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
10769100000054

第54章 当前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访谈录)

微观宏观,孰轻孰重

去年(1998 年)政府的财政政策增加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但由于投资主体缺少对投资本身的责任,也就是微观的基础不行,所以去年的投资有一部分是无效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浪费;货币政策也是一样,想通过宽松的方式增加货币的投放来拉动经济,但现在企业不行,说到底是国有企业不行。那么大的亏损不能做到自负盈亏,借了钱不还,银行这样放松货币,也不能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目前有人指出:中国经济的症结在微观,微观不理想,宏观政策无法奏效,必须从微观的企业入手治理经济。

我觉得:微观基础不好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哪怕银行愿意借钱,企业也会把钱亏掉。从这个意义上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局限,所以要加快企业改革。但是,宏观经济政策是短期政策,现在经济在往下走,怎么防止它进一步下滑,并使它回升,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企业改革不是一个短期问题,不是一年、二年的问题,想通过解决微观问题来改变现在的经济状况,是远水解不了近火的。等你把企业都改造好,经济可能已经死掉了,所以从微观入手是不足取的。现在应该加大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同时加快微观基础改革。

财政政策 作用受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有不同的配合,有时是双紧的,有时是双松的,有时是一紧一松的。从我们现在情况看起来,政府实行双松的政策,即宽松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目前情况下,单靠财政政策或单靠货币政策都很难把经济拉动起来,这两种政策中到底以哪种为主呢?从目前实行的情况看,以财政政策为主。1998年通过增加支出来实行扩张性政策,发了1080 亿元国债,赤字由460亿元增加到960 亿元,这是必要的,而且已出现成效。财政政策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快,所以这段时间里以财政政策为主是对的。可问题在于财政政策虽然必要,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具有局限性。原因之一:虽然现在国债比例不是太高,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实行下去。因为长期实行赤字财政,会对今后的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有一段时间,发行100 块钱的国债,有80 块钱要拿来还旧债、付利息,真正能够用的只有十几块钱。最近国债的年限有所调整,这个比例有所下降,但仍要看到国家不断地发债,则还旧债,还利息的比重将不断增大,因此发国债真正能有用的比例就越来越小。原因之二:1998 年我国实行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从1998 年固定投资增长来看,增加了百分之十五点几,但国有投资却增加了百分之十九点几,也就是说1998 年投资的增加主要靠国有经济,而国有经济主要靠政府,是靠财政的投入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换句话说,民间投资并未启动,这样政府的负担加重了,政府只能继续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财政支出以拉动经济,赤字也将进一步扩大。所以必须有效地尽快启动民间投资,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不可取的,必须要逐渐转到以货币政策为主这个方面上来。

加工工业 不可冷落

政府现在把重点放在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上,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从我国经济来看,基础设施是薄弱的,而且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今后的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好处。今后经济发展了,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会增加,所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对的。但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不如加工工业投资对经济拉动的大。因为基础设施涉及到砖瓦、水泥、钢材及基建的机器设备等投资品,直接的产业关联小,因此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为了防止重复投资,政府规定在今后二三年内不上加工工业项目,我觉得这个政策不对。

国家投资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基础设施的项目上,但同时对一些加工工业项目也必须增加投资。因为经济处于衰退时,对市场经济国家来说都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机,必定要把落后的产品、落后的技术淘汰掉,进行技术更新,这时候会增加新的投资,新的投资的增加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复苏后,经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不在加工工业上投资,几年后都剩下老企业,老企业没有更新,将来怎么能够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呢?

政府说,这样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其实没有必要担心,计划经济的重复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重复建设不是一回事。计划经济中的重复建设没有任何好处,资源浪费。这是因为计划经济中没有承担风险的投资主体。市场经济中必定有重复建设,没有重复建设怎么会有竞争呢?市场经济中有的企业先进去,占领了市场,但后来还有企业也要进去,把先进去的企业挤出来,这才有竞争。如果说企业见市场已占领完了,就不干了,也就没有竞争了。联想、北大方正已经生产计算机了,但海尔、长虹仍要生产计算机,这就是市场行为,就是竞争。所以以市场经济观念来看,不应该惧怕重复建设。

国企脱困 调整为重

国企脱困问题使政府很伤脑筋。截至1998 年10 月,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面为49%,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为55%,在国企总计800 亿元的亏损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占了600 亿元。如果都以是否扭亏为盈作为判断脱困的标准,就会出现虚假的统计和报表,例如用少提折旧、把政府减免的税收和银行减免的负债“冲销”的办法隐藏实际亏损,以此证明国企脱困。这种做法危害甚广。

根本解决国企大面积亏损的良策是,确定国企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发挥其特有的、非国有企业不能代替的功能。具体方法是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国企从竞争性行业中抽身退出,只在6 个领域中发展。

(1)为政府调节经济和实施政策提供物质条件的企业,如政策性银行、粮食储备企业。(2)为满足居民共同需要提供保障的企业,如城市公共交通企业。(3)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的企业,如军火生产企业、造币工厂等。上述3 种企业属公益性行业。(4)自然垄断性企业,如城市供电企业、邮政企业等。(5)基础设施方面的企业,如公路、铁路、电力等企业,由于这类设施投资大、回报慢,国家应该设立这类企业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6)高科技企业,由于风险大,非国有企业难以承受,国家就应介入或与非国有企业共同投资,待企业盈利后再退出来,将资产转让给合资者。

目前竞争性行业中的国企困难最大,如果既不让它们退出来,又要求它们摆脱困境,整体上来说很难办到。在竞争性行业中与非国有企业竞争不是国企的优势所在,因为国家所有制这种财产制度决定了它们可以不受集团利益约束,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因此国企最适宜作为公益性企业而运作,同时,国家所有制使得政企不易分离,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会干预企业决策,不像非国有企业对市场反应灵敏、决策完全以市场为导向。

原载《经济展望》,1999 年第6 期