是健康的,不是病理性质的。尽管它离奇得如说梦话,但一点也没有丧失现实感,非现实和现实不是绝缘的。

那另一大半我们要去苦苦寻找的宇宙,也是我们感觉的复合。事实上,科学家还打算将探测器送上太空,企图找到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看来,这也是精神病院围墙外比围墙内更疯的现象。这更疯是健康、向上的。

我们的世界全是疯的戏,一幕接一幕,热闹非凡。这也好,日子过得不寂寞,不单调。有健康的疯戏看,是一个好的世界。

14

从统计数字看,女疯子同男疯子的总数基本上相等。

那么为什么女性天才会大大少于男性天才?

可见问题的复杂性。根本原因也许要到男脑和女脑的不同结构中去寻找。当然有许多假说用来解释这种现象。比如:

天才是脑结构及其功能的一种变异现象,是一种好的畸形,但它绝少在女子身上发生(伟大作曲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就绝少有女性)。

她们的才能较均匀,不会出现大起大落、“贫富悬殊”现象。在一个班级里,最好最差的学生都是男性,两极分化得厉害。女生永远居中,不最好,也不最坏。

也许,这同女性体内的“抗紧张”激素有关。

设计对照实验:血液中可的松(一种因紧张而产生的激素)含量较高的男子为A组,较低的男子为B组。研究表明,A组记住的单词量少于B组。

女子则不存在这种差异。在本质上,女子是平均的,吃大锅饭。

而天才现象恰恰是打破平均,远远偏离正常、平均值。

平均、大锅饭出不了天才。

日本是研究男脑女脑差异的大国。出了不少杰出专家、学者。大岛清是其中一个。他便从这方面人手去探究男性天才为什么较女性多这一现象。当然都是假说,一切都在起步阶段。

天才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仰观俯察,才气心思,发自肺腑,如春风出山谷,溢于笔墨之外。

15

控制论创始人、著名数学家维纳(N。Wiener)在《控制论》一书中专辟了第二章,标题曾给了我难忘印象:“控制论和精神病理学”。

他说,人脑和计算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可以给精神病学,甚至精神病治疗学,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

维纳还说,在机械或计算机中,也能找到类似性质的精神病病理过程。他企图把电话通讯网或信号系统的语言转换成精神病学语言;认为人脑所使用的“神经元链”比其他动物长,所以人类的精神错乱才最显著、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